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霧漸開,天光緩步挪於入春後的富洋生態公園,也照見近日甫從臺東趕赴而來的聲音藝術家吳燦政,潤暖的日頭下只見他偕一襲簡便的墨色裝束從容迎面,動靜之間輕巧卸去肩背的小型錄音器材和防風毛球麥克風,比鄰池畔大石恣意而坐與我聊起大學時代他和新浪潮導演高達電影的相會。這是一次聲響一反客姿在電影裡與影像並肩崢嶸的新發現,吳燦政第一件聲音裝置〈夜鶯〉正受這場聲音牽動視覺和觸覺感官的體驗萌發,同時也揭開爾後他不斷拓尋聲音與五感連結的實驗行旅。▌圖說_為採集聲響,足跡踏過山林、曠野與海涯的聲音藝術家吳燦政
話題漫於園外街景,幾輛機車接連從靜巷穿行而出,疾馳的車流在大樓棋盤間拖迤出高低層疊的引擎轟鳴,吳燦政抬頭望向機車漸淡的遠影饒富興味地問:「你覺得這是噪音嗎?」在他的想像裡,城市的聲響生於都市的模型和規劃,當城市滋養出高密度的移動人口,如巢的臺北盆地夏日蓄積出蒸騰的熱氣,同步併生鎮日嗡嗡作響的冷氣聲,從旁的柏油路因鋪設的新舊錯雜,起伏為大小不一的窟窿,每有行進更激起顛盪的哐咚聲和易損生噪的汽機車體。▌圖說_聲音藝術家 吳燦政
單聽聲響表面或可視為干擾,卻也生動呈現當代都市發展循環相扣的現象,「我習慣從脈絡重新去思考成因,而非馬上把聲響歸於擾人,才能看見源頭,尋找對應的改變。」
吳燦政懷抱「眾聲平等」的角度觀想世界,在2011年起以行腳之姿,帶著輕簡的錄音器材隨即開展全台的收音之旅。路經頻落雷雨的屏東市場、暫居南投滿佈蛙鳴的埔里桃米生態村、慢訪花蓮靜浦村修理機車時順勢錄下的豐濱聲景,直至在金門岸邊遇上夾道叢生的木麻黃。東北季風穿林而過,發出咻咻不止的聲響,在故鄉水林騎行的畫面由遠而近,那排老家已砍伐消逝的木麻黃似在聲響中復生,召喚出吳燦政年少求學的青春時光。
「這個聲音我好久沒聽到了,海岸線的防風林種近年不斷在改變,於我每個聲音都可能成為未來的記憶,我好奇的是它們如何被記住?以及我們可能參與其中嗎?」
橫逾十年的收音光景,吳燦政結合Google Map織出「臺灣聲音地圖計畫」見證了網路普及和收聽載具的自由解放,他將市井港邊的車馬喧囂漫進林相間的蟲唧野鳴依序填進衛星地圖上綿延枕臥的大地紋理,一萬五千多筆的聲景切面猶如凝凍了時光。
往內細探收音進程,吳燦政提起過往經常在相同地點收錄不同時序裡的錄音,「聲景和人都一樣,在相異的時間都有不同的風貌,我想呈現的是人與自然共存產生的聲音氛圍,讓聽眾思考『自然』的想像裡,實際包含著人的存在,兩者終究難以切分。」
▌圖說_透過收音設備能聽到幾哩外車子川流不息聲響的吳燦政
擷取臺灣山海和日常聲音切面,層疊出地方聽覺文化和性格的過程也形同「未來的考古學」,他多次穿梭於廟會慶典,走踏臺北的保生文化祭、臺東炮炸寒單爺和巡遊全臺的媽祖遶境,路裡ㄧ邊歸納出十年前的慶典多背襯電音三太子的樂聲,為求年輕新血的流動,慶典逐年加入韓國流行音樂,部分廟會也將慶典改為嘉年華型態。
若往收錄的聲景裡仔細分辨,陣頭主樂開始傳出年輕輩新式的鼓樂敲擊,細聽鹿港和大甲的廟會前傳統的炮仔聲,也因環保改用喇叭轉播電子鞭炮產生聲音的變異,「我不覺得有所謂的『傳統』,或許未來人看我們才是『傳統』,我記錄只為讓不同世代透過文化演進過程,也能參與其中。」▌圖說_吳燦政錄音過程常備耳機(SENNHE ISERHD 25)、頭戴式監聽耳機和麥克風(Rode NT-SF1)。
說著眼前一眾頭戴漁夫帽,身裹防風外套的健行者信步而過,鞋履方踏即與碎石摩挲出一地的即興樂聲,「你知道以前的公園,為了避免孩童跌傷,通常不會用這種碎石嗎?」吳燦政踩響腳邊一路蜿蜒爬入公園深處的礫石,「生態公園會舖設這種石材一是考量利水滲透,也在進園時,先用觸覺和聲響喚起旅人浸進自然的氛圍感。」
長年的收音工作培出吳燦政對環境敏銳的覺知,雙耳式耳麥不僅能收到幾哩外高速公路上正呼嘯而過的車流聲,在肩腫林立的捷運站裡他也能辨析由通勤者衣物厚薄和人流起伏組合而出的聲響變化,「城鄉迥異的空間和作息結構,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聲響,四季溫濕度帶出的聲音差異亦然。」
▌圖說_吳燦政錄音使用的器材多元,但錄音機(sounddevice mix-pre 6)是出行經常必備。
吳燦政像想起了什麼,眼神穿透帷幕似的綠蔭後徐緩開口,「城市裡的『自然』多是被控制出來的,大部分的造景為了基地的劃分和生物規律性的維續,多被控在既定的模式裡以求平衡。上回來富陽也是十年前了,這些年我依然關注人為的聲音與公園共存的交互影響。我想呈現沒有所謂完美的『自然』,人為製造的聲音成為內裡的環節,也交融成獨特聲景的一部分。」▌圖說_吳燦政錄音過程常備耳機(SENNHE ISERHD 25)、頭戴式監聽耳機和麥克風(Rode NT-SF1)。
天地間無處不存聲息,吳燦政的聲音實驗也將寫進下個十年,放下先入為主的意念讓聽覺純粹引領感官去理解世界是他對於所有「聽眾」的採集建議,「我相信聲音是誠實的,多半不經意透露被錄者的想法,它常會直接傳達很多訊息。」
對談裡佈下的空白,被潺淙的水聲覆蓋,應聲而視,池裡的葉落隨水彈撥,順流旋出輕盈的圓弧線廓,葉影清淺款擺於水道末端,漸遠漸行,最終收束進下ㄧ彎待壯闊開展的天地之間。
--
文·李書嫻 攝影·石育安 圖片·臺北市立美術館
--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
轉載也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21 聲音的畫 ▌
▌註.歡迎訪者本人熱情轉載分享
--
與日日好日有更多互動▸
日日好日X雜誌 FB→https://reurl.cc/l9e07Y
日日好日X雜誌 IG→https://reurl.cc/Dd3voR
日日好日Podcast 頻道〈日日GOODDAY TALK〉→ https://reurl.cc/V1D2aY
--
《日日好日》目前不接受任何廣告頁
希望給予讀者最單純、舒適的閱讀感受
若你認同我們的理念,願意支持優質文章
歡迎捐款至 (812)台新銀行-七賢分行
戶名:崴邦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帳號:2025-01-0000511-7
(若您習慣使用線上捐款,也歡迎使用
線上捐款連結:https://reurl.cc/o92xnM)
所得將全額使用於刊物印刷費
捐款完成後別忘了到FB私訊日編
讓我們將您列為下期最新雜誌訂閱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