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是一面鏡子,好與不好,反映的都是自己 -- 與鄧惠文《非常關係》十週年的閱讀重逢

《非常關係》這本書,許多內容來自鄧醫師在「非關命運」節目上聽到的各種故事。我們看到的「無理取鬧」背後,代表了那些情緒與需求?


從建立關係的第一印象、各種戀愛樣態、分手到婚姻中的相處,鄧醫師從旁觀者的角度切入敘事,帶著讀者從冰山上層向下探索,跟著她去觀察在同一事件中,兩性思考習慣及互動的落差,導致總是有一方無法滿足另一方的需求,天真地以為下一個會更好,未料卻複製著痛苦的輪迴無法自拔。

書中銳利的攤開各式煩惱,其中也包含了許多刻板印象,我們不一定能理解每一個故事中的當事人,但我們終有機會透過一篇又一篇的文字的故事去窺見,那種渴望關係,卻又因此而傷的矛盾心情。

不知不覺,這本書距離初版已經十年了,如今讀來,許多場景仍舊熟悉,像是你我周遭發生過的故事 —— 哪位朋友又愛上不適合的對象、分手需要哪些階段才走得出來....傳統的社會價值觀鼓勵透過關係來完整自我,我們都聽過,另一半要找互補的,才能共構一個完美的圓;又或是應該要找極度相似的,才能相知相惜到人生最後。但是照著這些「建議」,真的就能得到幸福嗎?

                   

與這本書的文字共行,我得到了另一種見解,老一輩之所以說關係有「完整自我」的功效,並不是因為多了另一個人的陪伴,而是因為關係及互動映照出自我,我們在關係中受挫、修復,用失落逐步釐清自己的需求,進而成長。這些成長代表的可能是看開、放下、取捨、接納,即便走入關係,1加1會等於2,但1永遠是1,沒有誰完整誰的問題,那些陰影中的自卑與缺憾源自我們的內心,解鈴還需繫鈴人,了解自己是亙古不變的課題。

人是複雜的生物,天生特質與後天經歷造就我們成為不同的個體,兩人在一起複雜加乘,更需要心力去辨識需求與投射。鄧醫師提到,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已預設了一位內在伴侶,若是沒有察覺便會經常拿眼前的人與內心定義的「我認為你應該......」做比較,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另一方面,若總是因為害怕情緒而不願在關係中分享真正的感受,以為沒有好惡便沒有傷害,往往會讓關係更加惡化。



當對方無法理解,便很難同理你的需求,甚至出現不停往痛點踩的情況。書中舉了一個故事,主角想當個好太太,這看似是單方設定的目標,背後渴求的其實是一個相匹配的完美丈夫,每當伴侶的反應不如她預想的好,便感到失望與不滿,沒發現這些期待的不合理之處。「服務別人,必須得到別人的同意,否則只是在服務自己。」假如未發現付出背後的真意,努力只會成為另一種放不下的執著。


我們在這些破碎的故事裡看見熟悉的碎片,原來我也有這樣的執念、原來憤怒背後是在氣自己...關係提供了一個多面的角度,兩人互動碰撞而帶出各自的議題,有時令我們不舒服的不一定是對方的行為,而來自記憶中受傷經驗被喚起產生的防禦性反應,一一探索需要許多時間,因此即使進入關係,適度的距離相當重要,懂得為各自的行為負責,才能在摩擦發生時有空間處理彼此的議題。無論關係最後怎麼發展,有另一人在生命中與你共走一段路,哭笑交織,都是值得珍惜的禮物。


文_萊拉 / 👉🏻萊拉的微光筆記 Lyra's life notes / 👉🏻感情不能只靠「用力」,更要「用心」!透視鄧醫師剖析人心和關係的經典代表作 🚣🏼‍♀️鄧醫師非常關係【10週年紀念版】出版商_皇冠出版 🌌 內文圖片設計繪製_插畫家 蛋妹(韋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3 冬季號 ▋人物專訪 ▋喚度知覺 · 有感的形塑 ▋ 動物行為治療師 戴更基 - 翻轉認知,以同理、尊重作為飼養之道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春季號 ▋咖啡連載 ▋珈琲寶山店主 蔡育庭 - 在水泥叢林裡孕育一座珈琲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