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夏季號 ▋海洋連載 ▋NO.28 越界.遊返 ▋ 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蔡政良-循著野性自由的心,守護那域 我們名為「海」的家人

圖說/蔡政良Futuru(左)與級友兼潛伴Kinam在2022年的海祭上岸。 (李昶憲攝影) 文.PEISSION 圖.蔡政良(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8 P.30) 這片海肚子餓了,這片海坐下來了,這片海……。 每一次更深入探索阿美族與海之間的共存關係時,人類學教授蔡政良似是一層層褪去身上土地的皮,逐漸隱身在海洋裡,長出鱗片,聽海的流動,看海的色澤,觸碰海的力量,嗅聞海隨著天氣產生的不同氣味,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海人。 「阿美族人會把海擬人化,例如我們會說『海肚子餓要吃人』,因為都蘭是離岸流地帶,一不小心浪就會把生命帶走。或有另一種俗語是『海坐下來的時候』,是指海退潮退到底時風會停。」這長於山邊的新竹客家人,此時此刻已是都蘭阿美部落的一員,說起如神話般的故事裡,藏著他對海的愛。 圖說/Futuru在夏威夷的潛水自拍。 學者背後,一個不安於室的野性靈魂 回到1994年的蔡政良,彼時還只是個大學剛畢業的準研究生,在閒來無事的暑假間,他想重溫高中聯考完後第一次騎腳踏車環島的經驗,途中到了都蘭,初次相遇便深深著迷於此地,也與這裡的居民串起連結。 有一個野性靈魂,以至於在科學園區工作時,回想起過往的環島冒險,以及與都蘭阿美部落接觸的經驗,他便決定回歸初心、辭掉工作,開始浸泡在人類學研究中,也跟著阿美族人們一起生活。 關於人類學,蔡政良認為:「人類學家是作為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樑,我們抱持著好奇心,不對所見所聞快速地妄自下結論,而是慢慢地一點一點融入之中。」 圖說/Futuru擔任都蘭部落總幹事期間,向耆老顧問敬酒。 (阿爽攝影) 撥開議題核心,一切都是從生活出發 爾後在都蘭阿美部落生活時,他更感受到當閩南、客家族群中逐漸消逝的傳統文化價值,部落卻仍能保有信念與文化,並融入創新。甚至,當他像個笨蛋一樣開始學習他們的生活方式時,也被部落的哲學觀給吸引,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與海。 對於阿美族人來說,海是家人也是朋友,他們與海一起繁衍故事。好比說在部落中,男孩子到了一定歲數後常常會相約去海邊,海就是他們的遊樂場,也是找食物的地方,所以大家常常在海裡找晚餐,然後一起吃飯。 在這個吃海靠海的生活中,海洋更提供這些人培養默契的場域——「部落中是以年齡階級制度運作,到了40歲,這個年齡層的人們就要接手部落的公共事務與籌辦祭典,這時我才發現,大家就是靠海洋培養彼此的合作默契,才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