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廖鴻基」標籤的文章

▋2024 春季號 ▋海洋連載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創會理事長廖鴻基、多羅滿賞鯨公司總經理呂世明 - 大浪沖擊,討海人的海洋保育夢持續前行

圖片
圖說/《台灣π:發現太平洋抹香鯨》紀錄2023年海上觀察記事,期待能開創性改變臺灣未來對太平洋、大型鯨的態度。圖為抹香鯨尾鰭。(攝影者:藍振峰) 文.張乃予 圖.大塊文化(紙本連載請見《日日好日》No.27 P.30) 「讓大家認識海洋是我打算做一輩子的事!期望這樣的行動,在臺灣社會不親海的領域,能成為建立雙邊關係的橋樑。」── 廖鴻基,2024 訪談中令人驚訝的是,臺灣居然也有吃鯨豚的過往,臺灣文學家,現任福爾摩沙協會創會理事長的廖鴻基在對談中提及,「我第一次看到鯨豚也是在漁市場,現在你對這件事的震驚,我想就是這麼多年來推展行動帶進(臺灣)最大的改變吧!」好奇追問廖理事長這30年自身角色的轉變?又如何透過角色結合不同形式,讓更多人認識海? 從討海人到如今為人所熟知的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1996年用自己的漁船,憑著年輕時的傻勁和大無畏向出版社借錢組成「尋鯨小組」,1997年規劃臺灣第一艘賞鯨船,出航遇見鯨豚的發現率高達92.4%,接著1998年透過親友一人一萬積沙成塔,籌募200萬創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時間走進2022年,成立民間團體「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發起「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海洋生態調查。 計畫推行至今,臺灣鯨豚研究目前蒐整到的Photo-ID和相關聲音頻率,經過辨識就能上傳至鯨豚生態資料庫成為Open Data,從尋鯨小組發現的8種鯨豚種類到現在多達22種,飛旋海豚的資料筆數更是位列世界之冠,完全公開共享的資源牽引了許多鯨豚議題的研究契機,臺灣與鯨豚的相遇也同步開啟了島嶼和國際串聯、溝通的另一種可能。濃縮理事長所述,如同見證臺灣海洋保育的發展,從一個人航向一群人,讓力量如潮擴散開來。 圖說/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以多羅滿生鯨公司一艘20噸賞鯨船「多羅滿號」為工作船。遊客正乘多羅滿號共賞夕陽餘暉。(攝影者:廖鴻基) 討海人與海幫手  發現太平洋抹香鯨與臺灣海洋保育的改變 《台灣π:發現太平洋抹香鯨》一書中,廖鴻基理事長和海幫手於多羅滿號上專注望海的景象至今回想仍深刻猶新,支持「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這項計畫的多羅滿賞鯨公司總經理呂世明率先發聲:「航海王連載20幾年了,是否已經找到寶藏?」我想,夥伴才是這一路上最重要的寶藏吧! 總是妙語如珠的呂世明,將廖鴻基比做魯夫船長,這一路集結志同道合的夥伴,如今再加入競爭激烈的「海幫手」們,透過招募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