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保存」標籤的文章

▋2023 春季號 ▋時光皺褶 ▋插畫家 鄭開翔 - 線築城市紋理 ,他以旅繪為街屋留聲

圖片
文‧李書嫻 圖‧鄭開翔 「鄭開翔描繪的街屋比較不侷限於建築(architecture)而是建物(building),更接近日本路上觀察學的取徑,記錄街道中各種有趣新鮮的事物,也揭露與建築師筆下全然不同的都市樣貌。」─臺大城鄉所教授  畢恆達 走進2021年尚未拆遷的屏東西市場,午後金陽拂進貼著春字的服飾店玻璃窗,亮橘色的圓面塑膠椅如走棋一般停格在店面之間,望向市場一樓,環景俱存在地人常日所需的老字號沙龍、吃食和衣物修改的手繪店招,攤前騎樓下一把簡單的露營椅偕輕木畫架,隨即在日暖春和裡開展起插畫家鄭開翔(小開)的創作現場。 《花蓮市中山路街屋》 鋼筆寫意穿行於小開的畫布之上,幾個回合,店面與餐檯擺設的輪廓業已成形,畫外的實景在一年後即將捲進時光成為過往,當時拆遷的議論已然風起,幾個圍觀的攤商臉龐原染著憂慮,在鄭開翔手裡彩墨的調和下,漸趨好奇而專注的凝視。 「我常用徒步的方式來找尋想畫的街屋,但好的作畫條件也靠機運,有時遮蔭、場地安全與時機俱全,就是沒遇到我渴望記錄的畫面。倒是在作畫的時候,常遇到住戶問我:『你是外地人吧!』還有曾誤以為我是環保局的阿嬤嚷著:『這些破厝到底有什麼好畫!』。」 《桃園復興路街屋》 速寫城市讓我逐漸接受自己,也接受家鄉的真實樣貌 以視線遊走小開收納的街屋,多可撞見線條曲折、連幢拼接著臺灣城市獨有的鐵皮住家;幾座街屋上字體紛雜的招牌高低堆疊於鐵窗與水塔旁,屋瓦縫隙有時會忽然竄出幾抹綠意,交錯橫亙的電線則像細蛇攀行於牆外多年積生的水漬與鏽斑上。 經小開巧妙的手眼佈局,桃園鬼手造型美甲屋、臺南成功路牙橋牙醫診所、養活街屋主一家七口的臺中霧峰度人生檳榔攤,依序走向棉質的水彩紙面。對照實體觀看,小開老師稱落筆後的成品猶如「剪貼」技法,「取捨」的落定來源於拍照與現場速寫之間的觀看方式。荷蘭畫家歌賀內依(Corneille)來臺時,看到滿街的廣告招牌,讚嘆眾圖像所交織出的彩光為不可多得的現代藝術,鄭開翔在《街屋台灣》和訪談裡多次引黃光男教授所寫下的這段觀察拋出反思,「為什麼只有外地人才覺得臺灣美,美雖然主觀,但如果這座城市、這幢街屋不好看,為什麼國外的觀眾反應這麼熱烈,這之間產生的落差,問題在哪?」停頓半晌,鄭開翔話進補充,「這些事以外,透過繪畫認識鄉土的過程,也像在接納自己,接受這就是我們的文化!」 《台南神農街街屋》 傳統街屋蔓出的生活感有別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