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3的文章

▋2023 春季號 ▋紋理微觀 ▋森林療癒師 余家斌 - 最終的歸思,是與山林互為看顧

圖片
文‧李書嫻 攝影‧石育安   人物插畫‧黃寶琦 望向大海,依稀可見一剪身著防寒服的人影在長板上匍匐,探前一看余家斌正在衝浪板上仔細觀察浪的湧面,待浪頭一起,他迅速以雙手在板的兩側划起弧線,急騁而來的長浪迎面打下,反而帶起他想再度起乘的動力。幾經反覆,在晨光盡灑的海平面,余家斌終究在板上找到尚稱平衡的姿態。▸▸▸ 人物插畫曝光 / 紙本限定▸▸▸ 歡迎至本期各大索書點或 電子書平台 觀看 ! 這是森林療癒師 註1余家斌在臺大校園教書以外的假期日常,也像他前半段人生際遇的寫照,如今親海亦愛山的他從話筒裡傳來的語調明亮而富感染力,時光與海潮好似沖淡些許當年母親登山驟然離世的暗影,同時也鑿開他親身體驗戶外活動帶來療癒身心的起點。                          ▲ 五感療癒中,觸碰和感受樹木也是其中一環 往返海岸到山地,從美國攻讀遊憩、公園與觀光專業歸來,余家斌不在海裡的日子多穿梭於林,他以森林療癒師的角色引領學員以五感親身撫觸、細觀未曾留心的山林細節,問起山海在他眼裡的相似之處?「衝浪或森林療癒的過程有點像正念訓練,它們都能帶你暫時抽離原來的環境與自然結合。 在板上你要非常專心不然無法前行;在林間,透過森療師的引導,你遇見專注後,不曾覺察的林相色彩,也會隨著五感與寧靜一同到來。」 “1982年日本林野廳長官秋山智英提出「森林浴」一詞,意指「入森林,沐浴精氣,鍛鍊身心」,在森林中散步休憩的同時,享受森林植群所散發出來的香氣與精氣,用以強健身心與增強活力,如此「能促進健康的森林」的想法也啟動了日後森林療癒發展的契機。” ▲ 余家斌著作《森林療癒力》中說明「北歐式健走」的具體方法。(2022年7月,聯經出版) 十多年來日本陸續推行了65個經過實證具療效的「森林療癒基地」,回望森林覆蓋率達60%的福爾摩沙之島,目前林務局也規畫了多處森林遊樂區作為森林療癒場域,包含桃園東眼山、宜蘭太平山、臺東知本、屏東雙流等地。 余家斌是開啟森林療癒研究的先驅之一,研究團隊在森林療癒場域與溪頭自然教育園區開展自然療癒對生心理效益影響的研究,獲致森林療癒體驗在生理方面可有降低血壓、唾液澱粉酶活性及負面情緒等改善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並推...

▋2023 春季號 ▋紋理微觀 ▋標本師 陳韋廷- 直視死亡,凝結生命最美一瞬

圖片
                                文‧陳鈺潔 攝  影‧蔡沛怡       圖‧陳韋廷       人物插畫‧黃寶琦  標本,是屍體的轉化,對許多人而言覆著一層神祕與畏懼的面紗。然而,對陳韋廷來說,將逝去的物種做成標本,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延續生命的另一種意義──在製作標本的過程裡,不僅能了解生前的生活狀態,也能像禮儀師一樣,替牠們留下最美的模樣。▸▸▸ 訪談線上聽: https://reurl.cc/6NmX46 夭折的鳥蛋與工業汙染 標本師陳韋廷,或學生口中的韋廷老師,小時候就很喜歡動物,在擔任獸醫父親的影響下,常有機會到牧場出診,並與這些大小動物,有了第一手接觸。大學就讀環境工程學系,一次的田野調查,他看見岸邊散落的鳥蛋,由於附近非法掩埋廢爐渣,導致重金屬汙染水源,鳥爸爸鳥媽媽雙雙過世,這些鳥蛋遂成了無緣孵化的生命,再也無法來到這世上。 眼見工業污染對水鳥生存的衝擊,他四處寫信想進一步研究,並獲得臺大森林系的袁孝維教授青睞,就此踏入鳥類研究的領域。一次因緣際會,陳韋廷參加了姚正得老師的標本營隊,開始認識製作標本初體驗,而後更加入隸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路殺社,兼職處理被路殺的鳥類屍體標本。 ▸▸▸ 人物插畫曝光 / 紙本限定▸▸▸ 歡迎至本期 各大索書點 或電子書平台觀看 ! ▲ 陳韋廷很擅長復原鳥類生前外觀,圖為修復後的鸚鵡標本 ▲ 陳韋廷很擅長復原鳥類生前外觀,圖為修復後,與伴侶親暱互動的鸚鵡標本 拆解‧組合‧永生 陳韋廷分享,製作標本是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也是技巧與眼力的考驗。自腹部剖下第一刀,將皮扒開,悉心移除油脂與結締組織以避免酸敗,再將乾淨的皮羽進行防腐處理,加強延展性與保存性。接下來,趁肌肉尚有彈性時用泡棉雕刻,微調出想呈現的肉身樣貌,最後將泡棉填入,再用鐵絲穿入骨骼與皮下支撐標本、塑造身姿體態,難度最高的,當屬鳩鴿科、虎與杜鵑,牠們皮薄易損,油脂豐厚,像面膜一樣薄透必需小心取皮;猛禽類(如大冠鷲)體積近半個成人大,處理耗時費力;山鳥嬌小,從腳部穿入鐵絲時得施以巧勁,...

▋2023 春季號 ▋紋理微觀 ▋小說家鄧九雲 - 小說是一場共振中的壯遊

圖片
 文・李鴻駿    攝影・石育安   場地協力:好土: home to    春寒午後乍現一場無聲的雨。老宅天井,收納孱弱光線,凝結或未聚的水珠,在葉的表面泛上澄亮色澤。澄是澈淨明亮,茜是赭紅摻進褐色,這也是鄧九雲長篇小說《女二》的二位主角之名。正與反,明與暗,配角與主角,姐妹宛如雙生,但這並非是一個二元對立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完成」的成長故事。 ▸▸▸ 訪談線上聽(訪談將於五月下旬上線): https://reurl.cc/8qq0R4 是演員,也是小說家。長年筆耕,鄧九雲在第23屆臺北文學獎「臺北文學年金獎助計畫」中脫穎而出,以《女二》成為「年金獎」得主;評審推薦寫著:「表面雖是書寫演藝圈的故事,但更對照出現實社會的階級與性別權力,將『戲如人生』詮釋得淋漓盡致。」提筆寫下二十年來的經驗與觀察,細筆化作主角黃澄演藝路上的蛻變與成長,而如今鄧九雲抵達筆下角色的年歲,角色也活出了她的見識。  一切的一切,彷彿燈光亮起,只待她走向定位。                                                   ▲演員/作家 鄧九雲 微觀時間的刻痕 俐落短髮,素雅藍襯衫,提問關於美的初次記憶,鄧九雲的話音流向童年,「我媽媽喜愛打扮,印象中她的第一個髮型是爆炸頭、穿皮裙,非常前衛。在她身上,我看見一個女人愛美的樣子。」 然而,長大後的鄧九雲,回首過去,想起的卻是另一個進出廚房、和麵擀麵的勞碌身影,那是她的外婆,她曾如此形容:「外婆沒有真正被當成一個『女人』,所有漂亮的東西她都沾不上邊,慾望與需求似乎都與她無關。」 一次在美國,鄧九雲挽起衣袖,嘗試自己自己和麵做鍋貼,忽然心頭酸澀,「原來七十幾歲的外婆,將最美麗的自己全揉進了那一坨坨麵糰裡。」時間爬過身體,穿鬆皮膚,名為故事的禮物,深藏皺褶之中,「外婆的美,不是Beautiful的那種,而是一種跟時間有關的東西,屬於時間的刻痕。」鄧九雲說。 ▲ 鄧九雲演出舞台劇動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