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環保」標籤的文章

▋2024 秋季號 ▋海洋連載 ▋NO.29 家的形狀 ▋水下攝影師 吳永森-望穿觀景窗,凝視碧海裡的生機與瘡痍

圖片
圖說/水下攝影師 吳永森 文.柳希莫依 圖.吳永森(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26) 拍攝源自想紀錄的心理,而紀錄是認同瞬時有成為永恆的必要,「若一個人一輩子沒被拍過,真的也不會怎麼樣,但完全沒有攝影師來留下重要畫面的話,好像又不對勁了。」水下攝影師吳永森這段話,道出攝影的珍貴與照片被賦予的價值,兩者間的落差,「說穿了,一張照片能賣出的金額,遠遠不及水下攝影付出成本的十分之一,客觀來說這是沒有意義的,但,若不把生命浪費在沒意義的東西上,那生活到底有什麼好玩呢?」 圖說/帛琉的海狼魚群。海狼魚是兇猛的掠食者,通常會以高速奇襲獵物。 水下攝影的真本事 一張精實的水下照片,講究顏色還原度外,物種稀有性也是攝影師們相互較勁的戰場,要拍出得獎大作,實力和運氣幾乎同等重要。吳永森從二○一二年開始潛水至今,累積氣瓶數量超過七千支,每一次的下潛都是在和運氣拚搏,「稀有魚出現,攝影功力不夠也白搭,若把自己練到奧運金牌,我就有十足的把握,只要眼前看得到的,就能拍到!」實力並非狹隘地單指拍攝技巧,而是廣義地囊括對生物習性、海洋環境的熟稔,腦中多建檔一項生態知識,運氣對作品的干涉就下降兩個刻度。 Mola mola(翻車魚)生活在水下一百到兩百公尺的深海,相較於水肺潛水的極限深度四十公尺,牠的棲地縱使背兩支氣瓶也無法觸及。二○一七年吳永森抓緊Mola mola游上海面清潔身體的生物特性,在峇里島拍下了橫掃當年度各大國際攝影獎的Mola mola沙龍照,「這張照片,最難的地方是我只距離牠三十公分左右。」替Mola mola除去身上寄生蟲的小魚,擔起警戒周圍的大任,小至一顆泡泡的波動,就足以驚擾小魚們一哄而散,Mola mola也因此從放鬆狀態甦醒、一溜煙逃離。「當時強迫自己的呼吸規律到如白噪音,像是隱形人在玩一二三木頭人,不讓小魚發現我正在靠近。」十三度冷流襲來也絲毫不敢顫動,深怕一個閃失便和Mola mola錯過。不間斷潛水十一天,吳永森總算潛行到能清晰注視Mola mola身上的每一分紋理,「這時,我才甘心按下快門。」 圖說/圖為 Mola mola。mola 源自拉丁語「石磨」的意思,因 Mola mola 灰色、粗糙皮膚和圓形身體酷似石磨而得名。 海底世界的初始設定 「越靠近海洋,就越想遠離人類,遠到多數人都到不了的地方最好,所以去了大溪地。」大溪地的「美」用一種春天陽...

地球好日/2024世界地球日【Planet vs. Plastics | 地球與塑膠】

圖片
  EARTHDAY.ORG呼籲全體地球人動起來,實現2040年減少60%的塑膠產量。 (圖片來源:EARTHDAY.ORG)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時間回到1969年1月的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外海的一座聯合國油井發生爆炸,1萬多隻海鳥、海豚、海獅等生物在漏油事件中喪生。 1969年加州聖塔芭芭拉原油外洩事件。 當時民主黨參議員Gaylord Nelson受反越戰學生運動啟發,希望學運注入環境保護意識,招募就讀哈佛大學的Denis Hayes組織校園活動。隔年1970年4月22日第一屆世界地球日,全美超過2000萬人走上街頭,成功引起大眾對環境的關注。 1970年第一屆世界地球日,費城活動現場。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長年呼籲聯合國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在去年更提出警告「回收塑料會使毒害影響更大,回收塑膠不應被視為解決污染危機的辦法。」今年是《全球塑膠公約》的最後談判機會,條約預計2024年底生效。「 EARTHDAY.ORG 」將今年422世界地球日的主題訂為「Planet vs. Plastics(地球與塑膠)」, 建立零塑膠的未來是EARTHDAY.ORG的終極目標。 Gaylord Nelson為現代環保運動帶來曙光。 (圖片來源:EARTHDAY.ORG) Denis Hayes是世界地球日的重要推手。 (圖片來源:EARTHDAY.ORG) 在臺灣響應2024世界地球日的活動相繼展開,國立臺灣博物館結合423世界閱讀日,推出【不光是你我的塑!】系列活動,透過講座、體驗課程以及親子活動邀請民眾實踐綠行動。(詳情請洽 國立臺灣博物館官網 ) 長期關注海洋永續生態的 鼻頭1號咖啡店 加入新北市青年局舉辦的【海洋不藍過】淨灘救地球活動,報名參加可以親身體驗操控智慧無人船,更有效清理海灘垃圾。搭配海廢再生手作活動,海洋廢物搖身一變成為手工創意品。 新北市青年局舉辦【海洋不藍過】淨灘救地球活動。 (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海洋不藍過 活動資訊 ▋ ═ 報名 ═ 即日起至2024.4.15(一)中午12:00止, 點此免費線上報名 。 ═ 活動日期 ═ 2024.4.26(五) 8:30-18:30 ═ 地點 ═ 瑞芳區鼻頭漁港 ※詳情請洽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2023 夏季號 ▋島上恆溫 ▋ 大亞紙業創辦人 李坤勇 - 紙癡的愛物惜情,紙材精準價值再玩味

圖片
 文.陳映霖 攝影.石育安 一行人步入中和工廠的辦公大樓,方從轉角拾階而上,迎面笑容溫煦的來人,正是首次接受採訪的大亞紙業創辦人李坤勇,「歡迎來到大亞創作實驗室!」超過60坪有著白牆面的純淨空間首次亮相;素淨的空間現場,琳瑯滿屋極具創意巧思的一眾進口紙及來自國內外企業通路的紙製成品。桌面一側展示著春水堂40週年專刊、香奈兒等知名精品的邀請卡,另一頭爭奪注目的有出自設計界大師聶永貞之手的展覽海報,以及以手感紙打造,市面銷量亮眼的金蘭醬油外裝。站在偌大的創意空間中,躍入眼簾的盡是名滿國際的設計創作,驚於別有洞天的衝突感之餘,也解了這眾鮮見的進口紙材原都出自於大亞紙業的疑惑。 ▲大亞紙業創辦人 李坤勇 環保進口紙張的伯樂與推手 走進尚未對外開放的創作實驗室,李坤勇謙虛笑稱自己靠著一股傻勁,帶著印刷經驗及當兵時在軍報社的學習,於民國78年退伍隔年,大膽買下大亞紙業;擘畫初期,因認同歐洲使用環保紙的前衛觀念,看準進口紙業的未來潛質及環保紙張的高可塑性,他決議全心投入高級美術紙(特殊紙)進口業務,目前全國有5間倉庫的大亞紙業,存有超過千種類型的進口紙材,業界甚有大亞為國內重要進口紙伯樂的美稱,至今屹立紙業攀越30年。 李坤勇對紙張的癡迷裡,混合著敢做於夢及無畏闖蕩的性格,挺過金融風暴,大亞紙業從國產紙張跨步進口用紙,除親身飛往國外交涉,也進口日本及義大利等其他國家特殊紙張。前幾年面對疫情及數位化發展,大亞在營運上勇於逆向操作,成立分公司、打造創作實驗室及培育第二代接班,李坤勇語帶感性回顧幾年來的創業風景,「常說吃苦當吃補,這路真心走得艱辛又孤獨,除了感恩,現在也終於相信,是每個階段的磨礪,步步造就了現在的大亞。」紙業成員與客戶是連結每一頁紙的重要牽絆,因為惜情,才更識得每款紙張的獨特! ▲純淨素雅的大亞創作實驗室一隅 穿透紙業,看見臺灣設計力 話到半場,李坤勇小心翼翼翻開一本曾獲德國紅點設計獎的義大利紙樣畫冊,「歐洲紙張觸感優雅,紙張味道聞起來每每讓人驚艷非常!」這位曾是義大利紙業公司全球十大客戶之一的大亞紙業主理人,經逾千種紙張的代理進程,他期許自己對紙材每一次的觸碰仍如初遇,談及每一件珍藏裡的紙材選用,只見他雙眼放光就像描繪起愛侶的面容。 ▲作品的誕生需要注重許多細節,大亞的手感紙更呈現臺灣設計力 「想在不大的島嶼上展現代理進口紙張的獨到眼光,需精準了解客戶對紙張的...

▋2023 夏季號 ▋島上恆溫 ▋ 珊瑚媽媽 陳映伶 - 繾綣珊瑚與海,觸見柔韌與無限可能

圖片
文・陳鈺潔    圖・臺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 臺灣四面環海,除了潛水愛好者,鮮少人知道這裡受益於洋流與地理位置,珊瑚資源多樣豐富,周遭的珊瑚種類占全世界三分之一。珊瑚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珊瑚礁孕育出魚蝦蟹貝可躲藏的空間,海洋又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生物一生或於生命的特定時期都悠遊於此,因此珊瑚又有海底熱帶雨林的美稱,肩背建立生物多樣性與完整循環的孕育使命。 然而,珊瑚本身是敏感脆弱的動物,對海溫變化敏感,海溫一旦超過30度,珊瑚身上的共生藻就會離開不再供給營養,形成「珊瑚白化」,接下來牽一髮動全身,海洋生態形同走在即將失衡的鋼索上。珊瑚白化日重的狀況下,居於陸地,仰賴海洋的人類對生態影響無疑重大,有一群人著手利用少用的九孔池復育出一片珊瑚的海洋花園,她是被稱呼為「海天使」,別名「珊瑚媽媽」的臺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秘書長陳映伶。 ▲珊瑚媽媽陳映伶熱愛海洋文化 躍入海中,觸見嶄新可能 從平凡的家庭主婦到復育珊瑚的推手,一切都從學習潛水開始。映伶笑稱自己是個空巢期的媽媽,無心插柳跑去學習潛水,新手如她常得在九孔池裡練習,身體一沉,水下畫面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九孔池中的水與海相連,水泥牆降低海浪的直接衝擊,失去人工養殖的功能後,意外成為海洋生物的中途之家。只能靠氣瓶下潛的短暫時間裡,她看見小丑魚游泳、珊瑚礁中的小螃蟹在招手,一片悠遊自在的風景,「我好希望我是魚」陳映伶微笑說道。 原來海平面之下,海拔負數的世界裡,生命有另一種樣貌。而後從潛水教練們的分享中得知,三十年前臺灣外海比小小的九孔池內還漂亮,她開始傻傻地想,這裡有這麼好的環境,那麼把珊瑚插枝「種」在這裡,成為一片花園後,珊瑚再移植到自然的海洋當中吧! ▲陳映伶與潛水教練合作,展開復育之旅 伸出觸手,擁抱所有可能 這份聽來天真的想法,就這麼推搡著陳映伶跑去租下第一口九孔池,就這麼展開珊瑚復育之旅的首航。 一開始與潛水教練們合作,一塊一塊石頭地搬,在池裡搭建基座。接下來由海洋科系的專業人員加入,接手「種珊瑚」的工作,他們選擇最容易分株的枝狀珊瑚,一枝珊瑚上有許多珊瑚欉,固定後就能自我生長,平均一年成長10到15公分,上下左右就能發展成一簇簇豐美的珊瑚。 ▲陳映伶研發出各種珊瑚栽培方式,希望每一株種下的珊瑚苗能持續在池中茁壯 八年下來,復育規模從一口九孔池成長到三池,如今陳映伶牽著團隊嘗試在各...

展覽好日/「潮汐間,曖昧」 首屆永續教育暨藝術性策展 共探藝術X生態X教育交織的曖昧地帶

圖片
▲ 看見灘地計畫《海之岸》紀錄影像。(人劇團提供) 以藝術關注教育,以教育回應藝術,2020年成立的人劇團,走入校園,進入教育現場,透過教育劇場的形式,讓更多老師參與在其中,能夠把這些方法、思考帶回到教學現場。 人劇團的成立初衷在於對藝術、生命、教育的探索,透過跨域合作與實驗創作,為世代的教育、社會與文化發展帶來更多元的想像與創新。自2020年起,人劇 團即展開「與高中生有約」計畫走入高中校園,以劇場為形式,提供學生一個理解自我的空間,至今已經與台北復興高中、彰化秀水高工、嘉義高工等學校合作,完成17場共創演出。 ▲ 與高中生有約計畫。(人劇團提供)   2022年人劇團更啟動生態永續專案「看見灘地」孵育計畫,帶著團員融入芳苑社區,與當地居民、孩童一起共創,並和長年關注環境議題、獲獎無數的柯金源導演攜手呈現《海之岸》紀錄片(2022年12月於公共電視首播),用藝術作為教育與面對社會議題的新創途徑。人劇團創辦人暨策展人蔡旻霓連結兩個計劃的經驗,提出:「當教學過程與藝術創作過程交融,即在探索『中間地帶』的可能性,就像海陸交融的潮間帶,體悟生物與環境間生命交織的智慧。」 《海之岸》紀錄片是環境紀錄片導演、國家文藝獎得主柯金源,首次的跨界合作,以自然環境的紀實拍攝,加上人劇團的藝術表演形式,結合兩者,共同探索台灣海岸的意象、詮釋現階段的環境議題──從景觀豪宅前的〈弔唁〉,藻礁與能源爭議喧囂後的〈蠕動〉,灘地退潮後的〈物種演化〉,填海造地上的〈吶喊〉,風機及消波塊環伺的〈天舞〉,石化工業區的〈味覺〉,廢水污染與地層下陷的〈感知〉,以及自然海岸的〈體認〉,用二元對比與隱喻的影像,展現出不一樣的創作風格。  ▲ 柯金源《海之岸》。 詩人、劇場工作者、影評人鴻鴻表示:「影片的章節及詩化的按語,讓題旨從控訴轉化為提問,帶來遼闊的省思空間。加上深具文化意涵的音樂:「農村武裝青年」阿達饒具古風的台語唸唱搭配南管吉他、陳俐君的音樂創作、原住民音樂家丹耐夫正若的自製樂器吹奏、還有桃子的大提琴演奏。有別於柯師傅完全不加旁白及音樂的實驗力作《海》,這部《海之岸》以強烈的抒情特質和高度的藝術美感,向觀眾更走近一步,邀請我們迎向海岸,以更富有身體感的方式,重新體會我們的島。這是台灣紀錄片史上的一次創舉,卻同樣源自柯師傅一貫淑世的熱情,毫不矯作,真實赤誠,呼喚著所有觀眾:起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