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走進實用與美感的生活美學,用藝術精神駕馭生活大小事 專訪 恆隆行行銷副理 朱庭萱

圖片
  訪・李書嫻     文・郭柔廷     攝影・黃子濤 當理性主導思維時,生活所見皆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可以像恆隆行資深行銷副理朱庭萱(Tiffany)用更多的美學感知來應對日常,即便是最瑣碎的家務,或也能充滿樂趣與療癒。 喜歡挑戰,聲線明亮自信的Tiffany,大學時就確知未來將投身行銷工作。嘗試過Branding、公關等行銷不同位置,也在精品品牌、電商、廣告公司累積歷練,腳步很少停歇的她,未曾想自己會跳進恆隆行任職,並一路走進資深行銷人的角色。 ▲ 所見一切皆是形塑生活美學的元素, Tiffany 用親身行動展示品味與生活合一的實踐。 「美好」從心出發,並在每個體驗中延續 恆隆行(hengstyle)代理的國籍品牌與品類規模龐大,從家電到旅行用品,客廳到私人領域,凡消費日常所及面向皆有收納。看似平凡又細瑣的代理範疇,實則隱藏了困難的行銷課題。「我們擁有很多機能強的商品,最早正是與松下合作的知名代理商,攝影器材或電池都是重點項目,但發展至今,hengstyle的核心有一項不變的共性——不只強調產品功能,我們更喜歡說故事。」Tiffany亮著輕快語速回覆,「我自己購物時,不喜歡『平常』的東西!我希望物品跟個人風格有關,擺著也是一件藝品,就像大家熟悉的Dyson,就算沒有使用,你也不會覺得客人來時得藏起來才顯禮貌,我們追求的是——它即使純粹擺著,也很漂亮。」在訪談裡延展的還有,透過精準選物,hengstyle讓美好從心與感官出發,並持續應證在生活用品的體驗。當然,這也包含她負責恆隆行旗下的JosephJoseph,一個既美又實用的英國家居品牌。   ▲ 行銷不只需熟悉產品 Tiffany 透過大量對於時尚與藝文的閱讀,堆疊對美感的感知。 用5年研發一個把手 用工匠姿態面對最小的生活課題 她分享幾項 Joseph Joseph 的熱門商品,例:「Tota 分類洗衣籃」,時髦的弧線導角顛覆傳統塑膠洗衣籃的想像,當使用者準備洗滌衣服前,只要輕拉就能拆分提起盛裝衣物的內袋,大大節省洗衣服過程中的隱性不便利。又或Space系列的「空間巧手陶瓷不沾湯鍋」,市面可見類似功能的產品多為可拆式把手,「但可拆式把手容易鬆脫或損壞,這款折疊式把手結合耐用和設計感,走出特殊性,我記得設計師光把手的研發就花了五年。」眼見Tiff...

▋2025 夏季號 ▋好日連載 ▋NO.32 ・島語者・繪說食旅 ▋慢筆探味,從味蕾、畫筆走進世界餐桌——藝術家 Leslie Wang

圖片
文 .黃文宜  照片. Leslie Wang    ( 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2_P.24-25) 「創作不一定從畫布開始,而是從一餐飯、一段路,或一場對話開始。」—— 藝術家 Leslie Wang 藝術家 Leslie Wang (王意馨)習慣在旅行中紀錄味道,也在紙捲上保留那些關於風景、聲音與交流的片段。「我的畫作就是一種生活筆記,也是一種跨越語言的交流方式。」大學開始,她開始把每天吃到的東西畫下來,繪畫如同她與生活的對話,即使當時還未將創作 視 為職業,卻是日常中最舒心的寄託。 赴美攻讀環境平面設計碩士後,視角有了挪移,Leslie開始思考視覺設計在飲食文化中的角色,並以飲食教育為題進行探索。回憶起這段過往,她仍記憶猶新,「 當時在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的餐廳實習,實地接觸關於「Melting Pot Bolivia」融合教育、社會創新和節氣飲食的理念,也改變了我對『吃』的理解——食物不只是味覺記憶,也能承載文化流動和翻轉貧窮的使命。 」在 Gustu 餐廳,她深度了解 fine dining 如何結合在地食材;在「Manq’a」教育計畫中,見證餐飲教育 如 何為年輕人開啟新的可能。從那時起,她更明確如何透過創作傳遞飲食文化,以及其中無法去脈絡化的社會意義,並以探究為任務,至今樂此不疲。 ▲ Leslie用畫筆收納城市風味,將義大利的食物與風景,化作旅途裡可攜帶的《Ounce Magazine玩食誌》 用畫筆記錄,重新認識台灣飲食文化 歐洲旅行期間,Leslie創作了首張《食界地圖—葡萄牙》,並參與當地畫展。展覽現場許多觀展者好奇詢問:「你們在 臺 灣都吃些什麼?」 從異國再次凝視家鄉, 她意識到自己對 臺 灣飲食文化的理解還值得再 深探 。2016年返 臺 後,她成立OUNCE Studio,開始著手 搭配插畫 創作 走進全臺街弄美食的著作── 《巷仔口的美食家》。 臺 灣料理背後蘊含的歷史脈絡與文化交融,是她 書裡 最想分享的面向 ,「我希望透過畫筆,讓更多人理解這片土地的氣味故事。」 書中從在地人口袋名單出發,收錄兩百多道料理趣聞,呈現 臺 灣各地的飲食風景與生活溫度。 《巷仔口的美食家》目前雖為中文出版,但不少外國讀者透過圖像 回饋他們對 內容 的理解和好感 ,「我也期待未來能 與 更多國際出版合作,讓插畫穿越語言與地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