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夏季號 ▋好日連載 ▋NO.32 ・島語者・島映新話 ▋戴上玫瑰色眼鏡,她用專訪寫下世界的心跳聲 《ÜBerliner 柏林人誌》作者 / 駐德記者 林尚縈
文·PEISSION 圖·林尚縈 ( 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32_P.17-19) 「在德國有一句話: “durch die rosarote Brille sehen”,意為戴玫瑰色的眼鏡,在我看用來理解『說故事的人』的方式,反而格外貼切。」從事文字工作的Dido與我們坐在川流不息的柏林,就似是遊走在納粹、東西德分裂與現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等不同時代篇章的通史,這裡充滿多元族群,他們戴著屬於自己的玫瑰色濾鏡,聽故事,說故事,寫故事。 林尚縈(Dido),駐德臺灣記者,較為人知曉的身份是《柏林人誌》的作者Dido。曾經唸過政治系,曾經對德文毫無興趣,曾經在臺灣出版過一本書,曾經懷抱記者夢。而現在的她,的確成為一名記者。 ▲ 林尚縈正為威瑪藝術節訪問蒂摩爾古薪舞集總監路之 2010年,Dido抵達柏林,這座新生城市正好處於生猛的階段,如果把柏林比喻成一個人,那就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男女。「第一次對柏林的認識,是在臺灣的書店翻到簡銘甫寫的《乾杯!柏林大街》,裡面提到柏林圍牆倒塌後的世界,是龐克、塗鴉、跳蚤市場和佔據空屋組成的『公社』,對於一個典型臺北女孩來說,這些很吸引人!」書是起點,誘使她去柏林遊學、唸書與定居,她用她的青春正盛,愛上了另一個年少輕狂的柏林。 直覺先覺,先寫再說 在書寫柏林種種的背後,現實生活的Dido是個直覺先決的人,總在規劃前,就抓住靈光閃現的衝動開始做。例如成立《柏林人誌》部落格是想收集100位柏林人的生活樣貌,但寫著寫著,計劃就不了了之,反而倖存下來的,是透過那副玫瑰色眼鏡看見的——她與柏林靈魂擦撞的瞬間。 在說故事之前或之際,她坦言從未刻意要展現或成為什麼,反倒是獨自坐在電腦前與鍵盤蹉跎的時間流,才意識到自己與「說故事」的關係,甚至成為來自島上、在異地「說故事的人」。 如果現在有機會重新書寫柏林人誌的故事,你會怎麼寫呢?「我想,現在的我是不會去做這件事了。」 年紀不一樣,情感也不一樣,正如柏林一樣,時至今日,都走向了屬於自己的成年期,Dido離開軟性的文化書寫者,投入記者身份,以時事議題的硬派敘事說故事;而柏林則漸漸收斂起癲狂與野性,走向資本的形狀,身處在如何保有自由的矛盾狀態。於是,身處在這座城市的我們,開始重新問自己,如何理解「說故事的人」的定位? ▲ 街訪反戰活動抗爭現場。 「眼睛」的背後,是與家鄉共有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