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秋季號 ▋混合.島嶼記憶 ▋藝術策展人 張乃予 - 客家人的味道 隱隱約約卻回味無窮

▲藝術家黃子儇打造出布料製作的柿子空間 文 / 圖.張乃予 主視覺提供・客家文化基金會 You are what you eat 18 世紀的法國作家薩瓦蘭( 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 )提出「 you are what you eat 」的概念,意指你吃進什麼,身體會給你反饋。我們或可從原生家庭、族群和國家所培養不同飲食習慣的角度來詮釋和推斷味覺養成和家鄉連結的制約。因為離鄉後,總有個味道是我們所懷念和尋覓的! ▲藝術策展人 張乃予 客家人的味覺流連輾轉 美食和味覺交流,通常是不同族群打破藩籬最直接的話題。今年浪漫臺三線藝術季的飲食實驗計畫以「山知道,客來聊」為主題。透過飲食將地方團體、單位和藝術家們串連起來。 另外,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的徵件展,展覽皆有探討到客家食物和味覺的內容,例如 2020 年《秋陽,風起,凝結的糖》展覽,策展人羅聿綺協同黃子儇和黃馨,打造出布料製作的柿子空間,模擬柿果逐漸風乾成柿餅的過程,裡面擺放軟雕塑以及柿葉茶和柿子點心,營造出奇幻、五感俱足的觀展體驗。 除此之外, 2021 年《那是種習慣》展覽,藝術家楊志雅《今晡日做粄仔》,調查城南地區客家長輩各式「粄」的製作方法,蒐集客家族群製作食物的記憶,透過食物來探知客家族群遷移足跡的流連輾轉,與之連動的社交關係。如上述,臺灣粽子和粄的風味就有客家和閩南區別,若粽子裡有油蔥酥、菜脯和豆干,想必就是客家粽。不同族群都有其代表食物,顯性的彷彿是國家或地區的代名詞,不過同一品項也會有不同族群的作法和調味,飲食習慣也成為推斷的關鍵所在。 ▲蕭芸安作品《行憶之河,同行的尋路者》 《隱性足跡的推斷》從蕭芸安的創作品嚐旅行中的客家線索 上述提及顯性 / 隱性的客家元素,也令人思考生活中的觀察,這也是 2023 年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徵件展《隱性足跡的推斷》中所要探討的核心議題。藝術家蕭芸安本次創作《行憶之河,同行的尋路者》回憶 2015 年印尼之旅和近年於婆羅洲、爪哇、梅縣、南庄和臺北的足跡,和客籍旅伴佳倫於其中的篇幅《媽媽的油蔥酥》、《客家餡料》、《廣東菜系的 DNA 》和《我們家的醬油味道》即討論到客家人飲食滋味的獨特之處。 《媽媽的油蔥酥》這篇,談及佳倫在臺灣居住地南庄吃到的油蔥酥和前往爸媽祖籍地廣東縣旅遊時所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