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水牛設計部落負責人呂耀中 故事鐵花窗續寫雲林梧北歷史
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主持人呂耀中與柑仔店阿嬤李林選 |
梧北村為雲林縣口湖鄉沿海庄頭,隨著生活機能與產業結構凋零,青年人口紛紛出走,似乎連在地認同也丟失在歲月裡。去年3月,配合地方創生政策與工程建設,為期近一年的「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不僅活化梧北村蘊藏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歷史,更喚回人心。
計畫主持人呂耀中結合公共工程與社區營造近20年經驗,他認為梧北村透過完整的經費挹注與短期改造,兼具社造精神與公共工程規模,已成為國內「罕見而帶有開創性的案例」,居民全程參與對團隊而言更是頭一遭。
村民故事續寫庄頭歷史
呂耀中找回多年夥伴,與長期耕耘藝術教育、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的芃芓藝術工作室蔡佳吟、黃啟軒等人,在無遠弗屆的網路時代,走進厝內和村民泡茶搏感情,帶領藝術參與和工作坊深入風土民情,讓居民參與不若以往紙上談兵,真正落實在生活場域中。
芃芓藝術工作室帶領工作坊「咱的手路菜」,學員作品躍上活動中心入口遮光棚架。 |
早於計畫落成前,復刻台灣60年代工藝,同時乘載村民生活的故事鐵花窗,意外引起前所未有的關注,過往以孕育「民主先聲」李萬居作為地方特色的梧北,如今將以在地故事續寫歷史,呂耀中說道:「常民生活雖然一般,但幾經詮釋會積累成在地文化,在未來成為一部歷史,是以這樣的邏輯從事這次計畫。」展開一處地方風土,可以不是曇花一現的產業季,或是迎合外地人需求的建設,「只要在地人都認同自己,外地人產生羨慕自然會來。」
13樘故事花窗,好比李萬居民主運動事蹟、在地詩人陳山派詩文集,水稻、花生、蚵仔等農漁特產,90旬柑仔店阿嬤李林選撐起商店還兼做農務的經歷。 |
13樘故事花窗,好比李萬居民主運動事蹟、在地詩人陳山派詩文集,水稻、花生、蚵仔等農漁特產,90旬柑仔店阿嬤李林選撐起商店還兼做農務的經歷。 |
黃啟軒也解釋:「這次不是文化部的社區改造,是營建署為解決農村老化後的生活問題。」初衷在於修葺老舊鐵窗才有這13樘故事花窗,好比李萬居民主運動事蹟、在地詩人陳山派詩文集,水稻、花生、蚵仔等農漁特產,90旬柑仔店阿嬤李林選撐起商店還兼做農務的經歷,則足以代表傳統農村婦女刻苦耐勞的精神。
每幅作品共有的「手」象徵村民靠一己之力寫下的生命經驗,也代表成就作品的團隊,貼近生活的藝術終能撼動人心,他感性說道,「希望媒體曝光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社區居民,讓阿公、阿嬤有機會上報紙,對鄉下人而言是生命中特別的經驗。」
居民不願認同的紅瓦記憶
深入農村多年,黃啟軒明白,「村民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好,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步調和建築形式,好比三合院對他們來說就像『破厝』一般老舊。」然而工作室的角色正是帶出地方色彩,讓居民看見自我價值。作為庄頭精神指標的「椬梧水塔」,以往提供民生用水,至今塔頂內仍有象徵幸運的「鳥仔厝」小雨燕築巢聚居,團隊想以紅瓦重建水塔因此引發反對聲浪,甚至有居民衝進工作站拍桌叫罵,令工程一度中斷,最終有賴於村內領導者多次斡旋才得以復工。
椬梧水塔以往提供民生用水,至今塔頂內仍有象徵幸運的「鳥仔厝」小雨燕築巢聚居。 |
不過紅瓦建材早已淡出市場,芃芓團隊一心想重現傳統屋宅風貌,開始蒐集村內屋頂舊瓦,也向窯廠收購五千餘片於5、60年前燒製的火頭瓦,「這些瓦片被放在外頭風吹雨淋好幾十年,有了不同樣貌,就像歷經歷史、文化的村莊和村民,各有生命。」水塔一樓則融入村民將自身想像成小雨燕的故事,歷經兩周從平地以手工拼貼起國內唯一一座紅瓦水塔,也逐步修復團隊與居民的拉扯。
堅持理念終能收穫沿途美景
講起社區營造呂耀中坦言,「這條路並不好走,但當我們堅持下來,像這計畫有這麼多居民、工班、團隊,大家在這裡都獲得成就感。」初衷在於找回地方認同,卻沒想到能撼動居民展開自力營造,呂耀中說:「開始有外地人進來,村民覺得自己住的地方不能失禮。」庄內環保志工隊重新啟動,村民也說服社區重建老屋以作為小雨燕咖啡館,讓客人有短暫休息的地方。
聚落巷弄內共10隻彩色馬賽克小雨燕,遊訪社區更添趣味。 |
隨著計劃落成,鄉村的未來仍得回歸村民手中,問起黃啟軒該如何道別,他笑了,「會默默離開,多講會捨不得。」思及觀光也許能為村內生活機能盡一份力,團隊最終企劃「跟著小雨燕趣旅行」計畫,將梧北生活濃縮成一張色彩繽紛的行旅地圖,未來,外地客能沿途尋覓馬賽克小雨燕,逐步感受庄內日常,永續的地方創生力,此刻正站在起跑點上蓄勢待發。
台中藝術創作團隊芃芓藝術工作室藝術家黃啟軒。 |
呂耀中簡介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碩士,現為水牛設計部落公司負責人。碩士論文以台南土溝為研究專題,獲青輔會第一屆青年公共參與獎、文建會第二屆公共藝術獎,故扎根創業於斯,從事空間規劃尤重在地溝通、創新整合、新舊交融。
攝影·李長怡 圖/文·許羽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