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名年輕女子與她們無法離開的寡婦之屋 ISIS伊斯蘭國新娘的流轉哀歌

 圖說/伊斯蘭國的新娘_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社

她們難道只是一群天真的新娘,或工於心計的怪物?

遠離家鄉、成為ISIS新娘的她們,

怎麼也料想不到,等待自己的,竟是一次次成為寡婦的人生。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Ahmed M Elpahwee@elbahwee

▎簡介  ▎

|     成為ISIS的女人   |

2014年,以伊斯蘭國為名的激進組織,以傳單、影片、網路文宣,向那些活在西方世界的穆斯林同胞呼喊,呼喚他們一起為伊斯蘭國努力。那些年,有不少女性湧入伊斯蘭國控制下的城市。這些女性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因各種不同的原因加入了伊斯蘭國。她們部分成為聖戰士之妻。然而身為聖戰士的妻子,很容易在丈夫成為烈士後變成寡婦,然後又被指定嫁給下一任聖戰士為妻,一次次在新娘與寡婦間的身分流轉。

        |     絕望的寡婦之屋      |

      這些進入伊斯蘭國的女性,部分成為聖戰士之妻,也就是伊斯蘭國的新娘。身為聖戰士的妻子,很容易在丈夫成為烈士後變成寡婦,然後又被指定嫁給下一任聖戰士為妻。等待期間,她們可能得住進寡婦招待所,等待再次成為新娘,以及不遠的將來再次成為寡婦。本書收錄13名在伊斯蘭國的女性故事,她們來自英國、德國、突尼西亞、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與利比亞等不同國家。她們或年輕、年長,或受教育或沒受過教育,有些是主動加入伊斯蘭國,有些是被迫,只好逃亡或想辦法在伊斯蘭國謀生。

         |    她們可以回家嗎?     |

      當2019年美國宣布擊敗伊斯蘭國領導者巴格達迪後,又有一批新的寡婦誕生。在伊斯蘭國勢力減弱後,這些女性向自己原本的祖國求助。但對於她們的祖國而言,卻面臨道德與實際面的兩難。她們是否自願加入伊斯蘭國,還是被迫參加?倘若接納她們回國,國民是否可以接受自己的鄰居在伊斯蘭國生活過,甚至當過ISIS新娘。

      長期以來,為了符合反恐論述,從聯合國到各國政府都把這些背景各異女性簡化成一種樣貌。彷彿她們的選擇只有一或兩個理由。本書主要以13名女性的故事,以及她們周遭人物的經歷,追溯這些女子做出選擇的理由,同樣也思考她們的未來又在何方?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Brett Jordan

▎書評精選  ▎稜鏡下的伊斯蘭──性別、宗教與戰爭

蔡芬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我常在以多元文化主義為主題的課堂上問學生,當提到伊斯蘭或是穆斯林的時候,會想到什麼?最常出現的答案不外乎是「不吃豬肉、戴頭巾」。回想自己以前在德國留學時,雖然周遭隨處可見穆斯林,仍然所知甚少,而且也不免停留在刻板印象之中。而隨著擔任教職之後,從研究印尼客家華人穆斯林開始,以及探究西方改宗的穆斯林女性之後,方始踏入了伊斯蘭的世界,透過人類學視角,從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呈現他們在成為穆斯林過程中所經歷的苦痛,而伊斯蘭提供了他們身心安頓之所。

      當時我在德國印象最深刻的不外乎就是穿著罩袍(burqa 或是 burka)的女性,特別是全身黑色的罩袍,而對男性的印象則是他們的鬍子。二○○一年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在德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瀰漫著一股不歡迎穆斯林的氛圍,彷彿眼簾所及的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甚至是連台灣友人也在閒談之間,提到在公車上或是在火車上,避免與穆斯林坐在一塊兒。

      二○一五年到二○一六年跨年之際的科隆(Köln)集體性侵事件更加導致德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的穆斯林受到排斥,當我二○一六年暑假重返德國時,在科隆火車站可以感受到警察加強巡邏的嚴肅氣氛。從這些點滴可見身處西方的穆斯林之處境。

身在台灣的我們,或許常不自知地覺得中東世界距離我們甚遠,甚至可能認為無關,然而如何理解伊斯蘭卻也意味著我們要從何種角度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特別是我們是否聽到了由穆斯林自己發出的聲音?隨著阿扎德‧莫阿維尼筆下的十三位女性,我們進入了她們的人生。

從她們的經歷中,除了明白她們前往伊斯蘭國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作者帶著我們回到她們在投身伊斯蘭國之前的生活,以便更加清楚是因為她們曾經度過的生活而一步步地走向伊斯蘭國,例如突尼西亞的努兒歷經因為自己戴頭巾而被奉行世俗主義社會所排斥的疏離感,抑或是未能從原生家庭獲得溫暖,而又因為強迫式婚姻被壓得無法喘息的麗娜。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Katsiaryna Endruszkiewicz@endka_1

當然,書中來自倫敦的青少女之前過得就是一般青少年的生活,例如去彩妝店購買化妝品,或是敘利亞中產階級的年輕女孩沉浸在英國文學的世界中,也喜歡好萊塢的明星。還有來自德國的改宗者敦雅,為何她願意成為穆斯林,甚至前往伊斯蘭國,這些女性在在皆顛覆了我們對穆斯林可能會有的扁平認知。

這本書雖然主要以投身伊斯蘭國的女性為主體,然而與這些女性相關的其他女性(例如母親、姊妹、同學、伊瑪目夫人等)以及男性(例如父親、兄弟、丈夫、男朋友、伊瑪目等)同樣地重要,因為書中女性所在的社會位置與生命經歷,皆在與其相關的人們的相對性中構成。

此外,女性所處國家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位置、國內政治、歷史背景、社會文化皆是我們在理解她們之所以做出投身伊斯蘭國的選擇時不可或缺的宏觀架構。至於她們個人的生命經歷,除了與她們的性別有關,她們家庭的社會階級、族裔身分,或是否具有移民背景也都在她們的個人經驗中發生作用。

                                      圖片來源/ unsplash.com/photos/TapioHaaj@tap5a

在上述各種因素交織之下而形成的經驗,皆讓她們做出為何投身伊斯蘭國,成為戰士的妻子之決定。更甚者,不論是西方或是伊斯蘭國的常見論述之一則將一切歸於宗教,然而事實上從書中女性或其他相關人物的經驗中得知,除了尋找一個能夠實行伊斯蘭教義與生活方式的理想之地,還有其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社會不平等所造成的,例如在突尼西亞的一般百姓,即使相當努力準備應徵公務職位考試,但卻永遠都不得其門而入,永遠都是工會成員或是有關係的人才能獲得工作。

但也有可能是情感所需,或希望建立美好家庭而與丈夫或是男友在當地共築未來人生。當然還有許多其他與個人經驗交織而成的在地脈絡與社會屬性的因素,促使了她們以及其他男性願意成為伊斯蘭國的子民。此外,我們也須注意,並非社會受挫者才會前往伊斯蘭國,還有其他原來屬於社會中堅分子的男男女女也投入了伊斯蘭國的懷抱,例如醫生、外交官或知識分子等。這些階級上的差異,更讓我們看到促使他們遷移背後的因素是相當多樣的。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Sonika Agarwal

阿扎德‧莫阿維尼依著時序,讓不同的女性登場,雖然看似是不同國家的女性,然而她們各自因為網路而與素昧謀面者連結了起來,社會媒體也讓書中部分女性進入了一個新世界,打開眼界。

當今社會,網路的效用絕對不容小覷。在書中女性的生活,社會媒體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能夠知道各地情形,甚至是後來逃離敘利亞的有力工具,然而它亦同時是西方國家、伊斯蘭國,以及身在其中的行為者(政府、新聞媒體、宗教人士、個人等)為了達到各自目的(例如西方與伊斯蘭國皆在傳遞抹黑對方的訊息或是為自身辯白)之手段。因此,我們有其必要,需要認知到網路與社會媒體在當代研究或呈現人們生活時是無法缺席的。

作者莫阿維尼因其長久浸淫在中東世界與從事相關報導,讓我們有幸能夠一窺ISIS伊斯蘭國崛起的過程,以及了解在其中的女性生活世界與心路歷程,更重新解讀性別與戰爭之關係。這部作品同時讓大歷史與個人經驗交織,作者扎實的採訪、求證以及細膩的筆觸,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欲罷不能,也跟著書中人物一一進入了他們的世界,最重要的是,透過本書,像是透過稜鏡的多角折射,看到宗教與戰爭之下,女性多樣的生命經驗,以及穆斯林內部的異質性。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yeGR5q

在我看來,本書不僅清楚勾勒出複雜國際情勢之外,更透過有血有肉的人物,讓身處台灣的我們稍稍與他們同感,因為他們生命中的喜怒哀樂與人生挫敗,並不會因為膚色、國籍、宗教而不同,因著共同的經驗而產生的共感,拉近了我們與伊斯蘭國戰士之妻的距離。

行文至此,仍意猶未盡,因為本書中尚有許多值得我們探討的議題,例如虔信伊斯蘭的女兒對於母親不遵守教規的指責,抑或是原本抱著前往理想國度的女性為何後來要逃離,希望「回家」,而這「家」又是哪兒?尤其對於移民後代來說,與接收國的關係更常常是當代探討多元文化主義或是後多元文化主義時的主題。其他在此文中尚未提及的議題,事實上正是說明了探究伊斯蘭國現象與牽涉其中的行為者是相當複雜的浩瀚工程,因此本書作者能夠完成此書,實屬不易!

                                                              圖片來源/ 作者Twitter

▎作者介紹 - 阿扎德‧莫阿維尼Azadeh Moaveni

記者、作家及學者。在中東二十餘年新聞工作期間,報導範圍涵蓋伊朗、黎巴嫩、敘利亞、埃及與伊拉克等國,並出版《唇膏聖戰》、《德黑蘭蜜月》等書,曾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希林·伊巴迪(Shirin Ebadi)合著了《伊朗覺醒》一書。她的作品出現在衛報、紐約時報等知名報刊裡,其中關於ISIS的報導曾獲普立茲新聞獎提名。莫阿維尼亦在紐約大學教授新聞學,現於國際危機組織內擔任資深性別分析師。 

譯者簡介-李易安 專職譯者與獨立記者

關注邊界、地緣政治、族裔性、海外華人、移動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等議題,對於中亞、太平洋地區、前蘇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尤感興趣。著有:《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譯有:《歐亞帝國的邊境》《啟蒙運動》等書。

    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社

👉🏻 隨著記者之眼,探訪伊斯蘭國的寡婦之屋   https://reurl.cc/6Dxq7O  🚣🏼‍♀️ 書封與資料來源_貓頭鷹出版社 🌌 圖片來源_貓頭鷹出版社 X  unsplash.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椰油國小教師 顏子矞-海風中築建的居所,還有那躍於舞臺上的飛魚歌聲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