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華商場!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還原時代記憶 「與逝去的人、消失的空間好好道別」 


斥資上億打造的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即將於農曆年間播出,原著《天橋上的魔術師》是吳明益老師於《複眼人》後所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故事在敘述成長於中華商場的孩子,童年所經歷的魔幻奇遇,十個短篇、十個故事、十個過去的回憶,圍繞著現今已經拆除的中華商場。

中華商場:族群融合的大雜院

老臺北人非常熟悉的地標中華商場,於民國50年至81年間,短暫的存在於臺北,如同散落於全國各地的眷村,原本搭建就打算只是暫時性出現,因此會消失為塵土也是必然,如今這個族群融合的大雜院,也成了年輕一輩不曾體驗過的歷史場域。


小說敘事的手法是少見的第二人稱口吻,每篇故事都像訪談錄一般,作者去拜訪老朋友,聽他敘述童年的往事,另一面讀者閱讀時,感覺就坐在故事主角面前,訪問著一個小朋友在商場遇到的怪事,在與敘事者放鬆的閒聊過程中,時而順流,時而倒敘,突然興起又插入新的話題。把中年人聊天的情境刻畫的很寫實。




敘事的每個故事角色都會介紹家中的產業,舉凡眼鏡行、五金行、鎖匙店、麵店、鞋店。商場上,大家對於一個人的辨識,他做的生意更勝於他的名字,在操著國語、臺語、日語以及各省口音的舌頭上,喊著「鞋店家的阿蓋」、「賣麵他們的兒子」、「眼鏡行的小蘭」每個中華商場的小孩一定有著類似的稱呼,在一戶兩坪大的空間,既是住家也是店面,住著庸碌做生意的小家庭,所有民生必需品都能來此取得,1600多戶的空間座落於西門,更是當時臺北人潮聚集的中心。


老家與童年記憶隨著柏油刨鋪成歷史


每一則故事看似沒有任何交集,卻也彼此相關,各種劇情上不重要的細節,像絲線般的連起整個時空的共同性。在天橋上魔法般的戲法表演,每一篇故事的主人翁,都曾在童年時都感到驚豔(雖然書中其中一位主角可能沒有),緊貼商場鐵軌與火車柵欄,閃爍光芒的霓虹燈招牌,好不熟悉的「第一家陽春麵」在不同的章節時不時的提及。所有元素都把故事與讀者拉進現在已經不存在的商場裡。



若要以《天橋上的魔術師》對應於中華商場,「天橋」就象徵著中華商場本身,而「魔術師」也同樣象徵中華商場,甚者說他是代表商場的經歷的歲月,因為魔術師的存在見證了所有在商場生活過的人,童年時都是曾在天橋看魔術的一雙眼睛,而依附著中華商場而居的流浪漢魔術師,在商場與天橋被拆除後,沒有人知道,也無從詢問他的去向。如同在商場消失後部分流離失所的住戶,他們的老家與童年記憶在怪手的底下,上面壓著的是中華路黑色的柏油,成了只在小說與影集裡能找到的歷史。


電影《返校》美術設計重建三棟中華商場


從製作就非常受到外界討論的改編影集,由金馬導演楊雅喆執導,金曲製作黃韻玲擔任音樂指導,核心角色的魔術師,則由金鐘視帝莊凱勛詮釋。由於劇情中的魔幻元素,劇中許多非常講究的技術組,打造精緻的電腦特效,加上最受矚目的就是耗資八千萬搭建的片場,重建三棟中華商場建築,由電影《返校》美術設計王誌成一一琢磨,每戶人家店面在民國70年代的樣貌,使得影集還在拍攝時,拍攝片場就先在網路上掀起一陣搜尋熱潮。



吳明益老師自己本身就是中華商場長大的孩子,他也經常在小說中書寫這個回憶中的家,包括更早出版的《睡眠的航線》與入圍英國布克獎的《單車失竊記》。這使筆者想起,同樣是中華商場的孩子李國修老師,在他的創作《京戲啟示錄》、《女兒紅》也出現過中華商場的元素,兩位創作者作品不約而同的都是在寫自己長輩的過往,尤其是對於傳統父親印象。


現在若回憶起中華商場,使得曾經與其分享童年的五、六年級生,透過文字、小說、戲劇、影集來與童年對話,無法避免的勾起和嚴父的相處時光。因此當我們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不只是沉浸於作品本身,而是對於那些已經逝去的人、消失的空間,也可能有不願想起的角落,好好地和解與道別。


《天橋上的魔術師》即將在2月20日(大年初九)在公視與myVideo首播,一共十集的影集,非常推薦在過年期間與家中的長輩一起觀賞,經歷過中華商場的一代,會對中華商場的天橋感到懷念,沒經歷過的一代,也會被魔術師與孩子們的故事所感動。


圖片來源_天橋上的魔術師FB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3 冬季號 ▋人物專訪 ▋喚度知覺 · 有感的形塑 ▋ 動物行為治療師 戴更基 - 翻轉認知,以同理、尊重作為飼養之道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春季號 ▋咖啡連載 ▋珈琲寶山店主 蔡育庭 - 在水泥叢林裡孕育一座珈琲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