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春季號 ▋文化連載 ▋文史達人 Zoma Lyu - 連接臺北今昔的大橋-臺北橋的歷史記憶

圖說/臺 北橋機車瀑布。 (圖片來源:Zoma Lyu) 文.文史達人 Zoma Lyu(紙本連載請見《日日好日》No.27 P.32) 2018年的國家地理雜誌年度旅行攝影師競賽,刊出一張臺北橋機車瀑布的作品,畫面凝聚大量機車騎士,顯現出尖峰時段的繁忙。臺北橋作為連接三重與臺北市的交通要道、海外遊客的拍照景點之外,對於臺北的城市發展意義可是相當深遠。 第一代臺北橋落成於1889年,劉銘傳建設鐵路時連結了三重埔與大稻埕港埠。原先設計是鐵橋,因經費不足改成木橋。日本時代稱為「淡水橋」,因木材腐蝕情況嚴重,常常需要封橋維修。1897年的颱風使木橋斷裂,總督府決議改建新橋,同時也將鐵路改道往艋舺方向連接到樹林。 1920年,新建的第二代木橋開通並改名為「臺北橋」,但經淡水河幾個月的侵蝕下,不到一年木橋即受損而封閉。考慮到建材的強度、加上汽車通行的需求增加,總督府再次決定改建成金屬桁架橋。1925年舉行通車儀式,朱紅色的鋼構浮於淡水河上,第三代橋樑正式登場。 圖說/臺 北橋落成照。 (圖片來源:《台灣寫真帖》,1926) 這座工業化的金屬橋樑,對於當時臺北人來說,可說是現代文明的衝擊。三重埔的農田與大稻埕的紅瓦街屋,兩岸的風景間由生硬、無機質的鋼橋連接,這種反差被活躍於大稻埕的畫家們給捕捉,成為畫布上的題材。 橋樑延續不斷的桁架,產生的透視感正好與西洋畫的新觀念相符。在陳植棋粗獷的筆觸下,生動描繪淡水河上的船隻與橋樑的現代感;李石樵畫出岸邊民宅與鐵橋的對比風景,以此畫作入選臺展,確立了追求美術的道路;陳澄波採用了不同的視角,蜿蜒的河道與遠方群山,讓鐵橋和諧地融入畫面中,呈現出新舊交融的淡水河岸風景。 圖說/陳植棋《臺北橋》,粗獷筆觸與用色凸顯出臺北橋的壯闊感 。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堅固的臺北橋不只方便通車,也適合行人散步,特別是在黃昏時欣賞夕陽。「鐵橋夕照」便成為臺北八景之一,時至今日欣賞日落的遊客如百年前絡繹不絕。「大好中秋夜,江天萬里清;滿橋裙屐影,兩岸管絃聲」漢詩人林述三以詩描繪橋上賞月的景緻。臺北橋開始出現在紀念寫真中,是當時的「打卡名所」。 戰後的臺北橋,則從文人雅士的創作題材,轉變成庶民大眾的生活回憶。1983年台視的連續劇《台北橋下》主題曲歌詞寫著: 淡水河頂有台北橋 南北主要的通路 一邊叫作大稻埕 一邊叫作三重埔 台北橋頂有車來往 橋下就是太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