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客家」標籤的文章

▋2023 秋季號 ▋混合.島嶼記憶 ▋藝術策展人 張乃予 - 客家人的味道 隱隱約約卻回味無窮

圖片
▲藝術家黃子儇打造出布料製作的柿子空間 文 / 圖.張乃予 主視覺提供・客家文化基金會   You are what you eat 18 世紀的法國作家薩瓦蘭( 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 )提出「 you are what you eat 」的概念,意指你吃進什麼,身體會給你反饋。我們或可從原生家庭、族群和國家所培養不同飲食習慣的角度來詮釋和推斷味覺養成和家鄉連結的制約。因為離鄉後,總有個味道是我們所懷念和尋覓的! ▲藝術策展人 張乃予   客家人的味覺流連輾轉 美食和味覺交流,通常是不同族群打破藩籬最直接的話題。今年浪漫臺三線藝術季的飲食實驗計畫以「山知道,客來聊」為主題。透過飲食將地方團體、單位和藝術家們串連起來。 另外,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的徵件展,展覽皆有探討到客家食物和味覺的內容,例如 2020 年《秋陽,風起,凝結的糖》展覽,策展人羅聿綺協同黃子儇和黃馨,打造出布料製作的柿子空間,模擬柿果逐漸風乾成柿餅的過程,裡面擺放軟雕塑以及柿葉茶和柿子點心,營造出奇幻、五感俱足的觀展體驗。 除此之外, 2021 年《那是種習慣》展覽,藝術家楊志雅《今晡日做粄仔》,調查城南地區客家長輩各式「粄」的製作方法,蒐集客家族群製作食物的記憶,透過食物來探知客家族群遷移足跡的流連輾轉,與之連動的社交關係。如上述,臺灣粽子和粄的風味就有客家和閩南區別,若粽子裡有油蔥酥、菜脯和豆干,想必就是客家粽。不同族群都有其代表食物,顯性的彷彿是國家或地區的代名詞,不過同一品項也會有不同族群的作法和調味,飲食習慣也成為推斷的關鍵所在。 ▲蕭芸安作品《行憶之河,同行的尋路者》   《隱性足跡的推斷》從蕭芸安的創作品嚐旅行中的客家線索 上述提及顯性 / 隱性的客家元素,也令人思考生活中的觀察,這也是 2023 年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徵件展《隱性足跡的推斷》中所要探討的核心議題。藝術家蕭芸安本次創作《行憶之河,同行的尋路者》回憶 2015 年印尼之旅和近年於婆羅洲、爪哇、梅縣、南庄和臺北的足跡,和客籍旅伴佳倫於其中的篇幅《媽媽的油蔥酥》、《客家餡料》、《廣東菜系的 DNA 》和《我們家的醬油味道》即討論到客家人飲食滋味的獨特之處。   《媽媽的油蔥酥》這篇,談及佳倫在臺灣居住地南庄吃到的油蔥酥和前往爸媽祖籍地廣東縣旅遊時所吃到...

▋2022 春夏號 ▋人物專訪 ▌文化工作者 鍾永豐 - 我庄植長於身體 記憶聲音聚攏在日落下的夥房

圖片
▌圖說_文化工作者 鍾永豐 攤開高雄地圖省道28號從近海路竹,途經旗山與美濃,幾乎筆直衝向中央山脈南麓下的六龜,我的視線停駐在荖濃溪旁一處被茶頂山、龍山與獅山包夾出的狹長谷地—龍肚庄,站上獅型頂山,田畦、農路與水路像軍隊般整齊擺佈在龍肚平原,1980年代中,年約19歲的鍾永豐眼中所見,明明已換上星空,網室裡仍以日光燈管排擠夜色,為菊花延續白晝,「難道現在連作物都不得日落而息了嗎?」                                            ▌圖說_高雄美濃地景 ▌拍攝者 許羽君 諸如對資本主義如何改寫童年記憶的疑問與衝擊,他一路抽絲剝繭投入田野調查、社會運動,發動音樂運動也走上政治路,每一次出發都是為了回頭找答案。有些解答收錄在《菊花如何夜行軍》的著作中,我循著書中場景走向21世紀的龍肚,試圖比對出鍾永豐所指涉1960年代以降的經濟現代化走向,如何在二十年間推翻龍肚自清朝開庄二百餘年來的農村地景,令童年回憶形同前世與今生。 從高雄都市到農村一個小時光景內,人流與車流迅速向後退去,站在28號省道,兩旁毗連的建物與熱帶季風下的暑氣簇擁身體,交工樂隊(生祥樂隊前身)〈縣道184〉初始蟋蟀與樹蛙聲勾動鄉愁,曲末曳引機預示不安,鍾永豐口中唸唱的詞作影像已和眼下風景在時空中交錯而過。28號省道、縣道184指稱同一條公路,從蚯蚓、蟒蛇變成吸血的水蛭不斷拓寬,把村中後生、食糧吸進城市,將農村拉上現代化工廠的生產線。                                           ▌圖說_獅型頂山下的龍肚平原  1963年,鍾永豐出生於菸農家庭,在60、70年代的美濃,以春夏兩期稻作換秋冬一季菸葉耕種,各家幾乎是一年三穫,從小在日漸交付的家務與農務中,感受自己作為家庭一份子的歸屬感。「家人把牛交給你,你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