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夏季號 ▋好日連載 ▋NO.32 ・島語者・繪說食旅 ▋慢筆探味,從味蕾、畫筆走進世界餐桌——藝術家 Leslie Wang
![]() |
文.黃文宜 照片.Leslie Wang (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2_P.24-25)
「創作不一定從畫布開始,而是從一餐飯、一段路,或一場對話開始。」—— 藝術家 Leslie Wang
藝術家 Leslie Wang (王意馨)習慣在旅行中紀錄味道,也在紙捲上保留那些關於風景、聲音與交流的片段。「我的畫作就是一種生活筆記,也是一種跨越語言的交流方式。」大學開始,她開始把每天吃到的東西畫下來,繪畫如同她與生活的對話,即使當時還未將創作視為職業,卻是日常中最舒心的寄託。
赴美攻讀環境平面設計碩士後,視角有了挪移,Leslie開始思考視覺設計在飲食文化中的角色,並以飲食教育為題進行探索。回憶起這段過往,她仍記憶猶新,「當時在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的餐廳實習,實地接觸關於「Melting Pot Bolivia」融合教育、社會創新和節氣飲食的理念,也改變了我對『吃』的理解——食物不只是味覺記憶,也能承載文化流動和翻轉貧窮的使命。」在 Gustu 餐廳,她深度了解 fine dining 如何結合在地食材;在「Manq’a」教育計畫中,見證餐飲教育如何為年輕人開啟新的可能。從那時起,她更明確如何透過創作傳遞飲食文化,以及其中無法去脈絡化的社會意義,並以探究為任務,至今樂此不疲。
▲Leslie用畫筆收納城市風味,將義大利的食物與風景,化作旅途裡可攜帶的《Ounce Magazine玩食誌》 |
用畫筆記錄,重新認識台灣飲食文化
歐洲旅行期間,Leslie創作了首張《食界地圖—葡萄牙》,並參與當地畫展。展覽現場許多觀展者好奇詢問:「你們在臺灣都吃些什麼?」從異國再次凝視家鄉,她意識到自己對臺灣飲食文化的理解還值得再深探。2016年返臺後,她成立OUNCE Studio,開始著手搭配插畫創作走進全臺街弄美食的著作──《巷仔口的美食家》。臺灣料理背後蘊含的歷史脈絡與文化交融,是她書裡最想分享的面向,「我希望透過畫筆,讓更多人理解這片土地的氣味故事。」書中從在地人口袋名單出發,收錄兩百多道料理趣聞,呈現臺灣各地的飲食風景與生活溫度。
《巷仔口的美食家》目前雖為中文出版,但不少外國讀者透過圖像回饋他們對內容的理解和好感,「我也期待未來能與更多國際出版合作,讓插畫穿越語言與地域界線,為飲食與文化之間搭起更多互相理解的橋梁。」
![]() |
▲葡萄牙的觀展者好奇台灣飲食,Leslie進而創作《食界地圖—臺灣》,也讓她意識到自己對臺灣飲食文化還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 |
用畫筆記錄,重新認識台灣飲食文化
歐洲旅行期間,Leslie創作了首張《食界地圖—葡萄牙》,並參與當地畫展。展覽現場許多觀展者好奇詢問:「你們在臺灣都吃些什麼?」從異國再次凝視家鄉,她意識到自己對臺灣飲食文化的理解還值得再深探。2016年返臺後,她成立OUNCE Studio,開始著手搭配插畫創作走進全臺街弄美食的著作──《巷仔口的美食家》。臺灣料理背後蘊含的歷史脈絡與文化交融,是她書裡最想分享的面向,「我希望透過畫筆,讓更多人理解這片土地的氣味故事。」書中從在地人口袋名單出發,收錄兩百多道料理趣聞,呈現臺灣各地的飲食風景與生活溫度。
《巷仔口的美食家》目前雖為中文出版,但不少外國讀者透過圖像回饋他們對內容的理解和好感,「我也期待未來能與更多國際出版合作,讓插畫穿越語言與地域界線,為飲食與文化之間搭起更多互相理解的橋梁。」
讓插畫走上餐桌,說一段品牌的故事
一次在美國密西根州《Zingerman’s》餐廳的用餐體驗,也讓Leslie深受啟發,「整間店由藝術家設計,菜單、空間都在說故事,這讓我發現,插畫除了裝飾,還能成為品牌敘事的一部分。」近年與品牌餐廳合作時,她也將這份理念融入實踐。她為餐廳《Jimmy on the road 居米先生在路上》設計了一本繪本形式的紙本菜單,透過插畫與文字傳遞品牌的故事脈絡。「在講求效率的當代,還有餐廳願意保留紙本,細緻講述品牌故事,我格外珍惜這樣的合作機會。」對細節的堅持,也影響了她的教學理念,「創作即是從觀察開始!」是她最想告訴學生的一句話。課堂上她帶入當季新鮮食材,邀請學生觀察色澤、觸感、氣味,分享食材故事,並親自品嚐。她希望學生不只學會作「畫」,更學會「感受」。
![]() |
▲《OUNCE食空超市 - 超市食空旅行》為 Leslie 在 COVID-19 防疫期間以逛超市的概念穿插9類民生物資主軸,手繪記錄食材與相關故事的趣味特刊。
浸泡在照片與影音盛行的數位時代,她仍堅持親手繪製見聞,「比起數位圖像,手繪更能傳遞料理與現場氛圍。」畫作與攝影最大的不同,在前者可以重組記憶,「比如畫一碗牛肉麵,我會把上菜時的蒸氣氤氳、桌上的水漬、菜單一角,甚至點餐時的一句話都融入畫面,完整還原現場的用餐情境。」談到創作媒材,她也偏愛就地取材,很多作品隨寫,即採用身邊伸手可及的牛皮紙與色鉛筆。
「牛皮紙讓我想到市場裡的紙袋與食物包裝,樸實親切;色鉛筆則需層層堆疊,每次上色都是對色澤、紋理與氣味的細密感受。」她笑著補充,「畫畫與吃飯的本質很像,都是一種認識世界、分享世界的方式,也都需要慢、需要感覺、需要打開感官。」也因此,即使繪製速度比不上電繪,她仍堅持現地記錄飲食文化。透過色鉛筆的溫潤筆觸,她把日常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轉化成能被普羅大眾理解的圖像——不求速寫,而是沉浸。正因為如此,畫筆才會繼續帶著她走向百大洲裡那些仍待品味的風土故事。
世界這麼大,還有哪些地方Leslie想去?「金門還沒去過,非洲大陸也未曾親訪,都是我畫筆想追尋的新風景。」Leslie輕輕推了推桌上出自她手筆的各家菜單,屬於她的食界地圖尚未收卷,還有無數滋味,在世界的另一端等待她用畫筆鮮活文化的形影,接引更多人重新認識食物與食客之間那條穿越時間與記憶的隱形路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