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夏季號 ▋好日連載 ▋NO.32 ・島語者・島映新話 ▋剪映繁花 藏於刀摺藝理的百感人生——剪紙藝術家 楊士毅

文. 林采昱 圖. 楊士毅、大塊文化 ( 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2_P.14-16) 「大家比較常稱呼我剪紙藝術家,但心底最深處,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藝術創作者楊士毅,形容他的存在就像世界的翻譯人員,將山川草木孕育的感動、走進社會修羅場帶回的體悟,化為掌中的藝品乾坤,以美的形式傳遞下去。 兒時被迫寄人籬下,現在則以創作,修築許多人心靈的避風港,細數走過的風雨—家暴、自棄、負債,面前的楊士毅笑裡有種穿越風雨後釋然,「把生活當生命的健身房!」改變不了環境,那就利用環境的磨練讓自己變得強壯!他在黑暗中保持光明,如同自身作品《生命之樹》,在養分貧脊的鹽地,依然能滋養自己、隨之綻放。 每一天都可以是晴天 「環境確實有好有壞,但對生命是好是壞,完全仰賴我們怎麼看待。」楊士毅自承過去挨打受罵是家常便飯,在脆弱自卑裡匍匐,心中積壓的常是無從平復的憤怒。然而一趟遠行,像為閉塞的內心剪出一道旋轉門,旋出門外像與過往一別,觀看人生的角度,就此有了轉變。 2007年雲門《流浪者計畫》讓他行旅至中國西部,步經黃河中遊地段的質樸村莊,他遇見活出苦難的陝西大娘庫淑蘭──三歲被指腹為婚,替沒有情感基礎的丈夫生了十三個孩子,「這樣的婚姻,她快樂嗎?」這是初見大娘時的疑惑,但大娘藉由剪紙來圓滿遺憾,溫暖的紙藝作品裡,立著她此生從沒機會好好當過的新娘子。那份與微笑相伴相生的創作動力源自本心──原來喜悅從不需刻意外求。 ▲ 楊士毅首件剪紙作品《好心晴》,源於老婆大人敲碗而來,作品背後有著藝術家第一次帶祝福的心執行創作的動力。 觀看與親近間,楊士毅在深刻的觸動裡決定不再與過去糾纏,他學習與大娘一樣,用藝術帶進跨越的力量,重新傾聽心底的呼喚。創作思緒在蜿蜒的刀剪之間,也為他剪出了家的樣貌,七年後楊士毅完成他第一幅剪紙作品《好心晴》,獻給愛妻作為入厝禮,這才體會到藝術的根本並非技術,而是愛。 雙掌鏤出的動人故事 剪紙是一種無法回頭的創作,減法不斷的過程中,刀摺裡來回注入的心意,反而創造出更臻完滿的作品。早期的人們多不識字,行剪紙的圖像寓意承載訊息,它既是遞出的祝福,也是贈送者的心願。發想、轉譯到作品成形,手起刀落間,猶如在心流裡穿梭往復,楊士毅發現創作裡佈滿內在與外境交互訴說的對話,如何注入心念,將想說的故事具象而為,這將是一場永不止息的技藝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