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阿美族」標籤的文章

▋2024 夏季號 ▋海洋連載 ▋NO.28 越界.遊返 ▋ 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蔡政良-循著野性自由的心,守護那域 我們名為「海」的家人

圖片
圖說/蔡政良Futuru(左)與級友兼潛伴Kinam在2022年的海祭上岸。 (李昶憲攝影) 文.PEISSION 圖.蔡政良(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8  P.30) 這片海肚子餓了,這片海坐下來了,這片海……。 每一次更深入探索阿美族與海之間的共存關係時,人類學教授蔡政良似是一層層褪去身上土地的皮,逐漸隱身在海洋裡,長出鱗片,聽海的流動,看海的色澤,觸碰海的力量,嗅聞海隨著天氣產生的不同氣味,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海人。 「阿美族人會把海擬人化,例如我們會說『海肚子餓要吃人』,因為都蘭是離岸流地帶,一不小心浪就會把生命帶走。或有另一種俗語是『海坐下來的時候』,是指海退潮退到底時風會停。」這長於山邊的新竹客家人,此時此刻已是都蘭阿美部落的一員,說起如神話般的故事裡,藏著他對海的愛。 圖說/Futuru在夏威夷的潛水自拍。 學者背後,一個不安於室的野性靈魂 回到1994年的蔡政良,彼時還只是個大學剛畢業的準研究生,在閒來無事的暑假間,他想重溫高中聯考完後第一次騎腳踏車環島的經驗,途中到了都蘭,初次相遇便深深著迷於此地,也與這裡的居民串起連結。 有一個野性靈魂,以至於在科學園區工作時,回想起過往的環島冒險,以及與都蘭阿美部落接觸的經驗,他便決定回歸初心、辭掉工作,開始浸泡在人類學研究中,也跟著阿美族人們一起生活。 關於人類學,蔡政良認為:「人類學家是作為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樑,我們抱持著好奇心,不對所見所聞快速地妄自下結論,而是慢慢地一點一點融入之中。」 圖說/Futuru擔任都蘭部落總幹事期間,向耆老顧問敬酒。 (阿爽攝影) 撥開議題核心,一切都是從生活出發 爾後在都蘭阿美部落生活時,他更感受到當閩南、客家族群中逐漸消逝的傳統文化價值,部落卻仍能保有信念與文化,並融入創新。甚至,當他像個笨蛋一樣開始學習他們的生活方式時,也被部落的哲學觀給吸引,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與海。 對於阿美族人來說,海是家人也是朋友,他們與海一起繁衍故事。好比說在部落中,男孩子到了一定歲數後常常會相約去海邊,海就是他們的遊樂場,也是找食物的地方,所以大家常常在海裡找晚餐,然後一起吃飯。 在這個吃海靠海的生活中,海洋更提供這些人培養默契的場域——「部落中是以年齡階級制度運作,到了40歲,這個年齡層的人們就要接手部落的公共事務與籌辦祭典,這時我才發現,大家就是靠海洋培養彼此的合作默契,才得以...

▋2024 夏季號 ▋人物專訪 ▋NO.28 越界 · 出境.棲居 ▋ 紐約舞者 周穎蕾-走進藝術不夜城與夢想的面對面接觸

圖片
  圖說/ 紐約舞者 周穎蕾 文.柳希莫依 圖.周穎蕾(Mandy)提供(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8  P.10) 「我的個性是些許少根經的那種」,現居紐約的Tango舞者周穎蕾(Mandy)在螢幕另一頭如此戲稱自己,從4歲一路跳舞到今年41歲,Mandy自認有幸受貴人提拔,鮮少有勾心鬥角的戲碼在他周圍上演,少根經的人格特質像是神功護體,「有可能我身處的環境是真的有心機算計的情況,但,我也感受不出來。」不讓閒雜的事消耗自己的時間,Mandy把全部的專注力留給「享受跳舞」。 圖說/ Mandy分享,愛音樂的人,在紐約耳朵一定不會孤單,Jazz、Salsa、Bossa Nova......,無論什麼曲風,都可以找到品味一流的DJ或是Live Band表演。( 活動比賽:Argentine Tango USA 2023) 跳舞是此生的天職 Mandy是出生花蓮、臺北長大的阿美族,在豐年祭穿上阿嬤一針一線手縫的傳統服,和大家一起跳舞,「非常好玩,那是接觸跳舞的原點。」幼兒園開始,華藝舞蹈學院讓小小Mandy的過剩精力有地方宣洩,芭蕾、民族舞蹈、現代舞、中國舞……「都是我自己說要學的,實在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高中就讀舞蹈班、大學選擇舞蹈系,「不是有什麼事情讓我一直前進,而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讓我停下。」對於跳舞,Mandy向來貪心,亞洲已滿足不了內心的飢餓,2013年,她帶著800美金出發藝術不夜城——紐約。 圖說/ Mandy的舞伴Orlando擁有超過20年的Tango資歷,Mandy從Orlando身上學習很多Tango硬底子功夫。 (活動比賽:Southern California Tango Championship & Festival/拍攝者:Monika Ufnal) 大城市的衝擊與魅力並存 一落地紐約,文化衝擊無所不在,中餐廳能些微感受亞洲氛圍,但隔壁桌客人將醬油直接淋在白飯上的畫面,都像是提醒著Mandy「This is New York, you'd better find a way to survive.」諸多生活日常的不適應,拜時間所賜,慢慢將Mandy磨成可以對發出歧視言論的路人,不屑一顧、瀟灑轉身的「紐約人」。 文化差異不只帶來衝擊,更多的是散發誘人氣息,夜晚的露天Live Band、時代廣場的百老匯、酒吧裡...

文化好日/高金妣Api Renget肩負巫師終身職,實踐文化保存與傳承

圖片
  圖說/高金妣Api Renget長期致力巫師祭儀保存、傳承,文化部將頒贈旌揚狀予以表彰。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原住民音樂基金會) 「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阿美族里漏部落巫師祭儀」保存者Api Renget(高金妣)於6月29日辭世,享壽86歲。 Api Renget 長期致力巫師祭儀保存、傳承,文化部將頒贈旌揚狀予以表彰。 里漏部落是阿美族中,巫師祭儀文化保存最完整的部落,保有30多種歲時祭儀和100多位神靈。在阿美族的傳統信仰中,疾病(Adada)與超自然靈(Kawas)有直接的關系,而消災解禍的福神Basunihar,其實就是Sapalangaw nu sikawasay(巫師之祖),這也意謂著巫師(Sikawasay)也就是擁有神靈,負責執行各種祭儀,以消災或治病。 巫師並非出自自願擔任,而是必須經過巫師家或自家的祖靈挑選,經生病或作夢後,得到最高級巫師(sakakaay nu aisidan)鑒定認可,親自治療而痊愈後才能擔任。 巫師需負擔應有的責任,包含祭祀家族祖靈、祭祀生病產生的Kawas、舉行歲時與祭祖祭儀、為人消災祈福和醫治屬於神靈的疾病。平時須遵守禁忌,一切的禁忌是為了與世俗的世界劃清界線。 Api Renget1939年出生,家族三代皆有成員擔任部落祭師,自30多歲開始成為Sikawasay,無論是在風雨中,或是徹夜不眠的執行儀式,皆從未缺席,肩負部落及家戶執行儀式的終身職,實踐對儀式文化的保存及傳承。 資料來源/文化部、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藝文好日 ▋原民長老獻聲延續神話傳說 《TAFALONG 太巴塱》展覽揭開阿美族部落之謎

圖片
資料提供:沿岸製作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之一。以文化保存、永續傳承為目標,太巴塱文物館於112年落成。 此次由花蓮縣政府指導,花蓮縣文化局主辦,並由沿岸製作執行策展,於今年8月18日在太巴塱ilisin年祭展開的同時,揭幕太巴塱文物館 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 首檔展覽——《TAFALONG 太巴塱》。展覽以部落神話作為主要軸向,將代代口傳的信念價值搭配作為物質載體的文物,一虛一實交織鋪墊出觀展的路徑,描述著太巴塱部落怎麼來、太巴塱部落何以成為現在的太巴塱部落。 長期深耕於太巴塱的花蓮縣文化局局長吳勁毅認為:「神話時代的傳說故事,從來不是一個書本上的故事而已,至今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場合,一直以各種方式訴說與實踐。」藉由展覽,局長邀請訪客直接進入神話情境,進入太巴塱的國度,透過非具象與具象的物件,體會文化生成的狀態。策展人陳彥安與共同策展人張庭瑄表示,相較於展現「成果」,更希望展覽能夠成為探尋太巴塱文化的「起點」,在更立體地呈現部落文化內涵的同時,透過多樣的周邊串連,開啟對話並產生更多交流與刺激,讓所有參與的人成為文化傳承的媒介,在啟發意識的同時讓文化持續地被傳頌、創造、延續。   ▲太巴塱部落 邀請部落族人共同錄製 呈現口傳文化精神 首檔展覽《TAFALONG 太巴塱》以口傳文化為主軸策劃,邀請部落族人獻聲錄製部落的神話故事,作為展覽前三區的脈絡基底。第一區的「起源」,以阿美族創始神話「Tiyamacan」為開端,耆老Osay Hongay簡燕春的嗓音與聲光裝置邀請訪客遙想遠古情境;第二區「續存」以階梯地形引領訪客走過太巴塱祖先繁衍生存、遷徙定居之困境,抵達坡頂並聆聽部落祭司Ka’ti Karo林正治協同十多位耆老共同彙整的「Doci與Lalakan」故事;第三區「社會」,藉由藝術裝置的象徵性轉譯,呈現太巴塱小學生們在黃梅玲老師帶領下錄製的「Mayaw與Onak」故事,讓訪客能仰望省思祭儀精神之源頭與階級傳承內涵。   ▲太巴塱文物館 展覽第二區「續存」 在策劃及田調研究過程中,團隊發現口傳神話故事在轉述過程中可能因加入講者的個人詮釋而衍生出不同的版本;為此展場特別設置了故事錄音區,讓部落族人可以再展區現場錄下自己知道的神話故事版本作為紀錄。當每一種版本聚集在一起,便能呈現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