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林事務所」標籤的文章

▋2022 春夏號 ▋設計好日 ▌地域活化傳教士 林承毅 - 依戀照見地方復育 路上觀察家的未來設計思維考

圖片
「有好奇心才會去想發生什麼事,才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服務設計師 林承毅 走進日治時期保留至今的市定古蹟新富市場,起首躍進眼底的是日光與洗石子鍊出的水平飾線正蜿蜒於市場外壁上交錯而行,步往室裡可見獨特的馬蹄形建築搭進輕木內牆,在開闊中劃開分屬咖啡館、展場和適合獨立作業的共同工作空間。 若在前幾年於咖啡廳往上望,偶能看見斜倚窗前觀察館內來往行者的林事務所(HAYASHI office)執行長林承毅,其他時日他多移動於校園和各域縣市,以服務設計師和推動地域活化旗手的角色為需求者獻謀劃策,甚接連投引人類學者的觀察結合設計思維盪起活化地方的創意波瀾。 ▸ ▸  訪談線上聽    https://reurl.cc/3YvkpM 2017年臺灣循源日本「地方創生」的概念,各域鄉里逐年脫離了早期「一鄉一特色」初繪的美食輪廓,漸次長出屬於在地獨有的性格。「我其實更喜歡把『地方創生』稱為『地域活化』。」 話行於此,林承毅提起雞母嶺的蕭大哥,原在臺北打拼的土木工程師蕭學苑在臨退休之際,開始在周末時間回貢寮整理故鄉梯田,打裡的範圍從水田漫至鄰近的「楊廷理古道」,也化成一波波因蕭大哥號召來訪的外地旅人重新看待這方美地的讚許。「當每個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風格,就有機會自成一方品牌。」 未來,當定居或工作的鄉鎮不只一處,你會怎麼定義自己是哪裡人? 林承毅親身拜會的工作者中,有越來越多如同蕭大哥的「關係人口」正立於鄉里之間,他們不一定出生於斯,卻因循對地方的依戀,讓出假日時間探訪互動,即使身在遠方遙望也以口碑擴散,或行以對在地特產的支持,與地方產生不同程度的連結。 「這也呈現了人與地之間的流動,除了二地居以外,還有第二個層次──故鄉兼業。」林執行長語速如疾風勁馳,對談的氛圍卻透著一股南方日頭的暖意,引人沿途探向他所心繫之處。觀往鄰近的日本,隨缺工需求攀升,當地也開始有三成以上的工作者,下班後接續投入副業積累業外薪酬。「企業發現與其阻止,不如放手讓員工去做喜歡的事,當都市裡的創意工作者能利用業餘時間回鄉做點事,就能為地方帶進一些改變。」 改變尚需時光醞釀,談及落進面前幾個創生有成的例子,林承毅集「陸海空」三路策略來形容臺東的翻轉顛末,「過往大家看臺東的印象多敘於景緻,對滿山風景外的形容卻相對模糊。」 五年前,政府借調建築背景出身的學者張基義駐地開展系列系統性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