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33 ・情節生成中・造境開局 ▋從日常偵探到跨介創作 她用劇本、漫畫與遊戲造夢未來

 

文・陳亦琳  圖・簡莉穎


在看過簡莉穎的各種作品和報導後,我以為會遇到一個文青氣息濃厚、又充滿距離感的創作者。沒想到初見面時,我問她:「你覺得你比較習慣被叫編劇還是導演?」她立刻露出一臉很「礙虐 」(gāi-gio̍h)的表情:「我永遠都不覺得習慣!叫我小莉就好。」

這份隨性自在的態度,打破了緊張感,也顛覆了初會面對她的想像。這就是簡莉穎——從劇場、電視劇到漫畫腳本,從《人選之人—造浪者》的編劇到短片《也許這個故事叫護唇膏》的導演,她的故事不被侷限在某種框架或形式中。她用好奇的眼光捕捉生活裡細膩的片刻,再以幽默而獨特的敘事手法重新編織,輕鬆笑看人世間看似嚴肅沈重的議題。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劇照。

化身生活中的幽默偵探

談起如何從日常打撈靈感,她笑說「就像偵探一樣」。比起滑手機,她更喜歡觀察周遭正在發生的事。從捷運上為自己做全套按摩的路人,到一邊唱阿彌陀佛一邊幫她做超音波的醫生,「把這些好笑或有趣的事轉述給朋友,有助於重新整理,收納起來,可能成為日後劇本中角色的特質。」

她還分享了一個姨婆的故事:她得知罹癌後要去醫院檢查前,想著「既然要死,也要漂漂亮亮地去死」,特地早起盛裝打扮赴院。沒想到護士一句「檢查前要全部卸掉」讓她白忙一場。我們聊到笑到流淚,莉穎說:「好在後來她也活了很久。」

「生活裡這種幽默面對人生各種不可抗力的時刻,我非常喜歡!」

幽默是度過黑暗時刻的力量

她的創作常涉及性別、權力、家庭,也觸及職場性騷擾、愛滋病等敏感題材。為什麼會關心這些沉重議題?她提到小時候家人罹癌的經歷:「那個壓力非常巨大,特別是家人處在生命快要終結的極度憂鬱⋯⋯那時候感覺,生病跟健康的人,很像完全不同的種族。」

年幼的她不知道如何面對,只覺得生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與其說是「製造故事的人」要有什麼社會責任,回歸到自己心裡最原始的狀態,或許只是希望,小時候的那個自己,知道如何用故事和笑聲度過黑暗時刻。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本,為簡莉穎與曾任政治幕僚的創作者厭世姬攜手打造。

AI時代的創作思辨:跨媒介的說故事藝術

談到不同媒介時,簡莉穎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對短影音,她也不排斥。「只要能撫慰一個人的心,我就不覺得它是十惡不赦的東西。」她觀察到,短影音形式上也別具特色,「角色一出場,動機就會直接打在畫面下方,粗暴卻有效。」她笑著補充:「這也是另一種說故事的方式,我只好奇它在不同媒介裡怎麼被呈現。」

至於 AI,她把它形容成「共同編劇」。「AI很好用,可以延伸構想、提供資訊,甚至比助理還方便。但它沒辦法取代人來設定角色或故事的核心。因為 AI 永遠不會反駁你,這可能會讓你誤以為一個平庸的想法很特別。」她認為創作最需要的其實是「被打槍」,唯有經過碰撞與辯證,才會誕生真正深刻的思辨。

不只是「故事」

「好的故事能改變觀者理解世界的方式,因為它能引起共鳴。」以《人選之人—造浪者》為例,她與厭世姬花了兩年田野調查與訪問,讓角色超越黑白對立,呈現政治裡的掙扎與模糊。她在創作中強調「人性灰色地帶」的重要。「角色能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沒有人是絕對的好與壞。」她也提醒,真實與虛構並非對立,「即使是紀錄片也要經過編排與提煉,才能讓觀眾感受到真實。」

簡莉穎總能在最平凡的事物中發現深刻的人生哲理,從日常觀察中打撈靈感,用幽默包裝深刻議題,讓觀眾在笑聲中重新思考生命。或許這就是『製造故事的人』最珍貴的能力:不只是說故事,更是透過故事,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
惟歡迎訪者本人和團隊盡情分享, 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33 情節生成中▌ 
.
與日日好日有更多互動
日日好日Podcast 頻道〈日日GOODDAY TALK〉 → https://ppt.cc/fnYVVx
日日好日X雜誌 FB→ https://www.facebook.com/edisgd.mag/

日日好日X雜誌 IG→ https://www.instagram.com/edisgd.ma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5 跨年號 ▋No.30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01/17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日日愛閱讀/到不了的地方,先用閱讀邁開思維的步伐吧!── 2025台北國際書展閱讀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