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話,敲擊出新的自我—— 閱遊潘月琪的《質感對話課》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PriscillaDuPreez@priscilladupreez

 『一個選擇,帶出下一個結果。一個提問,引出下一個提問。一段交談,吸引下一段交談。一切累積下來,造就了人生。』—潘月琪《質感對話課》

好好說話,是一門藝術;與人對話,是一段修煉。潘月琪老師的前作《質感說話課》分享了許多藏在細節中的說話技巧,範例生動具體,初學者也能輕鬆將說話的藝術落實在生活中。最新作品《質感對話課》(或我私心想稱它們為「姊妹作」)則將話語拓展到更深的層次,從單方表達延伸至雙人交流,由點到線,鋪陳出綿密的人生經歷。


內容由四個面向切入:職場、社交、媒體及自我叩問,使用大量生活化的範例,可能在健身房、又或是獨旅等各類情境,容易讓讀者帶入自身經驗,進而反思自己會如何回應?不禁佩服作者對生活時刻的細膩觀察,也因為這份細膩能觀照對方說話時的狀態,成就一場雙方都有所收穫的對話時間。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DimaNovozhilov@dmnv

▎對話的深度延伸


『媒體對話』是市場上少人談論卻相當實用的章節,乍看不是每個人都有媒體訪談的機會,然而「訪談」其實可以做為日常對談的進階版,當我們需要深度了解一個人、乃至了解顧客、了解特定族群,都需要透過訪談來理解對方。書中從基礎的如何設定問題、事前資料準備,到硬體操作的注意事項,以及最重要的「照顧來賓的安全感」,月琪老師豐厚的採訪經驗,累積出許多值得學習的媒體對話要點。我們往往注重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單方面的說話技巧,然而換到對話場景,不能只專注在自身身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對方,建立信任感。提問前先思考對方與你談話能收獲到甚麼?並且適時的在過程中拋球、讓對方接球,準備這份為對方著想的心意,才有機會看見受訪者的另一個面向、甚至是連他自己也沒想到的一面。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Christina@wocintechchat.com

▎放下執著,體驗當下


『質感對話需要彼此共同成就,無須刻意為之。』—潘月琪《質感對話課》


社交場合遇到話不投機的狀況該怎麼辦?短暫錯身的友誼有機會維繫嗎?有些時候我們難免為對話結果預設立場,希望能和聚會場合的每個人都聊得很愉快,反之若不期待未來再見面,也就不想和陌生人有深度的交流。一場對話需要雙方的共同成就,若在對話中感受到對方有特定目的(例如想建立同產業的人脈),而自己不適合時,不需強求或感到沮喪,尊重雙方之間的差距,同時練習用開放的心胸繼續建立新的對話。月琪老師認為,『多和不同的對象交談,給彼此機會,也避免聚焦在某個話題太久,造成對話疲乏。』書中引用了「一期一會」的概念,珍惜每個相遇的當下,無論是否能就此建立起長遠關係,真誠的聆聽與回應,感受人與人最純粹的交流,即是收穫。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Volodymyr Hryshchenko


▎對話是無所不在的工具


談論各種對話場景,到最後,目光仍得回歸自身。對話除了向外,亦得向內。在『自我叩問』的章節,作者整理出許多可以自我檢視的問題,也許在每日的開始與結束展開,有助釐清短期目標目標及計畫;每隔一段時間,也能用問與答來梳理各階段的狀態。現代生活有相當多資訊要吸收,不知不覺中積累成壓力,保留一段自我對話的時間清理思緒,重整優先順序,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精力保留給真正重要的事物,這當然也代表必須有所取捨,一開始或許不容易,不過有結束,才有新生,不勉強自己樣樣皆顧,才能走得長遠。


在對話之外,這本書也能當成質感生活的索引,書內引用許多電影、劇集、書籍,可以作為豐沛的延伸閱讀資源,不妨嘗試能從中看見哪些不一樣的亮點。正如書中說的,『好奇是不帶目的的探索』,對話如此,生活亦同。


文_萊拉 / 👉🏻萊拉的微光筆記 Lyra's life notes / 👉🏻一起看見質感對話專家潘月琪以言談打造的溫柔影響力 🚣🏼‍♀️ 書封與資料來源_遠流出版 🌌 內文圖片來源_遠流出版/Unsplash.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椰油國小教師 顏子矞-海風中築建的居所,還有那躍於舞臺上的飛魚歌聲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