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手搖飲」標籤的文章

▋2023 秋季號 ▋新嚐古早味 ▋坪林手主理人 陳威宇 - 穿山入市的坪林記憶 三代手捻酵出的傳世茶香

圖片
文.李書嫻 攝影.蔡沛怡   「一壺茶沖下去看似簡單,一芯一葉卻都是出自坪林家人製茶的手。」對話透著山區傳來的陣陣雷鳴展開,坐上屋簷下的板凳,坪林手創辦人陳威宇在繁忙間隙終於得空稍事喘息,「我對茶的記憶一直都是零碎的,只記得初中前回坪林,最愛蹲在外公的田裡戲耍看蟲,後來才知道,在我們玩耍的年紀,母親那一代的童年,白日要與斗笠、袖套還有滲血的指結為伍,晚上還要為理茶、製茶熬著青春。」出身茶田第四代的陳威宇,帶著疼惜的口氣回望那些他未能參與的光景,字句裡藏著他眼裡的兒時樂園另一頭揮汗淋漓的側影。 ▲除了愛喝茶,陳威宇也愛分享茶知識給大眾 順著威宇形容,我們接著朝最適茶葉採摘的春季坪林探進,層疊攀升的梯田裡,威宇的阿嬤正搶在茶樹葉熟前,為舅公的包種茶賽進行茶葉採摘,外公手裡傳下來如採茶菁、萎凋到殺菁揉捻、團揉、解塊等製茶步驟,在母輩身上無不敏捷的有如肌肉反射,「有趣的是,她們這麼熟悉技術,卻不清楚這麼做的原理。」阿公在傳承間失落的究其所以,在陳威宇決心建築手搖飲事業時,重新織起了傳續的可能。「醞釀期邊跑邊學的路上,我發現市場對於茶識傳遞上的模糊,傳統茶行距離大眾更是越發遙遠,或許是對文化斷在這裡感到可惜,讓我決定投入茶飲領域吧!」威宇思索許久,慎重的放下字句。 ▲沖出一杯手搖飲,看似簡單,實則要看顧許多細節 「手」,在茶的製程裡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採摘下來的茶菁走向第二階段,無分平鋪屋外廣場伴暖陽日曬,或於室內茶盤上靜置陰乾,都需途經手工攪拌使茶菁發酵的過程,「這個手法如同翻面,製茶者需持續用手的觸感感受茶葉的軟化程度,不同的翻面力道,都會造就茶的風味差異。」陳威宇詮釋茶菁入杯的過渡如同以「手」搭橋,接著將臺灣茶的特色做了進一步介紹,「臺灣茶農很擅長以手工製茶技術,將青茶、烏龍茶、包種茶等部分發酵茶做出不同變化,這些茶名源於製程裡的差異,要說它們師出同源,其實也可以!」 ▲坪林手的店名與茶的製程大有淵源 琳琅於手搖茗品的名牌上,還有紅玉、金萱與四季春,「這三者倒真的是品種!」霧裡看花的由來,多是因製程經過了店家的略省與轉譯,「我們對一家手搖店的心理預期,通常不會設下很高的門檻,這是它親近大眾的地方,我喜歡銀貨兩訖的單純,卻也希望每個飲者能在喝茶前,更了解茶背後的發源。」 在赤峰和吳興街設點,復古與新意並存的「坪林手」櫃檯皆昭以基茶不同的發酵程度和品種由...

▋2023 秋季號 ▋拆解臺灣味 ▋蚯蚓文化總經理 游智維、溪北文化負責人 林駿騰 - 啜一杯沁涼的手搖飲 踏進糖的文化路徑

圖片
▲蚯蚓文化總經理 游智維 文. Zoma Lyu  圖.蚯蚓文化、溪北文化 插畫家. YANG(日日獨家插畫請見No.25 紙本雜誌P.7) 文化路徑是什麼 ? 「文化路徑其實不一定真的有條路,也不是條觀光路線。」蚯蚓文化總經理游智維如此說。這個說法顛覆了記憶中對於文化行程的印象,像是走訪古道、參觀老屋、聽導覽等連貫的路線。 「文化路徑的認定,其實是一份主題清楚的敘事文本。這份文本的目的是讓人理解祖先們的經歷,讓現代人從當時的角度去感受族群互動、甚至對立的起源。」換句話說,走入文化路徑就像是踏入時光隧道。比如臺劇《斯卡羅》中,觀看 19 世紀部族開墾之間的利益關係與衝突,進而理解當時械鬥頻繁的起因。這與閱讀史料的認識不同,是細微的同理與察覺。 ▲溪北文化負責人 林駿騰 種甘蔗得自來水:糖與現代化 如果沒有一杯加滿豐富果粒、冰涼甜膩的手搖飲,在夏季的酷暑中是寸步難行的。不論是茶飲的風味或健康取向,最後都會連結到「糖」身上。當人們大口喝下消暑的美味,無形中已踏上了橫跨百年、從南到北的糖業文化路徑。 臺灣的文化路徑中,糖業是區域廣泛且最貼近生活的。自日治時期以來,糖業發展與城市關聯性極為密切。清領時期虎尾稱為大崙腳,曾有一度人口聚集,後來逐漸衰退。 1906 年,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虎尾設立五間厝製糖工廠,日本技師大量移入,帶動都市建設。糖廠週邊道路採棋盤式規劃,設有學校、車站、神社、武德殿、劇場等設施。 1930 年代虎尾居民甚至打開水龍頭即有自來水,這並非當時臺人可普遍享有的公共建設。 ▲糖業的發展與鐵路等交通建設密不可分 高雄哈瑪星過去曾是銀行、貿易行聚集,被稱為臺灣華爾街的繁榮市鎮;日治時期高雄港積極擴建,今駁二倉庫也曾容納大量的農產品,吞吐量至今亦是臺灣之首。港埠與市街,都跟首座現代化糖廠——橋頭糖廠有關。採用新式設備,每日可壓 200 噸甘蔗,巨大產量帶動高雄南北區的整體發展。「現在很多人去哈瑪星、駁二玩,都不知道跟橋頭有關係」如果將視野放大,糖業不只是直接帶動產地的發展,路徑所經皆受到影響。 ▲高雄哈瑪星的繁榮與糖廠息息相關   一口吞下甘美的府城記憶:糖與常民文化 從製糖講到吃糖,臺南人不免又要被「針對」一番。不論是炒鱔魚、鍋燒意麵、土魠魚羹,臺南美食對外地人的風味印象總是滿滿的甜味,「我們臺南人一堆喝飲料也是點無糖的啊!」長居臺南的溪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