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駐站作家」標籤的文章

設計好日 / 藍色港灣的守護者,離島澎湖首座美學候船室

圖片
駐站作家/FLiPER Editor's Note 透過設計力的改造,扭轉民眾對於原先候船室的傳統印象,更是彰顯設計所帶來的影響力,讓澎湖第三漁港的候船室成為最美的海岸焦點。 澎湖第三漁港「澎湖車船處交通船馬公候船室」(澎湖南海候船室)作為離島海運的重要一環,是在地人及旅客來往七美及望安的轉運樞紐。本次改造由交通部航港局與台灣設計研究院攜手合作,在藍色公路的計畫之下,承擔起導入美學改造的首發場站,並邀請 UPGA 瓦建國際設計有限公司、博瀚設計工作室、本質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等設計團隊,共同為澎湖南海候船室進行改造。 於 2009 年興建完成的澎湖南海候船室,完工 13 年來不曾有較大改變。經過設計團隊針對空間、乘船體驗及購票服務流程調研之後,共梳理出 11 處服務痛點,其中包含:指標不清楚、購票資訊零散、排隊動線衝突等問題。 團隊透過使用行為分析、梳理分類航班、票務、公告等資訊,決定採用強化電子顯示器及公佈欄,讓原本到處補丁式張貼資訊,不再干擾民眾視覺。同時透過地面色塊,作為引導民眾排隊的指引,讓民眾在購票時,可直覺找到路線,減少來回走動的機會,更降低動線衝突。 建築外觀採用減法設計,將原有的滯水池移除,改造成為休憩平台,同時調整候船室招牌移至明顯位置。另外觀顏色則調整為白色系,用以提升入口明亮性。室內空間保留原建築挑高及中軸線聚焦特色,空間同樣以白色系為主,不僅跳脫以往的陰暗色彩,更是讓整體空間感受明亮溫暖。 售票服務台則以澎湖玄武岩為發想,採用灰色塗裝,除凸顯售票處之外,也與純白空間呼應。另調整服務鈴高度、貼附點字標示,以便於無障礙使用者的使用。廁所則增設行李鎖,讓攜帶大件行李旅客方便使用。 國內優質家用品牌 NakNak 打造出海廢座椅,是整體空間最重要亮點之一。椅面建材是從台灣海域蒐集超過 7 萬個回收寶特瓶(PET),疊起高度相當於 30 棟 101 大樓,接著摻入回收蚵殼粉、保麗龍等材料,再製而成為循環建材。  椅面選用接近淺木色,為空間增添溫度。簡潔俐落的座椅結構,從尺度、弧度、結構設計上均考量人體工學,椅架下方空間能輕易擺放大型行李,不僅美觀也兼具實用,簡約的設計讓海廢座椅更加貼近民眾需求,也兼具國際與在地化特色。 台灣作為海洋國家,永續的海洋政策正是政府努力的目標之一,因此藍色公路十年整體發展規劃更為重要。設研院提出以「Taiwan Hi」作...

駐站作家 / 「愛不分對錯,就算愛錯也不是你的錯。」── 專訪《怪物島》作者 CHIA CHI CHANG

圖片
  駐站作家/FLiPER Editor's Note #一生僅有一次的浪漫 無論繪圖或創作,對作者 CHIA CHI CHANG 而言就像呼吸一般,沒有什麼想不想,而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跟不能不做的事。 「我時常觀察自己與人相處時,所產生的每一種情感,其中包含細膩、強烈、矛盾和難以言喻的。每當感情遇到挫折時,我總會試圖釐清『感情中有沒有一種成功的相處模式?』,假如我能透過學習並養成良好的待人之道,那是不是就不會再經歷失敗了?」往返內心深處的自答,成了作者 CHIA CHI CHANG 孕育《怪物島》的念想。 幾經求學時期的靈感磨練,畢業以後她開始拓展圖文創作的領域,直到去年年底,認識一位餐廳老闆且對方剛好可以提供一個策展空間,令當時一心想辦個人展的 CHIA CHI 感動不已,便在命運的安排下展開圓夢計畫。 接著,故事《怪物島》的雛形也就這麼誕生了。在遙遠的某處,一位少女在無人島上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地下基地,並打造了一個可以讓人類轉換成毛毛怪物的機器;島上安裝了很多監控攝影機,不論室內室外,監視著每一個前來遊玩的遊客之間的互動。 「就算受過傷,希望你還是可以不要放棄去愛;就算愛錯了,也不是愛的錯,更不是你的錯。」 日復一日,少女悄悄搜集著人們的互動狀況,他們之間如何從相遇到相識、相處到相愛,如此大費周章的登島計畫,只是她一心渴望證明「當初是不是自己用錯了方法,才會一再的受傷。」 CHIA CHI 以鉛筆線條刻畫情節,一層層堆疊出呢喃的敘事感,搭配灰階色調流露出幾分寂寥。《怪物島》一書就像作者自己的來時路,既沒有文字,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註定好的結局,每個人在翻閱的同時,都能從中投映人生的寫照,進而理出不同思維。 走一遭人生所要經歷的難,比你我想像中的還要多上許多,不論是人際的處理還是自我價值的肯定,對 CHIA CHI 而言也是如此。「凡事起頭難」體現了當時與創作的第一次接觸,之後她也曾試著轉移重心,卻仍無法漠視自己的初心,這才意識到: 「無論繪圖或創作,對我而言就像呼吸一般,沒有什麼想不想,而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跟不能不做的事。」 ▋創作者獨白 --  CHIA CHI CHANG 「我想當畫家!」一直以來都是我的心之所向,至今從未改變。從求學到出社會,成長過程中聽過許多人說:「當你把喜歡的事變成工作,你可能就會開始討厭這件事,喜歡都會被消磨殆盡。」,我...

駐站旅攝 / 吃蛇女人的傳說與萬山岩雕

圖片
圖說_孤巴察峨的人臉紋和重圓紋,一號岩雕為最精彩的一個,還有許多其他的雕刻紋路,也是吃蛇女人的傳說地 📍萬山,高雄 — 在茂林 萬山部落 你聽過流傳在魯凱族萬山部落的「吃蛇女人」傳說故事嗎? 相傳很久以前,萬山部落的男子理達格與來自其他地區的布農族女子荷絲結婚,荷絲有吃蛇的習慣,經常會吹口哨招來百步蛇並偷偷料理給家人吃。 魯凱族的文化中,百步蛇是神祇,也相信族人死後會變成百步蛇,相當於祖靈的存在,對其十分敬畏。 不知情的理達格與家人吃下百步蛇肉,身體一天天虛弱,察覺不對勁的他們偷看荷絲煮飯,才發現原來下肚的是蛇肉,所以才遭到天罰。 圖說_祖布里里的點狀鑿刻紋路 📍萬山,高雄 — 在茂林 萬山部落 感到羞愧的荷絲躲進山中,覺得大家氣消後,丈夫會來接他回家,離開部落前和理達格說在祖布里里(Tsubulili)和孤巴察峨(Gubatsaeh)的大石處相見,卻遲遲等不到丈夫的身影,無聊等待之時,用手指在石頭上作畫,也就是我們今日看到的萬山岩雕。 目前發現的岩雕群共有四處,分別為 #孤巴察峨 Gubatsaeh,意為「有花紋的石頭」 #祖布里里 Tsubulili,萬山傳統地名 #莎娜奇娜娥 Sanaginaeh,萬山傳統地名 #大軋拉烏 Dagala-U,萬山傳統地名 圖說_Day2回程見到的火燒雲,代表明天要變天了。 📍萬山,高雄 — 在茂林 萬山部落 這天行程相對緊湊,預計一天內走訪祖布里里、大軋拉烏、孤巴察峨共三個岩雕群,加上此行較為特殊,除了拍攝紀錄,還有研究與維護人員的作業時間,清晨匆匆吃完早餐即啟程出發。(Day1請見>> https://reurl.cc/XjKeGE ) 離開獵寮的樹林不久,昨日震撼我的巨石峽谷再次現身,部落大哥指著溪流對面的崩塌邊坡說:「康康,你有沒有看到白色的繩索?」 我瞇著眼睛觀察數秒,終於找到隱藏土石間的白繩,疑惑問:「有耶!我們要從那邊上嗎?」 我仰望那不安定鬆垮垮的土坡,太陡峭了些,看起來頗有風險。 「沒有啦,那是去年的上切路線,後來崩塌掉了,我們繞遠一點走新路。」 圖說_大軋拉烏最明顯的紋路之一 📍萬山,高雄 — 在茂林 萬山部落 由於這地區的河谷地形並不穩定,只要有颱風或地震就可能造成地形的改變,路線也會時不時改變,需要仰賴部落大哥的專業與開路。走過了崩壁與巨石溪谷,看見新的上切路線,腳下的路徑雖然鬆軟,但...

駐站作家 / 路隨街屋偵探 走入南庄的舊美時光

圖片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十三間老街,過去日本時代有相連的街屋十三間而得名。現存有大量的木造街屋連續,矮矮的感覺具有古都氣氛 離開加里山的路上,許多人都會在南庄老街停留,大啖美食做為辛苦登山的慰藉。原抱持著走馬看花的心情,但外觀多變的街屋與古樸的日式建築,讓這座在地小鎮有了引人一再探訪的氣質!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使用大量雨淋板的二層街屋,在南庄相當常見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南庄在地建築 新竹一帶靠山的城鎮,多半跟森林事業有所關聯。南庄一帶山中當時有許多樟樹,日本時代初期開始有業者進入原住民領域經營樟腦事業。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東村日式宿舍,原屬於林務局的事務所與所長宿舍 當時曾經因為日人介入引起部落領土爭議、積欠薪資等問題,引發賽夏族人的不滿,後來聯合附近部落對日警襲擊,即為南庄事件。 衝突事件平定之後,南庄逐漸發展連接附近部落的樞紐,也成為日人行政的中心。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巷弄內留有許多紅磚黑瓦老屋 從現存的郵便局、南庄公學校、東村宿舍等機關設施,依稀窺見現在老街一帶過去的繁榮盛景。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鐵欄杆集結了許多吉祥符號 深咖色的雨淋板、窗台木欄杆、造型多樣的鐵窗花、黑瓦與紅磚,大部分房子都是1960年以前的模樣,繞著南庄老街走一圈,沒有商業化老街充滿色彩鮮豔的招牌,這裡反而保有古樸的氣質。 古老而緩慢的步調,舊時光是老街相對吸引人的地方,適當的保存讓商機自然而生。比起多數令人快步離開的老街,慢步於南庄成為嚮往朝都市外找尋綠洲的現代人,一方釋放心靈壓力的古樸美地!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黃色面磚是1940年代的產物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近看巷弄內有幾間木作工作室,思索與過去當地林業發展的關係線索 文/攝影_佐瑪 Zoma  遇見更多佐瑪 Zoma 的走踏隨筆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zoma.lu/

別讓長不大的你,困住未來的自己—《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走出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的陰影與複製》

圖片
2021 年尾聲,一連串感情新聞捲上檯面,成了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某某議員被家暴、某位演藝人員婚姻亮紅燈,眾人沸沸揚揚的討論起人設與他們的真實人生,好奇為什麼這些被指責的對象相貌堂堂,骨子裡卻壞透了,又或是發現原來職場上直言不昧的人,遇到挫敗也有說不出口的時候。                                                  圖片來源_unsplash@trymon 人的面向是立體的,職場、生活、公事、私事、不同場域的我們面對各式各樣的選擇,我們都希望自己永遠飽滿亮麗,但也不得不承認,總會有幾個面向是不太擅長、佈滿跌撞,例如私領域的感情。 “ 人作為生物的一種,我們每一刻的呈現都是成長經驗堆疊起來的,因此改變更像是一棵經歷外力創傷的樹,卻努力地生長。你可以從它的樹皮、樹幹、枝葉的外貌,同時看到過去的傷痕,與當下的生命。 ” --《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走出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的陰影與複製》 提到創傷,我們想到的是痛與沉重,以致翻開書頁似乎需要一點勇氣。即便你不一定準備好面對自己的傷痛,也可以先從其他故事裡看看相似的影子。                                            圖片來源_unsplash@skamenar 在這本書裡,黃惠宣心理師先分享了 12 個故事,慢慢推進至溝通的技巧及層次,帶著讀者以客觀的角度檢視當事人的思考誤區,察覺關係中的不平等,以及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書中最實用的是以一套工具,畫出故事中的關係藍圖,用三角結構檢驗當事人是受害者、拯救者、還是加害者。有趣的是,每個人的角色都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事件中,可能一開始是受害者,最後變成加害者;又或是小時候擔任拯救者,長大反而變成被害者。   ...

關係是一面鏡子,好與不好,反映的都是自己 -- 與鄧惠文《非常關係》十週年的閱讀重逢

圖片
《非常關係》這本書,許多內容來自鄧醫師在「非關命運」節目上聽到的各種故事。我們看到的「無理取鬧」背後,代表了那些情緒與需求? 從建立關係的第一印象、各種戀愛 樣態 、分手到婚姻中的相處,鄧醫師從旁觀者的角度切入敘事,帶著讀者從冰山上層向下探索,跟著她去觀察在同一事件中,兩性思考習慣及互動的落差,導致總是有一方無法滿足另一方的需求,天真地以為下一個會更好,未料卻複製著痛苦的輪迴無法自拔。 書中銳利的攤開各式煩惱,其中也包含了許多刻板印象,我們不一定能理解每一個故事中的當事人,但我們終有機會透過一篇又一篇的文字的故事去窺見,那種渴望關係,卻又因此而傷的矛盾心情。 不知不覺,這本書距離初版已經十年了,如今讀來,許多場景仍舊熟悉,像是你我周遭發生過的故事 — — 哪位朋友又愛上不適合的對象、分手需要哪些階段才走得出來....傳統的社會價值觀鼓勵透過關係來完整自我,我們都聽過,另一半要找互補的,才能共構一個完美的圓;又或是應該要找極度相似的,才能相知相惜到人生最後。但是照著這些「建議」,真的就能得到幸福嗎?                     與這本書的文字共行,我得到了另一種見解,老一輩之所以說關係有「完整自我」的功效,並不是因為多了另一個人的陪伴,而是因為關係及互動映照出自我,我們在關係中受挫、修復,用失落逐步釐清自己的需求,進而成長。這些成長代表的可能是看開、放下、取捨、接納,即便走入關係,1加1會等於2,但1永遠是1,沒有誰完整誰的問題,那些陰影中的自卑與缺憾源自我們的內心,解鈴還需繫鈴人,了解自己是亙古不變的課題。 人是複雜的生物,天生特質與後天經歷造就我們成為不同的個體,兩人在一起複雜加乘,更需要心力去辨識需求與投射。鄧醫師提到,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已預設了一位內在伴侶,若是沒有察覺便會經常拿眼前的人與內心定義的「我認為你應該......」做比較,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另一方面,若總是因為害怕情緒而不願在關係中分享真正的感受,以為沒有好惡便沒有傷害,往往會讓關係更加惡化。 當對方無法理解,便很難同理你的需求,甚至出現不停往痛點踩的情況。書中舉了一個故事,主角想當個好太太,這看似是單方設定的目標,背後渴求的其實是一個相匹配的完美丈夫,每當伴侶的反應不如她預想的好,便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