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中山堂」標籤的文章

音樂好日/ 酸甜苦辣維也納,鋼琴大師陳瑞斌中西合併的童話綺想 - 專訪 (下篇)

圖片
▲陳瑞斌攝於美國。(陳瑞斌提供) 專訪上篇提到,陳瑞斌的少年時期總是自煮自足,紅蘿蔔切絲下鍋炒,一箱水要扛七樓。後來的日子,陳瑞斌有了經濟能力,將生存的困境,走成生活的餘裕。 陳瑞斌說過,世界待過這麼多地方,最喜歡的還是維也納,不只是美食、街道或氣候,更令他傾心的,則是當地的文化氛圍。 話雖如此,近年來他的鋼琴演出,選取常與故鄉台灣有關,無論是〈愛河〉,又或是〈寒夜〉,還是11/15日演奏會的江文也。 本次《日日好日》特別專訪鋼琴家陳瑞斌,談談少年時期的維也納經驗,同時揭秘他心目中的奧地利美食圖鑑,以及最重要的,成為鋼琴大師的音樂之路。 ▶▶ 回味專訪上篇,請點連結 ▶▶音樂好日/ 「淬煉之後,你會發現另外一條路」 鋼琴大師陳瑞斌的少年維也納 - 專訪 (上篇)    陳瑞斌現場演奏「拉赫曼尼諾夫五首鋼琴協奏曲之第一號」片段 : https://reurl.cc/AyKvQE ▎酸甜苦辣維也納 李鴻駿(以下簡稱李):網上搜尋「奧地利美食」,出現了烘肉捲、炸豬排、牛肉湯、水煮牛肉、皇帝煎餅(Kaiserschmarren)、薩爾斯堡蛋霜(Salzburger Nockerln)、維也納米朗琪咖啡(Wiener Melange)、啤酒等,想請教您,這些是老師平時會吃的料理嗎?您對奧地利美食──乃至於歐洲飲食,有什麼心得或是特色之處?                                                    ▲維也納炸豬排。(維基提供) 陳瑞斌(以下簡稱陳): 維也納炸豬排很有名,炸豬排是用很深的鍋子,很多塊一起下鍋炸,有些會在豬排中夾起司或火腿;外面裹的粉漿可以保持內部肉的軟嫩與入味,通常份量都蠻大的,但他們調味的對比也很大,超鹹、超甜、超酸! 另外,維也納咖啡(Melange)比喝一般拿鐵還享受很多。Melange是法語「混合」的意思,牛奶泡沫的打法比拿鐵更厚、更濃稠──最主要的是,喝Melange不會外帶,通常都會在咖啡廳裡喝。奧地利不流行外帶咖啡,能外帶的...

音樂好日/ 「淬煉之後,你會發現另外一條路」鋼琴大師陳瑞斌的少年維也納 - 專訪 (上篇)

圖片
說起陳瑞斌,總令人想起〈流浪記〉的那句歌詞:「我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長大」。 一九八〇年代的台南,出國都難,更遑論至歐洲留學。然而陳瑞斌,少年十三離家,遠赴千里外的維也納,他不是流浪,卻更像流浪。維也納音樂學院讀書、練琴、看歌劇,柴米油鹽,生活起居,十年過去,不曾回台灣。對陳瑞斌而言,維也納的意義,也從童年忠實觀看的電視節目「維也納時間」,倏忽成為牽絆一生的愛樂之城。 在外人眼中,一介害羞內向的東方少年,卻在十六歲那年贏得「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至此之後,陳瑞斌連年拿下各大國際賽事,Rueibin Chen這位黑髮少年的名字,與「天使的手指」美譽不脛而走。 少小離家,自己照顧自己長大,繞了世界一圈,又回到故鄉。入冬的台灣陰晴不定,陳瑞斌將在11/15(二)帶來《童話綺想》演奏會,無論流離的世間,還是多變的天氣,唯有音樂的國度,能帶來永遠的恆定。 本次日編特別專訪鋼琴家陳瑞斌,談談少年時期的維也納經驗,同時揭秘他心目中的奧地利美食圖鑑,以及最重要的——成為鋼琴大師的音樂之路。 ▲維也納音樂學院。(維基提供) ▎ 維也納的十年苦旅 李鴻駿(以下簡稱李):您十三歲少年時期便獨身一人前往維也納就讀音樂學院,也曾在書上提及,儘管當時經濟拮据,卻仍心繫歌劇,常常在課後排隊入歌劇院場後用手帕綁鐵欄杆佔位置,再衝出現場買維也納熱狗充飢。乍看克難的經驗,心靈上卻是相當富足——請您談談這個時期接受到的文化洗禮。 陳瑞斌(以下簡稱陳):一九七〇至八〇年代的台灣,要接觸歌劇藝術實在太困難了!而歌劇在西方已經有幾百年的傳承,是非常專業、成熟的產業。維也納被稱作音樂之都,雖然人口不到兩百萬,可是這座城市的大型音樂廳就有三到四個,這不包括其他皇宮或是規模較小的民眾劇院。今年疫情趨緩後,便常有那種早中晚全天性的音樂表演——事實上,當時我已經排除了大部分的博物館,然而光是這些音樂演出,我就已經看不完了! ▲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的金色大廳。(Li Sun提供) 李:當時您在藝術表演的整體花費,大概到什麼程度? 陳:詳細的金額我記不得,但是我通常只能買站票,坐票對我而言實在太過昂貴。通常下午放學就會過去排隊,在維也納會有很多人排這種站票,這是我唯一能接觸這麼多表演藝術的方式。 當時我不到二十歲,而外國人人高馬大,我常常被擠在最後面——不過,說句題外話,卡拉揚生前的最後一場維也納愛樂的指揮,我也有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