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3的文章

▋2023 夏季號 ▋記憶凝結 ▋舞蹈家.雲門舞集創始團員 吳素君-化雲門滋養為綺想 《薪傳》初代舞者玩出一代編創奇遇

圖片
文.李書嫻 攝影.張界聰 圖.雲門舞集、許培鴻、吳素君 插畫家.YANG(日日獨家插畫請見No.24 紙本雜誌P.13) 正逢季春,穀雨之日,兩廳院戲劇廳萬頭攢動,近1,500個座位座無虛席,當第一棒鼓聲落下,幾個步伐連影,隨著陳達的歌聲「思啊想啊起…祖先堅心過臺灣,不知臺灣生做什麼款啊…」緩緩流進舞臺。月琴聲聲撥弄著一方早把《薪傳》刻進骨血裡的舞者,只是這次,不只臺上的舞者記得舞步,臺下一眾雲門舞集創始團員、初代至第七代的雲門舞者,也正隨著舞碼〈渡海〉、〈拓荒〉過至〈耕種〉的轉換,放任心緒隨著往昔記憶與臺上疊影,熱血沸騰著。  ▲將一切歷程都視為「玩」,在工作中多不以為苦的編舞家吳素君 1978年,31歲的林懷民以心身打磨為砥,擁著一眾雲門初代舞者往新店溪畔接力彎腰、扛石、練氣吶喊,親自體驗先民勞動的體態,當時幼女才剛滿月的雲門創始團員吳素君,帶著一籃紅蛋前往探望這群「勞動」夥伴,剛到現場,就被眾人邀下石堆患難與共,孕後消退不久的身軀也化為鬼才林老師加入初版《薪傳》裡孕婦角色的發想原型。  ▲1983年「雲門10週年薪傳節目單」裡可見吳素君當年的形影!(圖源自雲門舞集) 「我是雲門第一個結婚、懷孕的舞者,懷胎九月仍在課堂蹦跳敲打,直到準備臨盆,快繃不住了,才進去生,小孩臍帶繞頸三圈,生了兩天才出來;說起來不可置信,生產時的痛喊,後來也被林懷民拉進錄音室原音重現,成為初期《薪傳》撕心裂肺的舞臺配音!」人母角色吃重,吳素君卻不曾停下開創的腳步,陸續為後幾代的舞者鑿開先河,「沒有前例,我在懷孕前掙扎很久,一直擔心孕後還能在雲門跳舞嗎?當時25歲總想著28應該要退休了,沒想孩子生完一切如常,到了40歲還能創立舞團。」                                                      ▲1999 年吳素君在《騷動的靈魂》裡婀娜舞動的身姿 舞者之後,受林懷民之邀成為北藝大舞蹈系創系教師,吳素君如今已自北藝大專任教授退休,輕捋時髦短髮前幾撮特意挑紅的瀏海,氣足色潤,絲毫不顯疲態,「可能老跟學生玩在一起,至今我也沒覺得自己老。」  ▲將一切歷程都視為「玩」,在工作中多不以為苦的編舞家吳素君 吳素君喜歡形容舞臺工作為「玩」,「早期雲門的演出,總是懷抱為國為民的奮鬥氛圍,但到歐洲巡演總免不了合影,林老師打趣唸到:『帶相機?我們可不是來觀光的!』

▋2023 夏季號 ▋記憶凝結 ▋ 視障心理師 朱芯儀 - 暗夜中的鑰匙鍛於本心,用感受走出視線之外

圖片
    文.陳鈺潔 攝影.蔡沛怡 插畫家.YANG(日日獨家插畫請見No.24 紙本雜誌P.9) 看不見的世界是什麼模樣?當舉目所觸的生活僅存一方永夜,該如何重新認識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朱芯儀是全臺第一位考取心理師執照的重度視障人士,15歲發現腦瘤,17歲全盲,後天失去視力的挫折未令她停下步伐,在黑暗的世界裡,她用其他感官開啟新的視野。 最好的防護罩,就是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花樣年華失去視力,對一般少女無疑是沉重到幾近失去生存動力的打擊,朱芯儀自述那段時間像是跌下舞臺的孔雀公主,痛於承受視障者的身份標籤,還要練習持手杖行動,簡直是周知大眾自己看不見的事實。 某天她試著獨立通勤卻不慎跌倒,周遭充滿高跟鞋與跑步的聲響卻沒人出手扶她一把。狼狽間,朱芯儀只能徒手摸索手杖跌跌撞撞的抵達學校。止不住的放聲痛哭,平息於同學告訴她,朱父其實一直在身後遠目陪伴。「為什麼不幫我?」不諒解的怒吼,撕扯著這方年少血氣正盛的思緒,直到老師引導她同理父親眼見女兒跌倒,卻只能按捺心疼,焦急立於身後的心境,這番換位立場才讓朱芯儀重新理解家人真正的苦心。「人生是你的,再愛你的人都幫不上忙,妳必須自己拿起白手杖才有辦法繼續前行。」沒有人能保護她一輩子,暗夜中的鑰匙鍛於本心,繼續向前,生命才有轉動的可能。 ▲視障心理師 朱芯儀 失去,是建新的開始! 失去視覺,一切從零開始,雖然看不見,其他感官發展會逐步支持日常生活,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大家太小看其他感官的能力!」芯儀笑著說。例如,視障者靠著手杖與腳底的觸覺感受導盲磚上的圖樣——直線代表行走,圓點代表停下,明眼人日常不常留意踩踏的感受具有不同意義;還有所有視障人士必經的定向訓練,在道路上找出特色、氣味、感受來建立自己的「心理地圖」。走到一半迎面的風漸大,代表周圍可能是沒有高樓大廈的路口,可以準備轉彎了、哪條路上有披薩的氣味就是目的地快到了....前行的路長在嘴上,問就是了。 現在也有許多科技輔助,出自丹麥,旨在幫助盲人和視障人士識別物體,並應對日常情況的應用程式「Be My Eyes」,即可拍下視障者需要協助的影像,由線上志工即時回覆畫面中的內容。又如許多視障朋友隨身攜帶的「聽書機」,可以輸入文字檔或音檔,用一般人聽不懂的飛快語速來理解內容。 ▲聽書機輔具 初盲時期,祖父也陪著芯儀學習點字,將牌卡一面貼上明眼人看懂的圖案,另一面是點字,她一張一張練

電影好日/《一個人的朝聖》探索心所嚮往的彼方!奧斯卡金牌演員徒步橫跨英國 喚醒你我沉寂已久的美好信念

圖片
由全球暢銷千萬冊話題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個人的朝聖》(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即將在8月4日於臺灣感動獻映。本片找來現年74歲的「奧斯卡得主」吉姆布洛班特(Jim Broadbent),詮釋帶著動人信念、徒步橫跨英國的男主角「哈洛」。其實他早在多年前就曾擔任過小說有聲書的朗讀者,在這部改編電影中更是豁出去,不僅蓬頭垢面、被路人嫌臭、依靠小溪流洗澡,還夜宿森林當中,帶觀眾見證信念將如何改變一個人。 ▲74歲奧斯卡得主吉姆布洛班特,在片中必須忍受髒髮與汙垢 奧斯卡、金球獎演員貫徹決心 夜宿森林與髒髮、汙垢共存 由原著作者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親自擔綱編劇的《一個人的朝聖》,找來74歲英國資深男星吉姆布洛班特,詮釋本片男主角「哈洛」。曾憑藉《長路將盡》(Iris)拿下奧斯卡金像獎,並在《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等知名作品演出的他,實力與名氣兼具,更是作者心中的不二人選! 早在小說多年前推出有聲書時,便一口答應朗讀邀約,他更為此將原著來回讀過三遍,也讓他在多年後接下這部改編電影時,自信表示:「很輕鬆也很幸運,因為已經先做過有聲書,所以當劇本來時,我幾乎不用再讀一次。我知道自己在幹嘛,知道自己可以做很好。」 ▲ 《一個人的朝聖》劇照 而為了還原哈洛歷經500英里的徒步之旅,他也豁出去,忍受著髒髮與汙垢,在森林裡尋找食物與夜宿之處,還被街邊小女孩嫌臭,並利用小溪流清潔身體。種種行為,都讓觀眾隔著銀幕,能一同感受到主角「哈洛」的信念與決心。 ▲74歲奧斯卡得主吉姆布洛班特,在片中夜宿森林並尋找食物 行走是物理、心理層面的旅程 網羅英國各地美景的《一個人的朝聖》,也如實呈現出書中的徒步路線。飾演主角「哈洛」的吉姆布洛班特,也透 露自己本身就很喜愛走路,而且還十分喜歡英國鄉村地區。對於能夠藉此遊覽各地,他也開心地分享:「很高興可以從德文郡開始,從小村莊往北到工業區,再到沼澤區,然後一直往海岸走去,能夠坐在板凳上看著大海、海浪拍 打的時刻很美好。這是結束這趟旅程的方法,物理、心理層面的旅程都是,所有旅程都是!這真的很令人興奮!」 ▲ 《一個人的朝聖》劇照 當談及拍攝時的大量行走,吉姆也坦言為

▋2023 夏季號 ▋記憶凝結 ▋ 藝術家 楊宗嘉 - 昨日的傷痕,揉塑成今日的勇氣

圖片
文.李鴻駿 圖.楊宗嘉 插畫家.YANG  (獨家插畫請見No.24 紙本雜誌P.6) 楊宗嘉左臂上刺著一根魔法棒,那是《美少女戰士》水手金星的變身器。問起原因,他卻靦腆笑答:「因為金星是金牛座的守護星。」——金牛性格,命帶執著與強悍,儘管楊宗嘉非美術科班出身,他卻以陶土結合複合媒材,將自身性別困境與性的慾望,攪和揉捏、塑形成陶偶,一次次斬獲臺灣美術界的重要獎項,包含2017年臺灣青年陶藝獎首獎《性是毋庸置疑的純粹》、2019年臺南新藝獎首獎《變態雛形:體感記憶》與2019年第九屆全國美展雕塑組金牌獎《肉身棲地》。 ▲楊宗嘉與雕塑作品 陶藝承載時間記憶   常人印象裡,陶土易學難精,然而半路出家的楊宗嘉,卻在這項材質裡找到自己的天賦:「通常一般術科考試都以平面繪圖為主;然而陶土考驗你的立體感、塑形力,儘管是很基礎的材料,做到精緻卻不容易。」   粗分陶藝製作的幾個環節,從草稿起始,再之練土、雕塑、素燒、上釉再到釉燒,環節各有眉角,光是練土的基本功便大有學問:「練土是為了將空氣擠出,只要超過拳頭大小的作品,內部一定得做成空心的,否則水氣經過熱壓縮,最後就會炸開。」   楊宗嘉強調,舉凡與火有關的環節皆是不可逆轉的步驟。雕塑後初次進窯,稱之素燒;得待陶坯乾燥、定型,再上釉藥做二次燒製,稱之釉燒;當土中礦物經850度以上的溫度燒製,材質結晶轉化,誕生的製品便千年不壞、無法分解;然而,也正是如此特性,令楊宗嘉埋首陶藝製作至今:「土、礦物都是不斷循環又再生的物質,你可以說它承接了地球的時間記憶;而如今我透過意念與技術將它再造,經過高溫燒製,令這一份不斷循環的記憶成為永存於世界的藝術品。」   「這些土,好像大自然給我的禮物一般,它不會被時間抹滅。如果不慎重以待、信手而做,沒有灌注精神意念在裡頭,那作品終究是一個缺乏靈魂的東西,對我來說就是個千年垃圾。」楊宗嘉直率地說。 ▲楊宗嘉設置雕塑作品 讓傷口鍍金 捻痛楚為歷練   一件陶藝品的完成,是藝術家調配土性、火力與時間的精密計算,而磚窯的直火燃焰,時常因溫度把控、土質收縮而造成裂縫。相較於陶土,楊宗嘉鍾情更難掌握的瓷土——質地細緻、燒製溫度更高,卻更為堅硬。他也坦言,瓷土敏感、收縮性高,作品更容易龜裂變形,過往審美總視裂痕為瑕疵,對此他卻不以為然:「土遇熱會收縮,裂痕自然產生。我認為這像人生而在世必經的痛楚與歷練,也因此我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