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2025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33 ・情節生成中・蘊境續生 ▋與老店一起重生,文藝女青年的價值再造傳奇——甦活創意總經理 張庭庭

圖片
  文.林采昱 攝影・許朝益 圖・甦活創意 場地協力・稻舍食館  大稻埕的迷人況味、萬華的新潮地味、新莊的傳統滋味,幕後皆有一位重要推手——張庭庭。擔任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的總經理張庭庭,致力於協助老店翻新與品牌再造,創造傳統裡的新風貌。 她形容輔導百年老店,就像一場廚藝競賽,深厚的歷史底蘊像是琳瑯滿目的食材,需要在其中精選合適的元素,成就獨一無二的一盤佳餚。「製造故事,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中生『趣』。」張庭庭透過獨到的慧眼洞察,佐入一點設計美感、創新包裝,用「以人為本」的精神加以調味,將老店的原始語言,變得容易咀嚼,反覆探訪仍令人回味無窮。 面朝世界而忠於自我 假設自己是一本故事書,會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呢?張庭庭形容自己,是「一個文藝女青年,自我覺醒」的故事——從小沈浸於文學作品,卻在職場中發現商業領域的魅力,30 歲時前往美國進修 MBA,最後卻沒有選擇國際大企業,反而決定回到臺灣,挖掘地方人文的溫度。 2000 年,參與青輔會輔導女性創業的「飛雁專案」,張庭庭陪伴各領域優秀女性開展事業,也漸漸摸索出職涯方向。相較男性創業者,女性更重視情懷,能感受情感的交流互動,面對艱難,更能兼具堅韌與彈性,張庭庭從她們身上看見潛力,也看到自己。 「人文品牌的力量,不是靠競爭,而是真誠的分享。」從創辦雜誌、網路平台,到現在的甦活創意,持續透過不同敘事媒介,為滿腔熱血的創業者,道出他們的滿腹赤誠。當資訊爆炸、管道碎片化,人文品牌的真心實意,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寫稿就像鑽到對方的心裡面,去體會他的所感,這個過程是 AI 不可能辦到的。」談到 AI,張庭庭視它為好助理,以有意識的提問參考想法,但最後能感動人的,只有人。 ▲ 本季訪攝地點為迪化街的「稻舍食館」,即是由在地米行後代改造,承襲著大稻埕的米食文化,在昔日的碾米重鎮繼續烹煮好吃的臺灣米。 老城區有自己的個性 2016 年啟動的「台北,大同大不同」計劃,由張庭庭展開大稻埕轉型的深度輔導。在文化底蘊濃厚的街區裡,她如同將一顆顆蒙塵的珠子擦亮、串珠成鍊,於是,迪化街誕生了一條以店家為核心的散策路線。沿途店家如:富自山中、李日勝、澎玉191、誠天下葯食舖、天山行、竹木造咖、源竹隆香等,都成為珠光閃爍的亮點,邀訪人們深度探索大稻埕的魅力。 到了萬華區,風土截然不同,市 井 江湖原始風貌,形塑出當地的草根...

▋藝文好日▋松山文創園區「2025原創基地節-沿之有物」10/31登場 周邊活動搶先開跑

圖片
  產業遺產串聯集章、誠品書店松菸響應活動 邀民眾共同探索城市記憶 松山文創園區年度指標盛事「原創基地節」將於10月31日盛大開展。今年主題命名「沿之有物 TRACING THE ECHOES」,以舊產業鐵道為核心主軸,從一條不足500公尺的鐵路側線出發,追溯縱貫線與臺北城市發展的軌跡,深入探究松菸與鐵道、區域產業發展交織的歷史脈絡和城市記憶。活動期間將展出六件現地創作藝術作品、兩組現地表演及一間室內主題展,透過多元藝術展演詮釋主題觀點;10月初起更提前展開走讀導覽,與誠品書店松菸推出系列活動,整體規劃不僅回望松山菸廠的產製歷史,也串聯臺北沿線的五處產業遺產群,共同導引對舊鐵道交通運輸路徑主題的跨領域討論,將這段歷史化為可以觀看、行走、思索的文化路徑。 ▲ 參加指定活動領取《東西通行證》,即可於五處產業遺產蒐集專屬圖章。 原創基地節三年一期轉譯松菸轉型歷程:2025年聚焦舊產業鐵道記憶 原創基地節自2023年起採取三年一期的策展形式,以松山菸廠與城市歷史相聯結的轉變為主題,從2023年回溯菸廠起源、2024年探索水圳發展到2025年最終章—聚焦舊鐵道支線,逐年從不同面向看松山菸廠在臺北城市發展中的角色、與歷史的聯結和轉變。 位在松山文創園區倉庫群後方的道路,前身為縱貫鐵路上的「松山菸廠專用側線」,用於載運菸葉與成品。隨著城市發展、產業更迭,這條專用側線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直至2013年才將其命名為「菸廠路」,保留在地歷史回憶。2025年原創基地節「沿之有物」便將帶領民眾從菸廠路出發,沿著縱貫鐵路探索臺北城市鐵道廊帶的產業遺產群,望見臺北城市由西向東的規劃開發,並且重新發現過去所留下的歷史記憶。 室內主題展、產業遺產串聯冊 邀民眾探索松菸蛻變歷程、親自走入文化路徑 2025年原創基地節室內主題展《沿之有物 — 從鐵枝路到菸廠路》以「沿之有物:沿著鐵路看建物」、「言之有物:跟著物流說故事」、「延之有物:延伸時代續產物」三大展區搭配歷史地圖、文獻、昔日照片及老員工訪談影像等珍貴展件,依序呈現松山菸廠轉型至松山文創園區的蛻變歷程。展覽首先帶領民眾回到過去,自百年前鋪設的縱貫鐵路啟程,見證臺北從農田轉為工業區的過程;步入日治時期松山煙草工場落成後的時光,重現「物」與「人」緊密交織的故事,包含當時菸葉進入製菸工廠的動線規劃、員工的菸廠記憶等;第三展區能見證轉型後的松山文...

▋2025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33 ・情節生成中・造境開局 ▋我生成故我在的AI時代──攝影的情節揭露與自我生成 香港攝影師千紅

圖片
文 · 張乃予   攝影 · 千紅 在當代,攝影製造出的影像,會觸動你某個情節的想像嗎? 我拍故我在的時代製造出被影像淹沒的我們,便會開始被分類和風格定義,甚至簡化為一鍵濾鏡和技術性的參數設定。但人生的情節,絕不是可以一鍵生成或是造著設定走的吧? 攝影可以將人生議題顯影嗎? 香港攝影師千紅,以「致我遲了十年盛開的花期」作為對首部攝影集《花期》的註解。藝術家的自畫像幫藝術家深入探索自己、探索真實的自己,如同攝影師拍攝自己般,將自己的人生議題透過攝影來顯影。歷經三年半拍攝的《花期》,千紅說:「《花期》原本是『不為什麼』而拍攝,只是單純地專注在當下──凝視自己和我的拍攝對象,這樣的照片帶有一種不可侵犯,不可竄改的神聖。」像是私密的日記並未打算公開,直到這段和同學相處過程做自己的自在,令他反思這些照片中真實的自己,也許能帶給更多人正面的能量,才決定集結成攝影集出版,當然也是因為照片中笑得很好看的自己。 一直以來,性別議題是森村泰昌和辛蒂.雪曼作品中持續探討的,香港 M+ 於 2024 年展出「森村泰昌與辛蒂.雪曼:變裝化身」展覽,千紅受邀參加開幕,成為第一批觀看的人。這場展覽堅定了千紅要發表《花期》的決心。他說:「《花期》某種程度上是我自我的投射,我沒有察覺到女裝讓我體會到身分的重新建構,因為和同學們相處過程中,她們關注的,是我「本質」上是怎樣的人。想要穿女裝時,便穿女裝。在《花期》中的照片,我看我自己根本就是個女生,因此跟森村泰昌和辛蒂.雪曼的創作出發點有根本性的不同。」 ▲ 千紅於首部攝影集《花期》中收錄和同學們的畢業留念 香港人喀嚓的日本視覺語言 千紅的攝影作品風格鮮明,透過研究日本攝影史來探究日本美學的精華,拍攝出細膩的日本視覺語言,但身為香港人,又是如何獲取這些養分呢?他說:「在我小時候,其中一個最大的娛樂,是放學後在電視機前看日本動畫。動畫中的繪圖方法、主角的性格和價值觀,是普遍香港人最早接觸到的日本文化。而後我在中文大學進修日本研究,學到了日本人如何在四季變遷中提煉出一種對無常的體認──從「物之哀」、「幽玄」和「侘寂」等傳統美學價值。可以說,日本的審美從我小時候起便讓我感悟甚深。」 ▲ 千紅拍攝的房間,中間是日本知名電影《情書》的海報。 生成式AI的世代來臨,攝影還會存在嗎? 攝影經歷真實性、紀實性、複製性、藝術性等各種討論,但當攝影的門檻變低,形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