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夏季號 ▋好日連載 ▋NO.32 ・島語者・島映新話 ▋戴上玫瑰色眼鏡,她用專訪寫下世界的心跳聲 《ÜBerliner 柏林人誌》作者 / 駐德記者 林尚縈

 

文·PEISSION   圖·林尚縈 (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2_P.17-19)


「在德國有一句話: “durch die rosarote Brille sehen”,意為戴玫瑰色的眼鏡,在我看用來理解『說故事的人』的方式,反而格外貼切。」從事文字工作的Dido與我們坐在川流不息的柏林,就似是遊走在納粹、東西德分裂與現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等不同時代篇章的通史,這裡充滿多元族群,他們戴著屬於自己的玫瑰色濾鏡,聽故事,說故事,寫故事。


林尚縈(Dido),駐德臺灣記者,較為人知曉的身份是《柏林人誌》的作者Dido。曾經唸過政治系,曾經對德文毫無興趣,曾經在臺灣出版過一本書,曾經懷抱記者夢。而現在的她,的確成為一名記者。


林尚縈正為威瑪藝術節訪問蒂摩爾古薪舞集總監路之


2010年,Dido抵達柏林,這座新生城市正好處於生猛的階段,如果把柏林比喻成一個人,那就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男女。「第一次對柏林的認識,是在臺灣的書店翻到簡銘甫寫的《乾杯!柏林大街》,裡面提到柏林圍牆倒塌後的世界,是龐克、塗鴉、跳蚤市場和佔據空屋組成的『公社』,對於一個典型臺北女孩來說,這些很吸引人!」書是起點,誘使她去柏林遊學、唸書與定居,她用她的青春正盛,愛上了另一個年少輕狂的柏林。


直覺先覺,先寫再說


在書寫柏林種種的背後,現實生活的Dido是個直覺先決的人,總在規劃前,就抓住靈光閃現的衝動開始做。例如成立《柏林人誌》部落格是想收集100位柏林人的生活樣貌,但寫著寫著,計劃就不了了之,反而倖存下來的,是透過那副玫瑰色眼鏡看見的——她與柏林靈魂擦撞的瞬間。


在說故事之前或之際,她坦言從未刻意要展現或成為什麼,反倒是獨自坐在電腦前與鍵盤蹉跎的時間流,才意識到自己與「說故事」的關係,甚至成為來自島上、在異地「說故事的人」。


如果現在有機會重新書寫柏林人誌的故事,你會怎麼寫呢?「我想,現在的我是不會去做這件事了。」


年紀不一樣,情感也不一樣,正如柏林一樣,時至今日,都走向了屬於自己的成年期,Dido離開軟性的文化書寫者,投入記者身份,以時事議題的硬派敘事說故事;而柏林則漸漸收斂起癲狂與野性,走向資本的形狀,身處在如何保有自由的矛盾狀態。於是,身處在這座城市的我們,開始重新問自己,如何理解「說故事的人」的定位?


街訪反戰活動抗爭現場。


「眼睛」的背後,是與家鄉共有的生命經歷


因媽媽是政治工作者,小時候就浸泡在充滿政治語言的環境下長大,甚至直視其中的混亂紛爭,「這份童年經驗,影響我去理解政治、社會議題是基本的公民參與,也讓我從小就有記者夢。」帶上這份使命,她在德國念政治系,畢業後曾一度因非德文母語者身份,沒有自信勝任記者而放棄。結果兜兜轉轉,夢想職業在前年延遲抵達到她的生命。


「在寫《柏林人誌》時沒有想創造影響力,不過當記者後曾經做過一份報導,才扎實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起初,臺灣媒體報導一名德國教授在臺失蹤,但事件沒有進一步發展。後來Dido在柏林報紙看到失蹤教授父母的投書,決定到他任教的大學進行採訪,發現學生同事為教授設立的紀念牆上有滿滿的想念跟回憶,她把這些故事做成報導,在臺灣引起迴響,甚至促發一連串臺灣警方、外交部的行動。


這則新聞後續也在她內心激起漣漪,「我收到讀者回饋說,他們只覺得這是『外國人消失』的事件,但閱讀報導後,看見失蹤者也是一個立體深刻、受到想念的人。」在那一刻,她感受到「文字工作」是真的可以改變一些事情。


與駐德大使謝志偉的對談成為林尚縈難忘的工作經驗之一,



如何理解「說故事的人」?


「戴玫瑰色眼鏡,是德國形容當你看一個人時有戀愛感。其實,這句話更深層指出了我們都是戴有色眼鏡去看待每一件事。」擁有多年聽與寫故事經驗的Dido,認為我們都有自己的濾鏡,那不一定是粉紅色,而是帶有自己生命色彩的眼睛,去探索與解讀這個世界。


對她而言,她仍在思考屬於自己的「眼睛」是什麼。不過在思考的同時,她繼續直覺衝動地在這獨有的時代,獨有的時刻,用一期一會的心緒,記錄當下的柏林與我們。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
惟歡迎訪者本人和團隊盡情分享, 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32 島語者▌ 
.
與日日好日有更多互動
日日好日Podcast 頻道〈日日GOODDAY TALK〉 → https://ppt.cc/fnYVVx
日日好日X雜誌 FB→ https://www.facebook.com/edisgd.mag/

日日好日X雜誌 IG→ https://www.instagram.com/edisgd.ma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5 跨年號 ▋No.30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01/17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日日愛閱讀/到不了的地方,先用閱讀邁開思維的步伐吧!── 2025台北國際書展閱讀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