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4的文章

閱讀好日/《前往濱海的路上》是通往生,抑是通往死亡?

圖片
圖說/洛駽《前往濱海的路上》 新書出版,此書以七個短篇,寫下人們面對亡者逝去時的種種心緒轉折。 (圖片來源:印刻文學) 漫漶無邊的沙丘,荒蕪的漁港,無人到訪的出海口; 退去又復來的浪湧,恍若永不停息、刮磨記憶的海風…… 這座島嶼的海濱,彷彿只剩下風了, 在你永遠離開以後。 而我和我的時間,就此凝滯在風裡。   Lance過世了,留下一堆的人情債。誰是Lance?曾經在商場上縱橫馳騁的他,經過一次嚴重車禍突然醉心在園藝植栽之中。病故後留下對自己一直不理解也不諒解的老父仟木,無法和諧相處的前妻婉真,不願面對即將失去爸爸的兒子小懋。還有若即若離的櫻萁,跟Lance稱兄道弟的阿濱,在墮落紅塵裡掙扎著不知該救世或是自救的筱怡…… 一個人消逝以後,他和這個世界的連結便戛然中止。而無論親疏深淺,曾經與之相繫、和他的故事一起被遺留下來的人們,也將帶著瑣屑的裂痕,繼續完成屬於他們的敘事。 這不單單是關於一個人死亡的故事,更描繪了死亡在社會人際網脈中產生具象的崩解與漣漪。新銳小說家洛駽以七個短篇,寫下人們面對亡者逝去時的種種心緒轉折與變化;細細梳整了對於死亡的思索,以及人生斷裂之後,兀自持續不止的蔓衍和流轉。 圖說/這是一個人跳著舞的迷途過程,也是一個人虛無、幻滅與尋求救贖的無聲掙扎。──阮慶岳 內容試閱 菩薩蟒 在昏暗裡,菩薩絞纏著筱怡的腿。 金黃色的肉身從下往上緊貼她,捆勒,等她窒息。牠冰涼的脊椎因為她的溫體,變得不冷不熱,筱怡厭惡這種溫度。 忽然,牠停下動作,無法纏得更緊。有個硬物在牠裡面,也堵卡在她兩腿間。 啊,拗在她臀部的小腿就快抽搐了,她可不想在這發作。 筱怡睜開眼,從蜷縮的身體裡,清醒過來。看見澄黃液體從空中潑下,淋在她的黑絲襪上,她全身開始感覺到冷。放下腿,撩起酒紅長髮,從滿是尿垢的馬桶起身,褪掉絲襪和內褲,拉下裙襬,走出公共廁所。 她確信一大早的,公園只有落葉,沒人會來打擾,廁所裡的男人也不會跟著她走出來。 冷冽的風吹來,灌入她裙襬。她甩撥紅髮,不解最近腦裡怎麼常浮現那條扭曲的金蛇,和牠的名字──菩薩。 圖說/洛駽人物裡的孤絕與不作為,讀來感傷卻不令人孤單,因為這更是一種從人群中抽離的沉思性。── 吳懷晨 (圖片來源: 字花 ) 作者簡介 洛駽 出生於驚蟄時節的台中人。畢業於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所。從事編劇與影片製作,也書寫小說和探索詩歌創作。喜愛看電影、攝影、讀詩,去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家的樣貌 ▋冰川嚮導 Tina- 踏入冰火交織的國度,立命安身於極地

圖片
圖說/冰川嚮導 Tina 文.柳希莫依 圖.Tina(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7) 「融化是所有冰川的最終歸途。」這句話銘刻在第一座冰川墓碑上。2019年冰島為首座消失的冰川──Okjökull,舉辦隆重喪禮,墓誌銘「給未來的一封信」,文末紀錄當年五月創新高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415ppm」。「其實冰川的觀測根本不用以年為單位,我休假兩週後回來,就明顯感受到冰裂隙變寬、冰潟湖擴大。」冰川嚮導Tina 用「家」來描繪冰川消融的真實感,「那不是氣候變遷報告上冰冷的數字,而是自己家裡某些傢俱不見那樣貼近我的生活。」這個立足在火山岩之上的國家,同時享有極圈的極冰資源,半融半凍的自然景觀,使其配得「冰與火之地」的美名,但對冰島來說,這是一個有效期的稱號。 圖說/Tina在芬蘭擔任極地嚮導時,主要帶團的行程有哈士奇雪橇、馴鹿雪橇、參觀聖誕老人村、雪上摩托車、國家公園健行、森林踏雪等。 最低的門檻,最高的試煉 從低處涉水而過冰島羽毛峽谷,循蜿蜒裂隙抵達河口,這般體驗像是化身一葉扁舟,駛過萬重山後望向壯麗山川,並和自己說好:為了下一幕美景再次啟航吧!瀑布、峽谷、地熱、熔岩……,唯有鬼、神攜手,才能創造如此精巧的冰島。 2022年,Tina決定前往冰島擔任冰川嚮導,考取冰川證照是留在冰島工作最基本的門檻,卻是Tina在北歐生活四年來最終極的試煉。考試內容分為冰川知識與冰川救援兩部分,冰川救援考驗對繩索的熟練度,「利用繩索從冰川下降,營救受難者,然後再次向上攀爬,將受難者成功上拉到安全地。」知道流程、完成操作都不算合格,考官一眼就能看穿考生是否嫻熟如反射動作,營救過程多的是除了繩索操作外要費心的細節,若光執行SOP就耗去大半精神,遑論要救人,「第一次沒考過,在準備第二次時,每天上完10-12小時的班,天都黑了,還要請同事陪我回冰川,繼續練習。」勞其筋骨遠不及苦其心志,「我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危機,在取得HARD ICE 1證照時,終於被救贖。」 圖說/冰攀爬時需將冰爪釘在冰牆上,反覆練習,才能在冰牆上穩定移動,完成冰川救援。 在冰島的日子 Tina住在距離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4.5小時車程的小鎮,公司宿舍周邊沒有任何可採買的商店,「我們的生活非常野。」因此物資仰賴每週一的換班時刻,「要來交班的同事,會在首都買好接下來一週10人份的伙食,每次這樣的大採購,都像是把整間超市洗

藝術好日/對環境關懷的涓涓之愛,終成江河

圖片
  圖說/ 環境 藝術家李蕢至與妻路瓦・里維拉  Lua Rivera (圖片來源: 張乃予 ) 文.張乃予 圖.張乃予/松山文創園區 松山文創園區成立十週年不久,隨即經歷了新冠疫情,在實體場域挑戰倍增的時空環境下,仍戮力為大眾不間斷的帶進藝文能量。陪伴園區成長之每年主辦的大型節慶–「原創基地節」於2023年轉型為三年一期的策展型態,並且重塑原創基地節品牌「SONGYANLAND FESTIVAL」,打造全新設計視覺識別。試著透過原創基地節回應松菸場域生命史,以松菸作為基地,喚醒產業脈絡,作為對話空間和生態多樣性的討論場域。 去年轉型大獲好評後,今年原創基地節以「水圳」作為城市發展脈絡的線索,以「水利萬物,取之有道」為發想,取名「渠之有道」。邀請5位藝術家(吳燦政、蔡坤霖、盂施甫和李蕢至、Lua Rivera)和1組現地演出、1道主題展來建構對於水文議題的關切。 圖說/2024原創基地節啟動儀式貴賓合照,左起松山文創園區陳玉秀總監、臺北市文化局蔡詩萍局長、台北市文化基金會黃文彥副執行長、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楊淑鈴執行長。 (圖片來源:松山文創園區) 「水」帶來發展,同時帶來改變 訪談這日下著大雨,藝術家李蕢至和墨西哥藝術家Lua Rivera從三芝工作室開著近兩小時的車程來到松山文創園區受訪。李蕢至笑說他一直以來跟水很有緣,小時候生長於雲林,在水圳附近抓泥鰍,接著搬家到板橋讀復興美工、台藝大都很常颱風淹水,接著當兵是擔任海龍蛙兵,退伍後不想太快進入社會甚至以船作為居所,接著工作室地點也是靠近水源,令他思考水從哪裡來?會流去哪?也一直促使他思考創作時「人」、「自然」與「環境」的關係。如同一直以來他的創作理念以「水」作為創作中思考的觸媒,雕塑著自然界的流動能量。 圖說/ 李蕢至解說水對於他創作的影響 (圖片來源: 張乃予 ) 「水」是我們靈魂的反映 這次於松山文創園區「渠之有道」規劃於生態池展區的水禮服系列,Lua Rivera介紹他們的水禮服系列作品從Masaru Emoto博士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意念對水結晶影響的實驗獲得啟發。Lua Rivera列舉内里·奥克斯曼(Neri Oxman)教授提出的反映學科之間關係的克雷布斯創造力循環(Krebs Cycle of Creativity),代表人類創造力的四種形式—— 科學、工程、設計和藝術,Lua認為創作應該要有不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家的樣貌 ▋浪漫巡山員 阿步-與自然共生,在山林中看見家的另一種浪漫模樣

圖片
  圖說/ 浪漫巡山員 阿步 文.PEISSION 圖.阿步/寶瓶文化(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4) 所謂的「家」,是一棟房子,是能與所愛之人共同溫存的場域,是自己可以選擇如何佈置的空間,是生活風格雜誌上名人的生活哲學。 然而,有九年的時間,阿步都不曾在大眾所定義的「家」過日子。好比說,他住在馬鞍山上的工作人員宿舍,在房間內是自己一人,走出房間盡是一起工作的同仁,一切都不是自己能選擇;好比說,這裡相較於城市多了幾分不便利,不是今天想去哪個夜市或餐廳覓食就能滿足的。 九年過去,現在阿步早已褪去巡山員的身份,從山上回到城市內,持續過著為政府機關工作的上班族人生。不過即便過去的日子越來越遙遠,那段在森林裡的日常,卻仍是他心中最想念的「家」,於是透過回憶、書寫、分享,彷彿讓自己又回到那座森林,續寫著屬於他的家與故事。 圖說/巡山員練習直升機垂降與吊掛的訓練實景。 攝影、偏鄉教育到誤打誤撞的巡山員人生 在正式擔任巡山員前,阿步對這份職業,以及其背後可能帶進的生活毫無概念,一切的起源,都歸因於熱愛攝影的這份初心。 最早阿步的夢想是成為《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於是他拿起攝影機,開始參與徒步環島的活動,過程中認識到原鄉的小孩子,或者是海邊的人事物,阿步慢慢地感受到「其實好像你的生活不是只有都市這一塊」的道理。「走到花蓮、臺東、高雄、屏東時,漸漸覺得跟這片土地的連結越來越深刻,就開始想記錄些什麼。」結束徒步環島後,阿步輾轉在臺北偏鄉教育的機構工作。因為擁有攝影的專業,也開始被派發去記錄偏鄉的故事,就這樣他從原本對山野土地毫無關注,深入到想了解更多這座「島嶼」的領域內裡。然而認真談起未來職涯,他總覺得野外攝影師這類夢幻職業離自己很遙遠,同時母親就如多數的長輩一樣,期許兒子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與生活,在此之前,救護員、警察,甚至是消防員的職業圖像,也曾浮出於想像的藍圖。 回溯為什麼想做這些事,阿步說:「沒有一個工作是說得出為什麼想去做,或許我就是喜歡衝鋒陷陣吧,對救人救火比較有熱忱,即便很危險,可是會覺得『欸,這個是我想去做的事情』。」因為這份無法解釋的憧憬,促使年輕天真的阿步報考了「巡山員」工作,直到真正被分發到馬鞍山時,他才透過年復一年的歲月,理解巡山員、理解山、理解自己所喜歡的生活模樣是什麼。 圖說/巡山員的工作任務多元,其中包含撲滅具危險性的森林大火。 山裡,最迷

活動好日/2024原創基地節 ── 渠之有道 10+場城市水文系列活動提前開跑!

圖片
圖說/2024原創基地節--渠之有道,請期待藝術家吳燦政、盂施甫、蔡坤霖、李蕢至、Lua Rivera 的現地創作,以及表演團體九涉的現地表演,帶著大家一起悠遊松菸的歷史古蹟與自然生態場域。 (圖片來源: 松山文創園區 ) 松山文創園區將於11月8日至17日舉辦第13屆「2024原創基地節-渠之有道 SONGYANLAND FESTIVAL - FOLLOW THE WATER」! 今年以「渠之有道」為主題,臺北東區的水文化與歷史脈絡。作為松山文創園區每年規模最大的活動,自2012年開辦以來,已成功舉辦12屆,邀集超過100組原創作品與各類型藝術家參展,進行戶外場域的現地藝術創作與室內空間的創意展示。2023年改採三年期的策展形式,以回溯菸廠起源(2023)、水圳發展(2024)與舊鐵道支線(2025)三面向來探討松山菸廠與城市、人及環境之間的連結,藉藝術創作演繹松山菸廠轉型至文創園區的故事,同時扣合場域精神,活化古蹟空間。 圖說/2023原創基地節核心展「松菸LAND」。 (圖片來源: 松山文創園區 ) 今年適逢臺北建城140週年,2024原創基地節特別響應「臺北一百式」,從臺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小事-水,出發尋找水文在松山菸廠一帶與都市產業變遷的記憶,透過展現4件現地創作藝術作品、主題展覽「渠之有道-時光有痕・水印松菸」、4場現地表演《鍋爐導引:菸影之間》,以及超過10檔城市水文系列活動,帶領觀眾穿越松山菸廠的歷史古蹟與自然生態場域,一起探訪臺北東區的地景轉變、分享歷史小故事,引領認識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 圖說/松山菸廠鍋爐房,整個菸廠的動力倚靠鍋爐房燃燒重油產生動能,堪稱是菸廠的心臟,也是當時臺北的代表性地標之一,一同見證了臺北東區的歷史發展。 (圖片來源: 松山文創園區 ) 響應臺北建城140週年&白晝之夜,主題活動24小時不打烊! 松山文創園區為響應臺北建城140週年,攜手信義社區大學合作推出「信義水文化走讀」,帶領民眾探索隱匿於臺北城市中的水文痕跡。瑠公圳自清代以來,對臺北城市的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灌溉農田、支持工業用水,成為臺北經濟繁榮的基石之一。走讀活動將以專業導覽的形式,帶領參與者重返這段水利歷史,從農業經濟、工業發展到現代都市化過程中的作用與演變,展示瑠公圳與松山菸廠選址、運作、停產乃至轉型為文創園區的關係,串聯起城市文化的多重發展脈絡。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