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鳥類」標籤的文章

▋2023 春季號 ▋紋理微觀 ▋標本師 陳韋廷- 直視死亡,凝結生命最美一瞬

圖片
                                文‧陳鈺潔 攝  影‧蔡沛怡       圖‧陳韋廷       人物插畫‧黃寶琦  標本,是屍體的轉化,對許多人而言覆著一層神祕與畏懼的面紗。然而,對陳韋廷來說,將逝去的物種做成標本,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延續生命的另一種意義──在製作標本的過程裡,不僅能了解生前的生活狀態,也能像禮儀師一樣,替牠們留下最美的模樣。▸▸▸ 訪談線上聽: https://reurl.cc/6NmX46 夭折的鳥蛋與工業汙染 標本師陳韋廷,或學生口中的韋廷老師,小時候就很喜歡動物,在擔任獸醫父親的影響下,常有機會到牧場出診,並與這些大小動物,有了第一手接觸。大學就讀環境工程學系,一次的田野調查,他看見岸邊散落的鳥蛋,由於附近非法掩埋廢爐渣,導致重金屬汙染水源,鳥爸爸鳥媽媽雙雙過世,這些鳥蛋遂成了無緣孵化的生命,再也無法來到這世上。 眼見工業污染對水鳥生存的衝擊,他四處寫信想進一步研究,並獲得臺大森林系的袁孝維教授青睞,就此踏入鳥類研究的領域。一次因緣際會,陳韋廷參加了姚正得老師的標本營隊,開始認識製作標本初體驗,而後更加入隸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路殺社,兼職處理被路殺的鳥類屍體標本。 ▸▸▸ 人物插畫曝光 / 紙本限定▸▸▸ 歡迎至本期 各大索書點 或電子書平台觀看 ! ▲ 陳韋廷很擅長復原鳥類生前外觀,圖為修復後的鸚鵡標本 ▲ 陳韋廷很擅長復原鳥類生前外觀,圖為修復後,與伴侶親暱互動的鸚鵡標本 拆解‧組合‧永生 陳韋廷分享,製作標本是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也是技巧與眼力的考驗。自腹部剖下第一刀,將皮扒開,悉心移除油脂與結締組織以避免酸敗,再將乾淨的皮羽進行防腐處理,加強延展性與保存性。接下來,趁肌肉尚有彈性時用泡棉雕刻,微調出想呈現的肉身樣貌,最後將泡棉填入,再用鐵絲穿入骨骼與皮下支撐標本、塑造身姿體態,難度最高的,當屬鳩鴿科、虎與杜鵑,牠們皮薄易損,油脂豐厚,像面膜一樣薄透必需小心取皮;猛禽類(如大冠鷲)體積近半個成人大,處理耗時費力;山鳥嬌小,從腳部穿入鐵絲時得施以巧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