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春夏號 ▋人物專訪 ▌中心新村眷二代 趙懿、李曉軒 - 北投記憶恆溫 把各自的鄉愁揉成同一種眷村情懷

▌圖說_中心新村眷二代(左)李曉軒(右)趙懿  

新北投的空氣會腐蝕煩憂,也許是因為身心正朝著群山邁進,一次一步直至谷地處,以敬畏的距離遙望硫氣、蒸氣勾連山風,為大地披上乳白輕紗,在火山地質演化的百萬年裡,凱達格蘭人、荷西與清日的拓墾者直至民國以來的族群,無不凝視過此地蘊藏的礦物和溫泉,北投的人文故事像是時空巨流裡,一次次濺起的驚奇水花。

1894年,德國人理查奧利(Richard Nikolaus Ohly)在新北投山谷處開設硫磺泉俱樂部,成為北投溫泉濫觴,日本人於此成立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以溫泉療癒傷兵,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日軍醫院,而毗鄰的日遺建物和空地則擴建出軍眷宿舍,此後定名中心新村,標記出一段71年的人文刻度,2011年,這片軍醫眷村按《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聚落建築群」,未來計畫以旅宿體驗、走讀活動與多元展覽形式轉譯眷村文化。

▌圖說_現前日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一隅 

透過眷二代趙懿、李曉軒帶領,一行人迂迴在中心新村巷弄中,重新梳理1960年代後的眷村記憶。猶如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眷村部的黃文彥總監所言,建築就是一個大型展品,房舍隨著時代背景與生活所需增添樣貌,從檜木遺構中想像國民政府接收日產為眷舍的景況,以木造水泥瓦的建材展讀美援之下,由婦聯會所捐建的居所,又在添加的水泥與紅磚中窺見眷民自主擴建的房舍,形成攢聚山坡的聚落。

因與軍醫部隊僅一牆之隔,村民多在醫院服務。李大哥的父母分別為醫生和護理長,而趙大哥父親則是院長祕書,母親從村外嫁進眷村便任教於逸仙國小。歲月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改變地貌卻未能扭曲記憶,李大哥在眷村出生,飛快便指認出一棟少了屋頂的傳統日式房舍,並以口述建起消失在榻榻米上的紙門,「房子畫個田字分四戶,誰家罵孩子打孩子清清楚楚,甚至拉了門就喊吃飯。」趙大哥4歲搬進眷村,同樣的日式房舍外還留有前屋主設計的庭園造景。

▌圖說_現前日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一隅 

眷村住家型態多半能窺見軍階與眷屬數量,從新民路旁看向村落,一戶緊挨著一戶,趙大哥解釋「士官兵更辛苦因為薪水少,住家面積小 。」然而不論來自哪個省籍與原生家庭,生活皆被戰爭揉成同一種面貌,越過海峽匯流自眷村,抱有歸鄉的嚮往,在艱苦的時代裡顧不得被磨損的生命,生活會另闢一個出口。

為貼補物資,當時政府依照眷屬數量分配眷補證,當負責眷糧的人吆喝「領米喔~眷糧喔~」,村民便聚攏後巷換取米、花生油和鹽,鄉愁揉進麵粉,終於能在包子、饅頭、水餃和蔥油餅上揮霍各自的文化,「誰家正在蒸饅頭,打個招呼拿了饅頭就走,有時家裡頭有,這裡夾一個,口袋弄一個,手上拿一個,就出去玩了。」過往的生活點滴在歲月裡染成一幅緊密互助的美好畫面。

兒時追逐的嘻笑在記憶裡格外響亮,眷村孩童成群結伴,打彈珠、搶堡壘,抽起家中籬笆的竹竿騎竹馬打仗。每到夏季,當楓香樹叢蟬鳴唧唧「就知道快要放暑假了。」當站在村內的小操場,趙大哥懷想著落日隱沒入遠方山川的午後景緻,腳下蓊鬱的林木其場域功能先後從陽明山運動場、北投棒球場如今成了新民國中,始終是村民口中的大操場。

從小操場、公共廁所到公共浴室前的石階,孩子的遊戲場恍若大人生活場域裡一塊飛地,有時在大人的監視下學會聲東擊西。晚餐後,拎著臉盆到澡堂,一待兩個小時,蹲在石階玩彈珠、紙牌,李大哥模擬各家父母叫罵聲,「洗了澡沒有,還沒有,還在這幹什麼!打牛了,放牛去了!」孩子返家的身影閃躲在藤條抽打的範圍之間,這般景況在暑假格外容易上演。

▌圖說_中心新村村內的公共澡堂

電視標記著1960自70年代聲響的轉變,趙大哥想起,「以前大家還會出來聊天,電視是一個轉捩點。」;隨著北投溫泉盛名遠播,政府開啟公共澡堂的收費制度,時任村長的眷二代張聿文為減輕眷戶家計,將村中剩餘溫泉水販賣給周邊飯店,維繫水脈直至飯店倒閉,嘩啦嘩啦的注水聲才在時空裡褪去。

五年前遷村時,李大哥的情感隨著整頓家中積存的物件,自內心深處翻攪而出,看向圍牆外頭,孩子的塗鴉還未完成,「那邊沒有那麼多空間給你放啊!我不曉得算不算憂鬱,因為要把這東西從我的生命中切斷。」趙大哥以「移民」比擬遷村心境,與鄰居的距離從一片紙門到一層水泥天花板,相互依附的聚落情感難以複製,文基會活化眷村記憶期盼村民返家,也連結多元族群與世代,探索不同的文化面貌,成為推廣眷村文化的基地。

▌圖說_中心新村眷二代童年時期照片

除了溫泉文化與生態,北投綿長而多元的人文歷史,尚有一段充滿草根力量的社造故事,黃總監解釋,「今天之所以會有無圍牆博物館,正是因為在地人長期以來強烈的社區意識,反北投纜車興建,搶救北溫館,保留中心新村,或是努力迎回流落到彰化台灣民俗村的新北投車站。」

近年,文基會進駐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梅庭、新北投火車站、中心新村等四個場域,加上市府轄下的北投圖書館和凱達格蘭文化館以及區公所,形成一座擁有六館一所的無圍牆博物館,一群人在守護生活的頻率裡共振,持續加深北投故事的厚度也加溫在地情感的溫度,各場館如旅程中的節點,得以橫向探索不同族群的文化面貌,也能停留一處挖掘層層疊疊的歷史痕跡。

--

文·許羽君    攝影·黃子濤

--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

轉載也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 No.21 聲音的畫 ▌

▌註.歡迎訪者本人熱情轉載分享

--

與日日好日有更多互動▸

日日好日X雜誌 FB→https://reurl.cc/l9e07Y

日日好日X雜誌 IG→https://reurl.cc/Dd3voR

日日好日Podcast 頻道〈日日GOODDAY TALK〉→ https://reurl.cc/V1D2aY

--

《日日好日》目前不接受任何廣告頁 

希望給予讀者最單純、舒適的閱讀感受 

若你認同我們的理念,願意支持優質文章 

歡迎捐款至 (812)台新銀行-七賢分行 

戶名:崴邦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帳號:2025-01-0000511-7 

(若您習慣使用線上捐款,也歡迎使用

     線上捐款連結:https://reurl.cc/o92xnM

所得將全額使用於刊物印刷費 

捐款完成後別忘了到FB私訊日編

讓我們將您列為下期最新雜誌訂閱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椰油國小教師 顏子矞-海風中築建的居所,還有那躍於舞臺上的飛魚歌聲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