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2025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33 ・情節生成中・造境開局 ▋從日常偵探到跨介創作 她用劇本、漫畫與遊戲造夢未來 導演/編劇 簡莉穎

圖片
  文・陳亦琳  圖・簡莉穎 在看過簡莉穎的各種作品和報導後,我以為會遇到一個文青氣息濃厚、又充滿距離感的創作者。 沒想到初見面時,我問她:「你覺得你比較習慣被叫編劇還是導演?」她立刻露出一臉很「礙虐 」(gāi-gio̍h)的表情:「我永遠都不覺得習慣!叫我小莉就好。」 這份隨性自在的態度,打破了緊張感,也顛覆了初會面對她的想像。這就是簡莉穎——從劇場、電視劇到漫畫腳本,從《人選之人—造浪者》的編劇到短片《也許這個故事叫護唇膏》的導演,她的故事不被侷限在某種框架或形式中。她用好奇的眼光捕捉生活裡細膩的片刻,再以幽默而獨特的敘事手法重新編織,輕鬆笑看人世間看似嚴肅沈重的議題。 ▲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劇照。 化身生活中的幽默偵探 談起如何從日常打撈靈感,她笑說「就像偵探一樣」。比起滑手機,她更喜歡觀察周遭正在發生的事。 從捷運上為自己做全套按摩的路人,到一邊唱阿彌陀佛一邊幫她做超音波的醫生,「把這些好笑或有趣的事轉述給朋友,有助於重新整理,收納起來,可能成為日後劇本中角色的特質。」 她還分享了一個姨婆的故事:她得知罹癌後要去醫院檢查前,想著「既然要死,也要漂漂亮亮地去死」,特地早起盛裝打扮赴院。沒想到護士一句「檢查前要全部卸掉」讓她白忙一場。我們聊到笑到流淚,莉穎說:「好在後來她也活了很久。」 「生活裡這種幽默面對人生各種不可抗力的時刻,我非常喜歡!」 幽默是度過黑暗時刻的力量 她的創作常涉及性別、權力、家庭,也觸及職場性騷擾、愛滋病等敏感題材。為什麼會關心這些沉重議題? 她提到小時候家人罹癌的經歷:「那個壓力非常巨大,特別是家人處在生命快要終結的極度憂鬱⋯⋯那時候感覺,生病跟健康的人,很像完全不同的種族。」 年幼的她不知道如何面對,只覺得生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與其說是「製造故事的人」要有什麼社會責任,回歸到自己心裡最原始的狀態,或許只是希望,小時候的那個自己,知道如何用故事和笑聲度過黑暗時刻。 ▲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本,為簡莉穎與曾任政治幕僚的創作者厭世姬攜手打造。 AI時代的創作思辨:跨媒介的說故事藝術 談到不同媒介時,簡莉穎保持著開放的心態。 對短影音,她也不排斥。「只要能撫慰一個人的心,我就不覺得它是十惡不赦的東西。」她觀察到,短影音形式上也別具特色,「角色一出場,動機就會直接打在畫面下方,粗暴卻有效。」她笑著補充:「這也是另一種...

▋2025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33 ・情節生成中・造境開局 ▋在可預測的終點前轉彎 鏡頭下真實與未知的無盡追尋——電影導演 沈可尚

圖片
  文.柳希莫依   攝影.石育安 . 與沈可尚導演的對話,在他駐紮十五年的工作室,老件家具靜靜佇立,像他的人和作品,刻有過去時光洗禮後的溫潤,談到未來,他語氣平緩卻擲地有聲,「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影像絕對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影像了。」他想轉身,往一條更窄的路走去,一個完全陌生、連自己都無法想像畫面的地方,沈可尚的創作之路,是一場不會停歇,對「可預測終點」的溫柔叛逃。 創作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 1999年,沈可尚憑藉大學畢業製作《與山》站上坎城影展的紅毯,金馬獎的榮耀接踵而至,這份巨大光環來得太早,像一顆過甜的糖,讓他還沒嚐盡滋味前,就先感到膩了,「你要想,那是沒有電影產業的時代,你得這個獎也沒有電影可以拍。」那份榮譽無法支付房租,也無法回答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最根本的焦慮:「人要怎麼活著?」於是他踏入廣告界,逃進另一個宇宙,充足的資金、健全的設備,一切井然有序,從一位憑直覺創作的藝術家,脫胎為兼具藝術視野與純熟技術的專業職人,再往下走,他可以累積財富、買車、買房,可以成為一位成功的商業導演,「但創作無論何種形式,最終都在處理自己的問題。」年輕時因為看不見未來而離開電影,離開後卻又因為未來太過清晰而離開廣告,「原來我最大的問題是,如果我可以預判事情會怎樣,我就不想走,所以我拍紀錄片,紀錄片是一個和未知對話的藝術。」 ▲ 沈可尚正計畫為合作多年的年輕團隊開創新的空間,讓他們能站到第一線。對他而言,導演不僅是創作者,也肩負著開疆闢土、提攜後進的責任,讓台灣的影像創作能持續傳承下去。 荒野中等一句「以後」 「每一支紀錄片拍完,都不是剛開始想的那樣。」沈可尚認為若最後拍出了自己的預想,「表示你根本沒有在拍。」剛上映的《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耗時六年拍攝生態攝影家徐仁修老師,這是一場「不可預設」的極致修行,面對一位同樣手持鏡頭、對媒體充滿疑慮的前輩,「他問我的第一句話是,『一個人為什麼需要有紀錄片?』,我回老師,『沒有人需要有紀錄片』,『那你拍這個要幹嘛?』」雙方的首次交鋒以大哉問作結,未來的日子,團隊只能一次次接受徐老師突如其來的拍攝邀約,不問目的,只管跟隨,等待,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方法論。直到七、八個月後的一次夜宿,團隊因聲響驚擾了生態,徐老師在檢討時喝斥一句:「以後你們買登山鞋,我都要檢查過。」「意思是有以後嘛!」沈可尚笑鬧的口吻,彷彿小學生在和班導師耍嘴皮...

▋2025 夏季號 ▋日日真(徵)心事 ▋對你來說,什麼是日日是好日?

圖片
進入第十個盛夏,這一季編輯室踏遍四方,前往都市與離島,在德國與台灣,結交身懷記憶與創作視野的「島語者」。一起觀看這群說故事的人,如何在行動與創作之中找到歸屬,以及那些與我們相生相依,珍貴的島嶼光景。 每季除了專訪,我們也想透過實體刊物,與你展開最老派的對話, 由日日編輯室蒐集你的問題,邀請各方達人下凡來解答! 日日(徵)心事,徵集你的日常煩惱: https://reurl.cc/7RXgQN ▋ 對你來說,什麼是日日是好日呢? 本質創作工作室主理人 李雅靖 提高覺察,觀察日常生活中葉的飄落、流水的聲音,靜心慢活的把每一天過好,就是日日是好日。 剪紙藝術家 楊士毅 幸福的日子不是人生無風無雨,而是我們有面對一切風雨的能力,那才是迎向幸福的開始。 全方位藝人 羅時豐 只要平安健康,就是我心目中的日日是好日!  ▋ 最近焦慮不安感提升,請問您都是如何找到讓自己更快樂的方法? 喜劇演員 怡岑 看喜劇,所以你也可以來看我的線上版專場!其實就是讓自己分心啦,抽離原本讓自己焦慮不安的事,10分鐘也好。 樂樂文創營運總監 胡似菁 找到一項自己想吃的美食,不管是街頭小吃,或是過節大餐,先把焦慮放下,專心享用,不開心的事就留在今天的餐桌,明天重新開頭。  剪紙藝術家 楊士毅 方式其實就是懂得停下來,像好朋友一樣安撫自己,自問正在難過什麼?焦慮什麼?你理解內在的狀態,才有辦法對症下藥,而不是任由情緒恣意擺佈。 《ÜBerliner 柏林人誌》作者林尚縈 有時候前一天感到很憂鬱,是因為身體處於疲累狀態,如果睡飽了,隔天可能就有力氣用新的角度去看事情,心情也會不一樣。另個方法是跟朋友聊天,在過程中取得共鳴,會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 惟歡迎訪者本人和團隊盡情分享  轉載也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32 島語者 ▌  -- 與日日好日有更多互動 通路總覽→  https://linktr.ee/edisgd.mag 手刀索取本季限量雜誌→  https://shorturl.at/RGa21 日日好日Podcast 頻道〈日日GOODDAY TALK〉 →  https://ppt.cc/fnYVVx 日日好日X雜誌 FB→ ...

▋2025 夏季號 ▋好日連載 ▋NO.32 ・島語者・好日連載 ▋走向國際的天空之門—飛越時代的松山機場

圖片
  ▲ 日本時代臺北飛行場內的臺北飛行場事務所及日本航空輸送會社事務所。(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文.文史達人 Zoma Lyu  圖.國家文化記憶庫、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維基百科(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2_P.28-29) 從軍用到民航——臺北天空的變遷 搭乘飛機前往異國旅行,已是現代人的日常休閒,但在日本時代的臺灣是難以輕鬆達成的夢想。臺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在臺北練兵場進行飛行表演,帶給臺人對於航空的想像。航空技術逐漸成熟的昭和初年,總督府嘗試建設連接日本與臺灣航線,舉辦「內臺間郵便試驗飛行」與規劃臺灣的飛行場。 1932年,於台北州松山庄興建臺北飛行場,於1936年落成。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的DC-2型客機「富士號」首次降落臺北飛行場,象徵臺灣第一座民航機場正式啟用。內臺航班有臺北-那霸-福岡航線,出發後於那霸加油,約半天即可抵達。票價為110圓,相當於普通人一個月以上的薪資。即使價格高昂,航班累積到戰爭前每年可達1300次、載客8000人,載運量相當可觀。 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也增加南洋航線「臺北–河內–西貢–曼谷」、華南航線「臺北-廣州」與德國漢莎航空合作的歐洲航線「柏林–巴格達–曼谷–河內–臺北–東京」,亦有本島內的航班。至二戰前夕,臺北飛行場已有連接日本、中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多條航線,臺灣在航空地位上與世界更緊密接軌。 ▲ 1948美軍空照圖,兩條筆直的跑道成為戰時明顯的空襲目標(照片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戰爭時期的軍用機場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臺灣開始大量興建飛行場以支援軍事用途。臺北飛行場也開始有軍機起飛執行任務。1937年的8月14日,鹿屋航空隊的18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起飛,前往中國杭州筧橋進行轟炸任務。這款型號的戰機防禦力較差,中華民國空軍察覺來襲的日軍機隊沒有掩護戰機,雙方激戰後日軍有兩架遭擊落、兩架受損迫降。此戰役的日期,就是後來的空軍節的由來。 事隔一年,蘇聯志願航空隊的轟炸機自中國南昌起飛,長途奔襲臺北飛行場。日軍未料到竟然會有針對臺灣的空襲、猝不及防下跑道上的12架日機被炸得面目全非,鄰近地區也出現平民傷亡。這是臺灣有史以來首次遭受外國空襲,機場上空迴盪的爆炸聲,徹底擊碎島內原本相對平靜的生活。 ▲ 1960年代臺北松山機場的救濟物資載運紀錄照,可以看到國軍與美軍的飛機並存,反映出冷戰的時...

▋2025 夏季號 ▋海洋連載 ▋NO.32 ・島語者・海洋連載 ▋石與鹽刻之地,返鄉青年以造滬行動修復人與海的情感——《離島出走 isle.travel 》共同創辦人 楊馥慈

圖片
  文.林采昱  圖.楊馥慈(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2_P.26-27) 「回家的路,是從海裡走出來的!」澎湖青年楊馥慈,如此形容自己的守滬之途。她著迷於石滬的一切—對於澎湖,石滬是傳統的智慧;對於世界,石滬是文化的語言;對於自己,石滬是家庭的連結。 馥慈返鄉尋根,與夥伴一起創立《離島出走 isle.travel 》工作室,將耆老傳承的知識,以創新方式延續,保存並發揚曾被遺忘的石滬文化。一滬一滬, 砌 回年久失修的海洋記憶。 曾被石滬魚群滋養長大,如今換她來照顧石滬。這段過程並不輕鬆,但以玄武岩般堅定的決心 ,馥慈相信每一個困難,總會有辦法修復。 ▲ 澎湖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石滬群,又被稱作「滬之島」。 默默孕育生命的海上之心 澎湖的石滬,有著壯麗的心型構造,漁民透過自然潮汐捕魚,海洋永續、與海共生的觀念,其實早在前人的漁法裡實踐。2017 年,在一個駐村計畫的機緣下,馥慈從澎湖潭邊村關注起石滬議題, 透過空拍機作為調查工具, 這才發現,小小的澎湖竟有高達 654 口石滬,但超過三分之二已然沉寂。 於是,她與當地夥伴毅然決定,展開修復石滬的行動!過去未曾主動親近海洋的馥慈, 開始往海跑,請教耆老 ,將石滬的保存,視為自己返鄉的頭號任務。只是沒想到處處修滬,最後會修到了家......。 「這麼喜歡修,不然你去把我們家的石滬修好。」烈日把馥慈曬得黝黑,引起阿嬤關切,一問才 發現,原來自家就有一口久沒使用的滬 ! 原來以前阿公捕的魚,正是石滬的賜予。走向這口滬的路上,馥慈除了找回連結家庭的傳家寶,也拾回身為海島子女的認同感。 ▲ 澎湖社會企業《離島出走》設計潮間帶走讀遊程,供大眾有機會近距離探索海洋生物。 修復石滬,成為人與生物的歸屬 越是親近石滬,越挖掘到它的多元價值。隨海洋資源枯竭,現代石滬的功能跟著轉變,它像是個人工魚礁,能維護大海的生態系。古生物鱟、獅子魚、美人蝦,甚至海龜,都會在澎湖石滬中出沒。 馥慈從零開始,向老匠師學習,努力成為一位「會修滬的人」,每天跟潮汐賽跑,在短暫的退潮 時刻,慢慢修補長城般的滬。「我每一天都很珍惜還在我身邊的這些耆老,至少他們刻劃出的文化記憶,也刻劃在我身上。」而經歷耆老離世,她深刻感受到文化保存之急,號召更多青年加入,讓新生代的力量,回到澎湖海洋。 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