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擱淺鯨豚

圖 ULA  文 昱萱
身長數尺的大鯨魚擱淺在沙灘上,緊閉的雙眼、氣孔意味生命的流逝,鯨豚擱淺多數被發現時已經死亡,少數則屬於活體擱淺呈現奄奄一息的狀態,世界各地鯨魚擱淺頻傳,有時甚至是大規模的集體擱淺,看著令人怵目驚心,以往認為擱淺屬於鯨豚正常的生老病死,但近年卻有了不一樣的發現:部分擱淺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以台灣來說,周遭海域鯨豚種類多達30種,占世界種類的3分之1,可謂相當多元。根據統計,台灣附近海域去年擱淺數量高達91起,明顯超過往年平均50~60起,其中70%的鯨豚甚至罹患慢性心臟病,推估是受到海中天敵及人為干擾而過度驚嚇所致,鯨豚本應自在地徜徉於大海中,過得卻是膽戰心驚。



今年3月小抹香鯨科「關關」在金山海灘擱淺被發現,以體型來說,關關重達300公斤,得動員大批志工才能順利將它送往鄰近的關渡國小復健池內。親眼見到長達3尺的鯨魚在眼前,孩子們難掩興奮,睜著大大的眼睛,一秒都捨不得將視線移開,關關經歷了一連串血液、聽力檢查、超音波內臟檢查,在獸醫、志工們徹夜輪番的照料下,順利在池中恢復平衡呼吸、送返大海。「但關關是非常幸運的例子,大部分擱淺的鯨豚能重返大海的機率微乎其微。」中華鯨豚協會理事「余欣怡」一語道破擱淺鯨豚的命運,與關渡國小合作救援活動之餘,也考量配合生命教育課程,因為對孩子們來說,不管鯨魚的治療結果為何,都是一場最真實、震撼的生命教育。



生在陸地的我們,或許會覺得鯨豚擱淺現象相當遙遠,其實不然,許多人熱愛到花蓮參加賞鯨活動,若船隻不遵守規範,將船身靠近鯨豚供遊客近距離拍照,鯨豚便會感到畏懼,身心承受巨大壓力, 此外,駐立在海中的「離岸風機」原是為了再生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立意雖良好,但極有可能阻礙了生物的棲息空間,由於鯨豚的聽力甚為敏感,離岸風機建造時打樁產生的巨大噪音也會干擾鯨豚聽力,可能造成重聽的損傷。中華鯨豚協會盼設立「鯨豚觀察員制度」,透過專業人員監看海面,若發現鯨豚進入警戒區則立即停止風機作業,並尋求第三方公證單位進行水下噪音監測,以減緩海洋噪音汙染對鯨豚的影響。



如何打破海洋與陸地間的隔閡,讓議題得以浮出水面?鯨豚協會近來透過舉辦教育推廣,並考慮以各種社群傳播的方式播送鯨豚救援行動的影像,試圖讓大眾更能感同身受。為了把握鯨豚擱淺的黃金救援時間,協會與林務局攜手合作推出「鯨豚擱淺APP」,讓民眾上傳擱淺現場照片及手機定位,方便專家了解狀況並迅速抵達目的地救治。

直到今天,鯨豚擱淺的原因眾說紛紜,海洋垃圾的巨大影響、地球磁場改變、氣候異常所致、鯨魚自身病殘、海洋生態的破壞和不當漁具的影響都是可能因素之一,海底世界浩瀚無窮,仍有一籮筐懸而未解之謎,我們能做的就是盡人事,希望不再有鯨豚因為人類的自私,離開屬於牠們的大海。

資料提供(Ula Yu)
www.facebook.com/ula.yu.1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椰油國小教師 顏子矞-海風中築建的居所,還有那躍於舞臺上的飛魚歌聲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