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秋季號 ▋海洋連載 ▋NO.29 家的形狀 ▋水下攝影師 吳永森-望穿觀景窗,凝視碧海裡的生機與瘡痍

圖說/水下攝影師 吳永森 文.柳希莫依 圖.吳永森(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26) 拍攝源自想紀錄的心理,而紀錄是認同瞬時有成為永恆的必要,「若一個人一輩子沒被拍過,真的也不會怎麼樣,但完全沒有攝影師來留下重要畫面的話,好像又不對勁了。」水下攝影師吳永森這段話,道出攝影的珍貴與照片被賦予的價值,兩者間的落差,「說穿了,一張照片能賣出的金額,遠遠不及水下攝影付出成本的十分之一,客觀來說這是沒有意義的,但,若不把生命浪費在沒意義的東西上,那生活到底有什麼好玩呢?」 圖說/帛琉的海狼魚群。海狼魚是兇猛的掠食者,通常會以高速奇襲獵物。 水下攝影的真本事 一張精實的水下照片,講究顏色還原度外,物種稀有性也是攝影師們相互較勁的戰場,要拍出得獎大作,實力和運氣幾乎同等重要。吳永森從二○一二年開始潛水至今,累積氣瓶數量超過七千支,每一次的下潛都是在和運氣拚搏,「稀有魚出現,攝影功力不夠也白搭,若把自己練到奧運金牌,我就有十足的把握,只要眼前看得到的,就能拍到!」實力並非狹隘地單指拍攝技巧,而是廣義地囊括對生物習性、海洋環境的熟稔,腦中多建檔一項生態知識,運氣對作品的干涉就下降兩個刻度。 Mola mola(翻車魚)生活在水下一百到兩百公尺的深海,相較於水肺潛水的極限深度四十公尺,牠的棲地縱使背兩支氣瓶也無法觸及。二○一七年吳永森抓緊Mola mola游上海面清潔身體的生物特性,在峇里島拍下了橫掃當年度各大國際攝影獎的Mola mola沙龍照,「這張照片,最難的地方是我只距離牠三十公分左右。」替Mola mola除去身上寄生蟲的小魚,擔起警戒周圍的大任,小至一顆泡泡的波動,就足以驚擾小魚們一哄而散,Mola mola也因此從放鬆狀態甦醒、一溜煙逃離。「當時強迫自己的呼吸規律到如白噪音,像是隱形人在玩一二三木頭人,不讓小魚發現我正在靠近。」十三度冷流襲來也絲毫不敢顫動,深怕一個閃失便和Mola mola錯過。不間斷潛水十一天,吳永森總算潛行到能清晰注視Mola mola身上的每一分紋理,「這時,我才甘心按下快門。」 圖說/圖為 Mola mola。mola 源自拉丁語「石磨」的意思,因 Mola mola 灰色、粗糙皮膚和圓形身體酷似石磨而得名。 海底世界的初始設定 「越靠近海洋,就越想遠離人類,遠到多數人都到不了的地方最好,所以去了大溪地。」大溪地的「美」用一種春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