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夏季號 ▋海洋連載 ▋NO.32 ・島語者・海洋連載 ▋石與鹽刻之地,返鄉青年以造滬行動修復人與海的情感——《離島出走 isle.travel 》共同創辦人 楊馥慈
文.林采昱 圖.楊馥慈(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2_P.26-27)
「回家的路,是從海裡走出來的!」澎湖青年楊馥慈,如此形容自己的守滬之途。她著迷於石滬的一切—對於澎湖,石滬是傳統的智慧;對於世界,石滬是文化的語言;對於自己,石滬是家庭的連結。
馥慈返鄉尋根,與夥伴一起創立《離島出走 isle.travel 》工作室,將耆老傳承的知識,以創新方式延續,保存並發揚曾被遺忘的石滬文化。一滬一滬,砌回年久失修的海洋記憶。
曾被石滬魚群滋養長大,如今換她來照顧石滬。這段過程並不輕鬆,但以玄武岩般堅定的決心 ,馥慈相信每一個困難,總會有辦法修復。
▲澎湖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石滬群,又被稱作「滬之島」。 |
默默孕育生命的海上之心
澎湖的石滬,有著壯麗的心型構造,漁民透過自然潮汐捕魚,海洋永續、與海共生的觀念,其實早在前人的漁法裡實踐。2017 年,在一個駐村計畫的機緣下,馥慈從澎湖潭邊村關注起石滬議題,透過空拍機作為調查工具,這才發現,小小的澎湖竟有高達 654 口石滬,但超過三分之二已然沉寂。
於是,她與當地夥伴毅然決定,展開修復石滬的行動!過去未曾主動親近海洋的馥慈,開始往海跑,請教耆老,將石滬的保存,視為自己返鄉的頭號任務。只是沒想到處處修滬,最後會修到了家......。
「這麼喜歡修,不然你去把我們家的石滬修好。」烈日把馥慈曬得黝黑,引起阿嬤關切,一問才 發現,原來自家就有一口久沒使用的滬!原來以前阿公捕的魚,正是石滬的賜予。走向這口滬的路上,馥慈除了找回連結家庭的傳家寶,也拾回身為海島子女的認同感。
![]() |
▲澎湖社會企業《離島出走》設計潮間帶走讀遊程,供大眾有機會近距離探索海洋生物。 |
修復石滬,成為人與生物的歸屬
越是親近石滬,越挖掘到它的多元價值。隨海洋資源枯竭,現代石滬的功能跟著轉變,它像是個人工魚礁,能維護大海的生態系。古生物鱟、獅子魚、美人蝦,甚至海龜,都會在澎湖石滬中出沒。
馥慈從零開始,向老匠師學習,努力成為一位「會修滬的人」,每天跟潮汐賽跑,在短暫的退潮 時刻,慢慢修補長城般的滬。「我每一天都很珍惜還在我身邊的這些耆老,至少他們刻劃出的文化記憶,也刻劃在我身上。」而經歷耆老離世,她深刻感受到文化保存之急,號召更多青年加入,讓新生代的力量,回到澎湖海洋。
於是,她與夥伴建立了澎湖石滬資訊平台,以系統化的科技,為上百口的石滬打造戶口名簿、 修滬 SOP、影像紀錄等教具,以便青年匠師能快速理解上手。對馥慈而言,修滬最有成就感是 看見人與海的變化—青年匠師從單純做工到文化傳承,獲得身分認同;棲地環境從崩塌荒涼到水源流動,達到生態復甦。
![]() |
▲石滬建構出小而美的生態系,讓瀕危物種臺灣夫妻魚「鱟」也在此現蹤。 |
滬的魅力,拉近與海的陌生距離
從不懂海洋到全心守滬,馥慈想為石滬做得更多。她與返鄉夥伴以傳統文化為本,創建澎湖首 見的新型態產業,融合商業思維、社會價值、地方創生、青年參與,希望建立穩定的營運模式 ,持續致力於石滬保存。《離島出走 isle.travel 》工作室以石滬為核心,除了修繕與資料庫,更為大眾提供海洋教育與生態旅行。
退潮後的石滬,是很適合作為親海教育的場域,展開一趟對大海友善的綠色旅遊。「每一口石滬都有自己的個性,我們透過各域的專屬個性,發展出不同的體驗路線。」像是「探索者」,是 一口位於濕地的石滬,搭配潮間帶相關歷史與漁法、旁邊的古宅及廟宇,便成為一條富含文史韻味的 遊程。
已返鄉下海近八年,馥慈認為海洋仍是永無止盡、充滿未知,值得一直探尋與學習。「但現在我更清楚知道,我在海裡面的定位—有滬包圍的那個區帶,就是我的位置!」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