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春季號 ▋人物專訪 ▋NO.31 酒杯裡的山景・物象新生 ▋插畫家 李孟恩 (Mandy)──AI與社群世代,創作者的情感創造和行動力才是無可取代
文.張乃予 攝影.張乃予 圖・李孟恩(Mandy)(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1_P.24)
「我就是閒不下來的人吧!插畫創作之於我,已是分享生活的語言。不過會一直畫到現在,倒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事!」Mandy笑著開場,靦腆的話裡埋著伏筆,讓人對她接下來將訴說的故事,添了份好奇。
插畫不是目標,而是走著走著遇見自己
童年因家庭因素在美國住了三年,回到臺灣後,Mandy陷進不同文化間的拉扯困境,對於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始終浸泡於不斷適應的感受中,這時畫畫成為重要的宣洩管道,沒想在選擇大學科系時,最終拍板卻彎進了英國語文學系,試圖從偉大作家的創作中聽到有所共感的故事,喜歡創作的本質,大抵依然是相像的。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Mandy選擇繼續用畫筆探索。她提醒我們,每個創作者的路都不同,別迷失在追求社群數字或作品產能,「把故事說好才是最重要的!」 |
大學四年泡在文學和劇場中,全心投入舞臺和擔任導演的過程讓Mandy的情感得到抒發,畢業製作成功申請到知名美籍華裔劇作家黃哲倫的著作《Golden Child》演出授權,是她第一個正式說故事給大眾的機會,也讓她意識到自己對「聽故事」的著迷,已過渡為「說故事」的執著。
而開始探索「表達故事」的各種可能,起因於大學畢業典禮時好友的意外缺席。當時好友選擇中斷生命旅程,對Mandy帶來巨大衝擊,她從而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方向和敘事模式,也嘗試透過工作和各式講座尋找答案。
原想去紐約修習劇場碩士的她,再轉彎,選擇到英國布萊頓大學攻讀插畫,「劇場的情感太直接了,我逐漸發現自己反而適合用畫筆,慢慢地說好一個故事!」Mandy的自我挖掘行走至此,已能肯定地為喜好附上註解。繪畫對她來說,就像另一種語言,溫馴而隱密,卻能把複雜的心思表達出來。
畫裡藏著一落暗喻、一抹詩意和一襲生活感
Mandy的風格深受蘇西•李(Suzy Lee)的《愛麗絲幻遊奇境》影響,她的創作和臺灣當今流行的可愛與萌化風格大相逕庭。她擅長點到為止的節制美學,畫裡常藏著詩和寓意,在縫隙留白間,Mandy把一首詩歌,或帶有劇情的情感轉譯成圖面,送給觀者自行想像的多度空間。
碩士期間,用畫筆說話的Mandy,反而變得更誠實。大學好友離世的感觸,在繪圖板裡真摯地轉化成作品《NEVER NEVER LAND》,作品的主要場景可用360度全景透視的互動方式,欣賞、探索介於大人與小孩之間「心緒卡住」的狀態──其中不乏青年危機和集體焦慮。故事選用冒險童話彼得潘,呼應成長所面對的議題,不論是大學好友,還是內在本身的不安,Mandy都希望能用創作讓相同境遇的人獲得療癒,「青年危機雖有它常見的發生時期,但對每個人來說,它的時效未必相同,我想在自己經歷青年危機的當下把它完成,讓它盡量保持真實。畢竟回看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狀態!」
![]() |
▲《NEVER NEVER LAND》草圖。故事開始於彼得追逐他逃跑的影子,進入一個名叫夢幻島的世界。 |
回到家鄉,Mandy先在文化內容公司擔任視覺設計師,並在業外保持著插畫創作者的身分,在兩重身分交互影響下,她試著從工作需求、自身品味與創作節奏中尋求平衡。她向來不急著參與不同競賽,只希望能透過視覺讓大家聽到好故事,「我不想為了追逐獎項,就把未完成的作品草率交出。」午後陽光覆蓋在Mandy與繪圖板上,專注的態度,是多年來探索創作的多變體中,她始終不變的特質。
AI與社群共存,創作者自己才是核心
身處AI浪潮與社群時代,許多創作者常被問及,是否存有經營社群媒體的壓力和被AI取代的擔憂。Mandy對此則樂觀看待,「AI其實是不錯的回測工具,它常用來檢視我構思畫面時,所下的關鍵字是否準確,並觀察它是否反映出人們對這些詞彙的既定想像。對我來說AI不是敵人,而是提供另一種思考的夥伴。」
在英國的訓練養成中,有別從前全電繪的習慣,回歸到傳統訓練,打底繪畫理論和技巧,創作也多從攝影開始觀察。從電繪過渡到手繪,最終走回電繪,這一趟往返過程,讓Mandy的思路延展出更多創作走向,「創作從來不是一鍵生成的動作,而是生活的觀察和累積。」
社群經營上,插畫創作者選擇往Instagram分享作品,讓大眾認識是基本,不過Mandy分享如能主動出擊和出版社洽談合作或接案,或能有更多不同的機會發生。在科技和多元社群平臺興起下,她越發看重「自己能做的事」—觀察力、風格感與編輯對話的能力,當然,還有建構畫面背後,重要的故事設計力。
成為插畫家,不如說是創造屬於自己的觀看方式
至於在工作與創作間如何求取平衡?Mandy選擇為自己設定月目標、年目標,讓創作節奏不因靈感多寡而失速。「創作是自由的,自我管理和目標設定顯得格外重要。」如果你也在找尋一種屬於自己的節奏,一種別於口說的詮釋,也許從第一張畫開始,也是一種很美的嘗試。
.
《日日好日》目前不接受任何廣告頁
希望給予讀者最單純、舒適的閱讀感受
若你認同我們的理念,願意支持優質文章
歡迎捐款至 (812)台新銀行-七賢分行
戶名:崴邦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帳號:2025-01-0000511-7
(若您習慣使用線上捐款,也歡迎使用線上捐款連結:https://reurl.cc/o92xnM)
所得將全額使用於刊物印刷費,捐款完成後別忘了到FB私訊日編
讓我們將您列為下期最新雜誌訂閱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