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小說」標籤的文章

日日愛閱讀/到不了的地方,先用閱讀邁開思維的步伐吧!── 2025台北國際書展閱讀異世界

圖片
圖說/2025台北國際書展由「義大利」擔任主題國,穿梭義大利的文采風貌。 (圖片來源:台北國際書展 ) 2025年第33屆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為義大利,主視覺設計邀請拉加茲童書獎藝術類評審特別推薦獎,五度入圍義大利波隆納插畫獎、榮獲波隆那SM國際插畫大獎肯定的藝術家鄒駿昇擔任顧問,曾獲邀為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日報》繪製插畫,兼具圖像與小說創作才華的國際知名設計師川貝母操刀,並由擅長字體編排、書籍裝幀的金蝶獎銀獎得主廖韡主責平面設計,三強聯手打造出奇思妙想「閱讀異世界」。 圖說/2025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入圍名單,總件數達660件,包括「小說獎」110件,「非小說獎」329件,「兒童及青少年獎」221件。 (圖片來源/詳情: TiBE官網 ) 川貝母所設計主視覺中,閱讀時人的腦海成長出花朵與蝴蝶,那是思緒隨著故事成長;書本上方小窗口似蜥蜴形狀的小生物,代表某種不可思議的轉折、某個印象深刻的片段;而左下角俯身鑽進書本世界的小人物,是透過書籍與作者聯動的每一位讀者;書背上的眼睛,象徵每一本書都是一種獨特的觀點,而讀者就是透過這一次次的閱讀而取得了與浩瀚世界對接。專擅字體設計的廖韡,承接川貝母主視覺及「閱讀異世界」意涵,以「穿梭奇思妙想」作為平面設計主軸,用中文字的方框來象徵窗戶開口;並於字體的開口處,以左粗右細及筆畫高低差異,體現細節變化,延續各種開窗與出入口,構築出一個個奇妙未知境界。  圖說/2025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暨金蝶獎得主合影。 (圖片來源/詳情: TiBE官網 ) 一年一度台北國際書展,創造一個讓讀者能飛躍向千萬書頁字句形成的能量世界,透過欣賞、體驗、學習、吸收,得到屬於自己的超能力。2025年2月4日,到2月9日,歡迎來到台北國際書展,享受新奇、超越現實,就用閱讀,乘載我們,經歷一次又一次閱讀異世界。 資料來源/ 2025台北國際書展 ▋《2025台北國際書展》 抽獎贈票活動 ▋ ═ 時間 ═ 即日起至2025/01/16 ═ 抽獎方式 ═ 於Threads個人照號分享最喜歡的2024《日日好日》專訪文章,Threads串文形式如下: 描述2個您喜歡該篇文章的原因 至《日日好日》官網:whatagodday.blogspot.tw,截圖該篇文章您最喜歡的段落,分享於同篇串文中 於串文內標記《日日好日》帳號:edisgd.mag (日日編輯...

閱讀好日/《前往濱海的路上》是通往生,抑是通往死亡?

圖片
圖說/洛駽《前往濱海的路上》 新書出版,此書以七個短篇,寫下人們面對亡者逝去時的種種心緒轉折。 (圖片來源:印刻文學) 漫漶無邊的沙丘,荒蕪的漁港,無人到訪的出海口; 退去又復來的浪湧,恍若永不停息、刮磨記憶的海風…… 這座島嶼的海濱,彷彿只剩下風了, 在你永遠離開以後。 而我和我的時間,就此凝滯在風裡。   Lance過世了,留下一堆的人情債。誰是Lance?曾經在商場上縱橫馳騁的他,經過一次嚴重車禍突然醉心在園藝植栽之中。病故後留下對自己一直不理解也不諒解的老父仟木,無法和諧相處的前妻婉真,不願面對即將失去爸爸的兒子小懋。還有若即若離的櫻萁,跟Lance稱兄道弟的阿濱,在墮落紅塵裡掙扎著不知該救世或是自救的筱怡…… 一個人消逝以後,他和這個世界的連結便戛然中止。而無論親疏深淺,曾經與之相繫、和他的故事一起被遺留下來的人們,也將帶著瑣屑的裂痕,繼續完成屬於他們的敘事。 這不單單是關於一個人死亡的故事,更描繪了死亡在社會人際網脈中產生具象的崩解與漣漪。新銳小說家洛駽以七個短篇,寫下人們面對亡者逝去時的種種心緒轉折與變化;細細梳整了對於死亡的思索,以及人生斷裂之後,兀自持續不止的蔓衍和流轉。 圖說/這是一個人跳著舞的迷途過程,也是一個人虛無、幻滅與尋求救贖的無聲掙扎。──阮慶岳 內容試閱 菩薩蟒 在昏暗裡,菩薩絞纏著筱怡的腿。 金黃色的肉身從下往上緊貼她,捆勒,等她窒息。牠冰涼的脊椎因為她的溫體,變得不冷不熱,筱怡厭惡這種溫度。 忽然,牠停下動作,無法纏得更緊。有個硬物在牠裡面,也堵卡在她兩腿間。 啊,拗在她臀部的小腿就快抽搐了,她可不想在這發作。 筱怡睜開眼,從蜷縮的身體裡,清醒過來。看見澄黃液體從空中潑下,淋在她的黑絲襪上,她全身開始感覺到冷。放下腿,撩起酒紅長髮,從滿是尿垢的馬桶起身,褪掉絲襪和內褲,拉下裙襬,走出公共廁所。 她確信一大早的,公園只有落葉,沒人會來打擾,廁所裡的男人也不會跟著她走出來。 冷冽的風吹來,灌入她裙襬。她甩撥紅髮,不解最近腦裡怎麼常浮現那條扭曲的金蛇,和牠的名字──菩薩。 圖說/洛駽人物裡的孤絕與不作為,讀來感傷卻不令人孤單,因為這更是一種從人群中抽離的沉思性。── 吳懷晨 (圖片來源: 字花 ) 作者簡介 洛駽 出生於驚蟄時節的台中人。畢業於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所。從事編劇與影片製作,也書寫小說和探索詩歌創作。喜愛看電影、攝影、...

電影好日/《一個人的朝聖》探索心所嚮往的彼方!奧斯卡金牌演員徒步橫跨英國 喚醒你我沉寂已久的美好信念

圖片
由全球暢銷千萬冊話題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個人的朝聖》(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即將在8月4日於臺灣感動獻映。本片找來現年74歲的「奧斯卡得主」吉姆布洛班特(Jim Broadbent),詮釋帶著動人信念、徒步橫跨英國的男主角「哈洛」。其實他早在多年前就曾擔任過小說有聲書的朗讀者,在這部改編電影中更是豁出去,不僅蓬頭垢面、被路人嫌臭、依靠小溪流洗澡,還夜宿森林當中,帶觀眾見證信念將如何改變一個人。 ▲74歲奧斯卡得主吉姆布洛班特,在片中必須忍受髒髮與汙垢 奧斯卡、金球獎演員貫徹決心 夜宿森林與髒髮、汙垢共存 由原著作者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親自擔綱編劇的《一個人的朝聖》,找來74歲英國資深男星吉姆布洛班特,詮釋本片男主角「哈洛」。曾憑藉《長路將盡》(Iris)拿下奧斯卡金像獎,並在《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等知名作品演出的他,實力與名氣兼具,更是作者心中的不二人選! 早在小說多年前推出有聲書時,便一口答應朗讀邀約,他更為此將原著來回讀過三遍,也讓他在多年後接下這部改編電影時,自信表示:「很輕鬆也很幸運,因為已經先做過有聲書,所以當劇本來時,我幾乎不用再讀一次。我知道自己在幹嘛,知道自己可以做很好。」 ▲ 《一個人的朝聖》劇照 而為了還原哈洛歷經500英里的徒步之旅,他也豁出去,忍受著髒髮與汙垢,在森林裡尋找食物與夜宿之處,還被街邊小女孩嫌臭,並利用小溪流清潔身體。種種行為,都讓觀眾隔著銀幕,能一同感受到主角「哈洛」的信念與決心。 ▲74歲奧斯卡得主吉姆布洛班特,在片中夜宿森林並尋找食物 行走是物理、心理層面的旅程 網羅英國各地美景的《一個人的朝聖》,也如實呈現出書中的徒步路線。飾演主角「哈洛」的吉姆布洛班特,也透 露自己本身就很喜愛走路,而且還十分喜歡英國鄉村地區。對於能夠藉此遊覽各地,他也開心地分享:「很高興可以從德文郡開始,從小村莊往北到工業區,再到沼澤區,然後一直往海岸走去,能夠坐在板凳上看著大海、海浪拍 打的時刻很美好。這是結束這趟旅程的方法,物理、心理層面的旅程都是,所有旅程都是!這真的很令人興奮!」 ▲ 《一個人的朝聖》劇照 當談及拍攝時的大量行走,吉姆也坦言為...

呼應全球疫情的《星空下的隔離病房》 從文字連起星空裡的醫護群像

圖片
《The Pull of the Stars》中譯《星空下的隔離病房》 作者 Emma Donoghue 「《星空下的隔離病房》巧合地呼應著時下的全球疫情危機,帶讀者貼近醫療人員所處的世界,見證他們不顧危險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時代雜誌》   ▎引言   ▎ 還記得在五月的時候,BBC報導了台灣萬芳醫院成功替一名確診新冠肺癌的孕婦接生,由院內共同組建麻醉科、婦產科和小兒科及護理師組成的團隊,協力完成這個參與者皆有可能染疫,風險極高的挑戰。 面對仍帶有許多未知的病毒襲擊,現今的背景尚能借重醫療知識的積累,有機會與疫情進行抗衡。然而,你能想像100年前的醫療環境,人們在面對疫情巨獸時,會是何等的無措與恐慌? 作家愛瑪‧唐納修(Emma Donoghue)在《星空下的隔離病房》一書裡將時空拉到1918年的愛爾蘭,同樣蔓延著致命流感疫情,人們同時正遭受著烽火襲擊的背景。 帶領讀者看見市井小民和醫護助產士的生活被疫情衝擊,人人自危的焦慮氣氛無處不在,隔離者與親友分離的痛苦,以及階級與性別的不平等在公衛危機下激化的情形,既傳神且動人地表達同理關懷, 也不著痕跡地融入了社會批判。   ▎短介   ▎ 位於首府都柏林的醫院每日湧入發燒咳嗽的病患,院內許多生命隨著時間點滴消逝,只能靠著勞累不堪的醫護人員與教會的救濟勉強維持運行。在正規的產房之外,一間狹窄而簡陋的儲藏室被院方劃為臨時隔離區,所有出現流感症狀的待產婦女都將集中於此。 婦產科護士茱莉亞一早來到這間病房時,原本的護理長已經染疫倒下,這裡只剩下她和熱心卻缺乏醫療訓練的年輕助手布芮蒂,照顧三名病況不穩定又即將臨盆的病患。在物資缺乏又孤立無援的絕境中,莉亞和布芮蒂逐漸陷入絕望之際,一位醫術精湛但背景成謎的女醫生走進病房,挽救了性命危急的難產病患。       圖片來源:unsplash/Isaac Quesada/Available for hire 但緝捕叛亂份子的警察也隨後闖進醫院搜索,使得原本就氣氛陰鬱的院內更加人心惶惶。這位神祕的醫生究竟為何來到這間眾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病房?她會成為茱莉亞、布芮蒂和病人們的救星,或是為她們帶來比病毒更致命的危機?       ▎作者  愛瑪 . 唐納修 個人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