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海洋保育」標籤的文章

▋2024 夏季號 ▋海洋連載 ▋NO.28 越界.遊返 ▋ 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蔡政良-循著野性自由的心,守護那域 我們名為「海」的家人

圖片
圖說/蔡政良Futuru(左)與級友兼潛伴Kinam在2022年的海祭上岸。 (李昶憲攝影) 文.PEISSION 圖.蔡政良(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8  P.30) 這片海肚子餓了,這片海坐下來了,這片海……。 每一次更深入探索阿美族與海之間的共存關係時,人類學教授蔡政良似是一層層褪去身上土地的皮,逐漸隱身在海洋裡,長出鱗片,聽海的流動,看海的色澤,觸碰海的力量,嗅聞海隨著天氣產生的不同氣味,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海人。 「阿美族人會把海擬人化,例如我們會說『海肚子餓要吃人』,因為都蘭是離岸流地帶,一不小心浪就會把生命帶走。或有另一種俗語是『海坐下來的時候』,是指海退潮退到底時風會停。」這長於山邊的新竹客家人,此時此刻已是都蘭阿美部落的一員,說起如神話般的故事裡,藏著他對海的愛。 圖說/Futuru在夏威夷的潛水自拍。 學者背後,一個不安於室的野性靈魂 回到1994年的蔡政良,彼時還只是個大學剛畢業的準研究生,在閒來無事的暑假間,他想重溫高中聯考完後第一次騎腳踏車環島的經驗,途中到了都蘭,初次相遇便深深著迷於此地,也與這裡的居民串起連結。 有一個野性靈魂,以至於在科學園區工作時,回想起過往的環島冒險,以及與都蘭阿美部落接觸的經驗,他便決定回歸初心、辭掉工作,開始浸泡在人類學研究中,也跟著阿美族人們一起生活。 關於人類學,蔡政良認為:「人類學家是作為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樑,我們抱持著好奇心,不對所見所聞快速地妄自下結論,而是慢慢地一點一點融入之中。」 圖說/Futuru擔任都蘭部落總幹事期間,向耆老顧問敬酒。 (阿爽攝影) 撥開議題核心,一切都是從生活出發 爾後在都蘭阿美部落生活時,他更感受到當閩南、客家族群中逐漸消逝的傳統文化價值,部落卻仍能保有信念與文化,並融入創新。甚至,當他像個笨蛋一樣開始學習他們的生活方式時,也被部落的哲學觀給吸引,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與海。 對於阿美族人來說,海是家人也是朋友,他們與海一起繁衍故事。好比說在部落中,男孩子到了一定歲數後常常會相約去海邊,海就是他們的遊樂場,也是找食物的地方,所以大家常常在海裡找晚餐,然後一起吃飯。 在這個吃海靠海的生活中,海洋更提供這些人培養默契的場域——「部落中是以年齡階級制度運作,到了40歲,這個年齡層的人們就要接手部落的公共事務與籌辦祭典,這時我才發現,大家就是靠海洋培養彼此的合作默契,才得以...

▋2024 春季號 ▋海洋連載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創會理事長廖鴻基、多羅滿賞鯨公司總經理呂世明 - 大浪沖擊,討海人的海洋保育夢持續前行

圖片
圖說/《台灣π:發現太平洋抹香鯨》紀錄2023年海上觀察記事,期待能開創性改變臺灣未來對太平洋、大型鯨的態度。圖為抹香鯨尾鰭。(攝影者:藍振峰) 文.張乃予 圖.大塊文化(紙本連載請見《日日好日》No.27 P.30) 「讓大家認識海洋是我打算做一輩子的事!期望這樣的行動,在臺灣社會不親海的領域,能成為建立雙邊關係的橋樑。」── 廖鴻基,2024 訪談中令人驚訝的是,臺灣居然也有吃鯨豚的過往,臺灣文學家,現任福爾摩沙協會創會理事長的廖鴻基在對談中提及,「我第一次看到鯨豚也是在漁市場,現在你對這件事的震驚,我想就是這麼多年來推展行動帶進(臺灣)最大的改變吧!」好奇追問廖理事長這30年自身角色的轉變?又如何透過角色結合不同形式,讓更多人認識海? 從討海人到如今為人所熟知的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1996年用自己的漁船,憑著年輕時的傻勁和大無畏向出版社借錢組成「尋鯨小組」,1997年規劃臺灣第一艘賞鯨船,出航遇見鯨豚的發現率高達92.4%,接著1998年透過親友一人一萬積沙成塔,籌募200萬創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時間走進2022年,成立民間團體「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發起「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海洋生態調查。 計畫推行至今,臺灣鯨豚研究目前蒐整到的Photo-ID和相關聲音頻率,經過辨識就能上傳至鯨豚生態資料庫成為Open Data,從尋鯨小組發現的8種鯨豚種類到現在多達22種,飛旋海豚的資料筆數更是位列世界之冠,完全公開共享的資源牽引了許多鯨豚議題的研究契機,臺灣與鯨豚的相遇也同步開啟了島嶼和國際串聯、溝通的另一種可能。濃縮理事長所述,如同見證臺灣海洋保育的發展,從一個人航向一群人,讓力量如潮擴散開來。 圖說/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以多羅滿生鯨公司一艘20噸賞鯨船「多羅滿號」為工作船。遊客正乘多羅滿號共賞夕陽餘暉。(攝影者:廖鴻基) 討海人與海幫手  發現太平洋抹香鯨與臺灣海洋保育的改變 《台灣π:發現太平洋抹香鯨》一書中,廖鴻基理事長和海幫手於多羅滿號上專注望海的景象至今回想仍深刻猶新,支持「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這項計畫的多羅滿賞鯨公司總經理呂世明率先發聲:「航海王連載20幾年了,是否已經找到寶藏?」我想,夥伴才是這一路上最重要的寶藏吧! 總是妙語如珠的呂世明,將廖鴻基比做魯夫船長,這一路集結志同道合的夥伴,如今再加入競爭激烈的「海幫手」們,透過招募和培訓...

生態好日/松山文創園區X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看見你所不知的臺北生物圖鑑

圖片
圖說/ (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受到聯合國訂定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啟發,《日日好日》2024年開設全新海洋保育專欄,首發邀請《台灣π:發現太平洋抹香鯨》作者廖鴻基,與多羅滿賞鯨公司呂世明總經理,分享討海人的海洋保育實踐。 SDGs的前身是聯合國2000年推動的「千禧年發展目標」,2015年回顧成果,發現嚴峻的氣候變遷,造成眾多迫害, SDGs應運而生。 SDGs從2016年開始,將持續到2030年,17項目標包含消除貧窮、性別平權、海洋保育、司法正義等, 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圖說/SDGs 的17個目標。 (圖片來源: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 松山文創園區攜手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推出《新綠主義-臺北生物圖鑑集章活動》,即日起至6月16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16座消防栓箱,以水晶標本、生物巢穴及多媒體影音生動呈現園區內常見的特色生態。 圖說/《新綠主義-臺北生物圖鑑集章活動》集章卡。 (圖片來源:松山文創園區) 城市中的生態跳島──松山文創園區植被種類多達125種,昆蟲類型高達48種,全年可觀察到30至45種鳥類,其中包括保育鳥類,如臺灣藍鵲、黃鸝等。園區已落地達成13個SDGs項目,此次展覽也是園區對SDGs承諾的實際行動之一。 圖說/消防栓箱展吸引小朋友觀展。 (圖片來源:松山文創園區) 本次集章活動設有16款生物紀念趣味戳章,其中5款是特別設計的隱藏版疊圖套色印章。蓋上兩個園區的章才能看到完整的圖案,象徵著兩園多年來的合作和友誼,並透過影像的層疊展現生態故事,同時喚起社會大眾對生態永續的關注和參與。 ▋新綠主義-臺北生物圖鑑集章活動 活動辦法 ▋ ═ 日期 ═ 即日起至2024.06.16(日) ═ 領取集章卡 ═ 至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或是松山文創園區服務中心,出示按讚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及松山文創園區粉絲專頁,即可獲得集章卡,每個臉書帳號限領一份。 ═ 兌換禮品 ═ 集滿章可至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或是松山文創園區服務中心兌換雙園「生物藏寶地圖」各一份 資料來源/ 松山文創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