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秋季號 ▋咖啡連載 ▋NO.29 家的形狀 ▋豆荒良倉創辦人 Addie-細火培出的香氣美學,走進雙連街49號的風味實驗
圖說/豆荒良倉創辦人 Addie 文.李書嫻 圖.張湘羚(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30) 人群有如頂著黑鱗的游魚,急促地在阡陌窄巷裡拉出忽近忽遠的黑色虛線,像被群魚簇擁著推進,一時半刻對於彎進的新舊街區感到迷離而魔幻,在腳步最終放慢時,一行人已來訪距捷運「雙連」站步行不到三分鐘之遙的咖啡館「豆荒良倉」(BEAN BARN)的落地窗前。 橫跨如今大同區與中山區交界處的「雙連」,前身曾為「雙連火車站」,因地利之便,過往曾吸引大量外地人來此定居,後沿伸發展出鐵工產業,至今漫步街區仍可依稀發現過往產業存續的軌跡,會選址於此,創辦人Addie坦言初期免不了歷經一番比較與周折,除此街區租金相對他城較能負擔,鄰里日漸興起的新生代食飲與咖啡聚落,也讓她隱微感覺這裡或許將是「豆荒良倉」落地的歸屬,實際開店後,許多與緣份相連的故事,也在意料之外相繼走進店內。 「開幕不久,一對夫妻來到豆荒,看著店裡多數保留十五年前物件的環景,太太聊起她曾在現地舊址(貿易公司)工作的過去。當年她蒙受老闆恩惠,聽聞我們仍保留這位老房東(老闆)的連繫方式,激動的希望我能把她的資料留給對方,讓失聯多年的雙方有機會再次重逢。」望向窗外深木色的衣櫃,Addie聊起這座老房東遺留下的物件,櫃體深邃的抽箱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層層疊疊的抽屜如今漫出綠意,成為店內新生植栽的居所,「房東來訪時還提及衣櫃夾層存放的舊文件,店員拉開一看還真安放在內,她很感謝我們的這份原封不動,讓她的回憶復歸原位。」 圖說/豆荒良倉保留了上一位住客的傢俱作為裝飾,具時代感的古早衣櫃如今也變成植栽滿佈,帶有記憶點的店外設計。 香氣漫進對話,夥伴將成杯深淺不一的咖啡列隊於檯前,Addie彎下了腰,以嗅品開啟杯測的工序。杯測除為標定前一晚烘豆的酸值是否達到她對香氣與風味的基線,更多時候也成為店內引進新豆種的來源,這一切自然地有如無意識操作,不曾想她最初對於咖啡的好感也是從零開始積累。說起這番話的同時,Addie早已是帶走十多年積累,具備臺灣烘豆廠豐富烘豆閱歷的前資深烘豆師,當年單月過渡數千支豆子的洗禮,讓她熟稔從選豆即開始思考處理法的應用,連獲二○二二、二○二三由臺北市政府主辦之TSCA金杯獎的豆荒良倉,也如同證明了她在混配豆選用與沖煮技巧傍身後實力的厚積薄發,「那段成為烘豆師的時期,大量接觸到不同國家和產區的豆子,如今可以迅速辨別豆子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