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關係是一面鏡子,好與不好,反映的都是自己 -- 與鄧惠文《非常關係》十週年的閱讀重逢

圖片
《非常關係》這本書,許多內容來自鄧醫師在「非關命運」節目上聽到的各種故事。我們看到的「無理取鬧」背後,代表了那些情緒與需求? 從建立關係的第一印象、各種戀愛 樣態 、分手到婚姻中的相處,鄧醫師從旁觀者的角度切入敘事,帶著讀者從冰山上層向下探索,跟著她去觀察在同一事件中,兩性思考習慣及互動的落差,導致總是有一方無法滿足另一方的需求,天真地以為下一個會更好,未料卻複製著痛苦的輪迴無法自拔。 書中銳利的攤開各式煩惱,其中也包含了許多刻板印象,我們不一定能理解每一個故事中的當事人,但我們終有機會透過一篇又一篇的文字的故事去窺見,那種渴望關係,卻又因此而傷的矛盾心情。 不知不覺,這本書距離初版已經十年了,如今讀來,許多場景仍舊熟悉,像是你我周遭發生過的故事 — — 哪位朋友又愛上不適合的對象、分手需要哪些階段才走得出來....傳統的社會價值觀鼓勵透過關係來完整自我,我們都聽過,另一半要找互補的,才能共構一個完美的圓;又或是應該要找極度相似的,才能相知相惜到人生最後。但是照著這些「建議」,真的就能得到幸福嗎?                     與這本書的文字共行,我得到了另一種見解,老一輩之所以說關係有「完整自我」的功效,並不是因為多了另一個人的陪伴,而是因為關係及互動映照出自我,我們在關係中受挫、修復,用失落逐步釐清自己的需求,進而成長。這些成長代表的可能是看開、放下、取捨、接納,即便走入關係,1加1會等於2,但1永遠是1,沒有誰完整誰的問題,那些陰影中的自卑與缺憾源自我們的內心,解鈴還需繫鈴人,了解自己是亙古不變的課題。 人是複雜的生物,天生特質與後天經歷造就我們成為不同的個體,兩人在一起複雜加乘,更需要心力去辨識需求與投射。鄧醫師提到,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已預設了一位內在伴侶,若是沒有察覺便會經常拿眼前的人與內心定義的「我認為你應該......」做比較,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另一方面,若總是因為害怕情緒而不願在關係中分享真正的感受,以為沒有好惡便沒有傷害,往往會讓關係更加惡化。 當對方無法理解,便很難同理你的需求,甚至出現不停往痛點踩的情況。書中舉了一個故事,主角想當個好太太,這看似是單方設定的目標,背後渴求的其實是一個相匹配的完美丈夫,每當伴侶的反應不如她預想的好,便感到...

日日好書 / 沒有人想沉淪,再乖張的孩子與大人,心裡都渴望愛、渴望接納與有價值 - -李崇建

圖片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Tina Rolf@trolf 「沒有人想沉淪,再乖張的孩子、再難搞的大人,心裡仍渴望愛、渴望接納與有價值」--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 ▎作者自序 ▎ 媽媽十九歲嫁給父親,生了五個孩子,長子一出生即夭折,我是家中的次子。媽媽在三十歲認識胖阿姨,當時妹妹年僅三歲,從此家中無寧日。弟妹受到的衝擊,應該比我還要大,因為我內在混亂不安,外在學校課業差勁,無法滿足父親的期待,因此轉而控制弟妹,經常以恐嚇、怒斥與拳頭對待他們。妹妹曾經公開演講,陳述她幼年受家暴,正是我恐嚇與揍過她。 我很愛弟妹們,也很愛父親,但是自從母親離家,我與家人衝突且疏離,這樣的關係持續二十多年。 直到三十二歲,我的命運就此改變。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Paolo Nicolello Available for hire 一九九八年,我在報紙求職欄上看到一則應徵教職的廣告,那是一所體制外學校,並不需要教師證。我僥倖錄取,在山中教了七年書,因而接觸薩提爾模式,走上改變自己命運、也改變家庭命運的道路,家庭之間的關係更轉變了…… 不少人非常好奇,或者感到存疑:這樣的人可以轉變嗎? 薩提爾女士說:「 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我們內在的改變仍是有可能的;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但依然可以改變那些事件對我們所造成的衝擊。」 我的轉變點滴累積,在於我了解自己的內在怎麼了。這是認知層面的理解,卻也為認知的方向,帶來新的能量路徑──這是「覺察自我」的開始。               ...

人物專訪/巨大集團前執行長 羅祥安 - 擁世界共乘 事業盔甲下,家是他最想回歸的彼方

圖片
  踏出門廊,迎面而來的斜陽穿透天幕,將整排巷弄裡的窗牖照的亮晃醒目。儘管美景歷目,我的心思還留在捷安特品牌創始人羅祥安(Tony桑)方才的話裡,「如果再來一次,我希望告訴當年的自己,腳步往前奔馳之餘,記得留點時間給家人。」 圖片來源/訪者x方智出版_圖說/一生的夥伴,劉金標與羅祥安  回到1973年的光陰,懷抱台大商學院畢業想闖出一番天地的雄心,當時24歲的羅祥安卻放棄中華貿易公司的金飯碗,轉而投身台中大甲一處僅有38人編制的小公司。想來瘋狂,這一切皆源於捷安特創辦人劉金標和羅祥安最初在二手車裡的一番長談。即使當時僅有片刻交流,兩人很快就發現彼此在理念和價值觀上長短互促的默契。 當日的報紙同步刊載本田技研工業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和副社長藤澤武夫攜手退休的報導,羅祥安興奮分享給劉金標之際,除了踩實兩人並肩作戰的決心,更立下彼此25年後誓隨本田兩位社長不戀名位,一道退隱江湖之約。 「但我們食言了,最終遲了幾年才放手!」話頭才起,流光歲月像是一瞬閃現於前,為羅祥安臉上帶進一抹微笑。 圖片來源/訪者x方智出版_圖說/右邊為標哥,左邊為羅祥安 出生杭州,幼年處在戰亂時代的羅祥安,隨同父母遷徙的軌跡拓遍港台,來台後全家輾轉落腳過中壢、湖口和新竹等地。走過動盪,開拓藍海時期,即使最初披著巨大出品的戰衣,站在捷安特巨人的肩膀上,一路仍險阻時起,每逢波折羅祥安腦海浮現的常是母親對年少時自己的一方信心喊話: 「我相信祥安,他總會想出辦法的 !」  攻略澳洲市場時,挾著澳洲人運動風氣鼎盛、總部縝密的策略和勇於啟用在地人的深耕佈局,羅祥安和澳洲總經理葛雷姆˙威斯特(GraemeWest)歷時兩年的調研和嘗試,成功在2005年讓捷安特成為當地的領導品牌。原以為據此經驗為藍圖就能順利打下他國江山,卻在進攻英國市場時碰見預期以外的變數。 調研前羅祥安原推測是英國的運動風氣帶進銷售的跌宕,實際訪查後看見英國人雖鍾情於坐觀運動賽事,卻也不見得無意購買專業的高端跑車,「既然如此,遲遲未入手高端公路跑車的原因在哪裡?」 踏入市場探查,發現原因出於兩點,捷安特原售於澳洲的TCR公路跑車,不適身形高大豐腴的英國人騎乘,初期走進英國的銷售店點,更因TCR的價格高昂少見商家陳列和引導顧客體驗,問起「車」存往何處?抬頭一看竟多半成為裝點牆面的精神象徵。 為跨越第一線銷售、在地管理端和總公...

音樂好日/樂團 Flesh Juicer - 粗殘背後 你所不知道的血肉果汁機

圖片
「大家好!我們是,血肉果汁機!」眾人話語齊聲落下,現場我們感受到了濃烈的「血肉式」開場,氣勢一下子鎮壓全場。2020年血肉果汁機宣布人事異動後,新團員加入至今已逾一年,全新的血肉果汁機,正帶領你進入這波「殺翻現場」的潮流。                         正當團員們互相分享起自己加入血肉後的心得,吉他手阿霖跟主唱Gigo也說起對於新成員加入的看法,除了能力值大幅提升之外,在編曲、現場演出上也激發出更大的火花,就像一輛坦克車輾壓全場,成為最大的助力。而Gigo表示每個階段加入的成員都帶給血肉不同的色彩,他很喜歡現在的血肉果汁機,在每個表演階段都是「殺翻現場」,也期待未來可以與新團員們碰撞出更多不一樣的酷東西。 殺翻現場的《Golden 太子 Bro》 《Golden 太子 Bro》是血肉成軍以來的第三張專輯, Gigo提到:「這張專輯,我們一開始就是想要從臺中出發,以2011年《粗殘台中》的感覺來做,所以這張專輯最後一首隱藏歌曲《粗殘台中2021》,就算是做一個《粗殘台中》的十周年紀念!」歌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血肉果汁機原本是臺中在地樂團,因此大多數的歌曲都是以臺中為出發點,經過時間的洗禮而有所成長及歷練,像是《Golden 太子 Bro》這張專輯便延伸至全台灣,將團員們的生活、行為模式、對話用語,全部都融入歌曲。 也因為新團員的加入,整個專輯概念更加的自由,做自己想要做的曲風,不再被故事背景所限。同時Gigo也提到,與以往創作不同的地方是,當歌曲所有的大架構完成之後,貝斯手金毛與吉他手Matt會再做最後的橋段修改,經過金毛在音樂上的專業修飾,加上Matt在Bro Time Studio的後期製作,讓整首歌完整度更往上提升。           與ØZI一齊站在最高的山 血肉給眾人的驚喜包含不斷地推陳出新,這次專輯裡的《玉山》更邀請到了金曲新人ØZI一起高聲齊唱「Never never give up」。Gigo表示,其實血肉一直都想找不同領域的藝人一起跨刀合作,這次剛好碰上阿霖要北上工作,加上經紀人牽線,於是促成了本次的合作。 起初阿霖很擔憂血肉與ØZI的合作會被框架所限制,經由...

日日好日/演員 温貞菱 - 孤獨裡悟道 表演這件事,她選擇伴角色共生而棲

圖片
窗外風雨飄搖,窗裡的温貞菱(温温)正邁出文化局與光點合辦的「臺北文學‧閱影展」記者會主場。接受媒體第二波包圍詢答時,皚白的展牆前温貞菱神情泰然,恰如其分的應對在她與對話者之間自然流動有如一鏡不輕起波瀾的湖澤。「要做多少準備,才能全然自信的接住潮水般湧來的提問?」才在心裡揣度不久,咖啡廳厚重的門扉驀然而揭,門縫裡探出一個俏皮的微笑,來者正是穿越人潮洑游而來的温貞菱。 一眼望穿場中直立的補光燈將為面龐帶入的光影稜線,温貞菱隨即輕巧的落進窗邊的座位,幾個節拍的簡短溝通,她的眼神與肢體在流轉間很快與鏡頭產生連結。她姿態篤定,每吋的推移像來自心裡已然成像的構圖方格。換位之際,温温單手拿起方才獲贈的八釐米復古相機,一眼微閉,雙腳輪流屈膝,動作快捷有如一隻優雅的俄羅斯藍貓。回想當刻,像攜手走進了畫中畫,她正專注看向窗格裡隨風狂擺的樹影時,同時也正融於我們掌中的畫面之間。 拍攝過渡到長談,温貞菱神采依舊,像剛結束一場長泳依然精神奕奕的渡者,滿室玉桂的香氣裡,我們談起了「孤獨」和「獨立」這對孿生姊妹。旁人眼裡,温貞菱放下金鐘加冕前往俄羅斯是起大膽而隨性的行動,在她來回的想像裡,卻是趟終赴實行的朝聖之旅。唯獨超出原先料想,當地伴隨而來的,除了求知,還有全然的孤獨滋味,「當時強烈感受到,原來我在俄羅斯真的什麼人也找不到!真出了什麼事,很像也只能打給遙遠的莫斯科在台協會。」温温拿起碟裡的肉桂捲邊打趣的說。 「獨立」時刻則早在她前往莫斯科前就已來臨,12歲首度接拍廣告,16歲已習慣自行前往片場,這時的她正式邁向演員身份,身份裡包含青澀之齡就得學著獨自面對拍攝和片場人際往來的一切打點。帶點心疼的問起,走過時間,現在的温温又是如何看待「孤獨」這個狀態?她側著頭思索,「生長環境如此,我面對孤獨已不再難受,大多時候,我把它視為一種必然和必需。」音調輕揚像風裡自由起舞的薄葉,「不過,我也會有受不了,想要有人陪的時候。這時我會走進書和電影,等待那股像是寂寞的情緒離開。」 她低頭想了半晌接著補充,「渡過後,我才會好好地走進思緒,問自己這樣做真的好嗎?我真的想做這件事嗎?」提問裡拉扯的、過不去的坎,最終落進她的筆下,「常在脈絡裡發現自身的慣性,它們過往被無意識地吸收和擁有。當發現這個慣性,也是我準備跨越的開始。」 在話裡拾起閱讀對於她的重要,温貞菱記起字裡常召喚出畫面感的朋友張西在《葉有慧》裡有一句:「『你...

「愛」為何使生物滅絕?在野生動物瀕危的時代,反思我們對寵物「愛」的形貌

圖片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Ian Parker @evanescentlight 『 我們對其他生物的了解程度愈高 , 我們就會愈重視他們 , 也會更重視我們自己。 』--- 哈佛大學生物學家 愛德華·威爾森 ▎ 內文精選 x 作者的話 我的狗看著我,牠躺在離我工作位置不遠的地方觀察著我。那個早晨,我們周圍靜悄悄的;陽光灑在窗戶上,孩子們在學校。這是我們的習慣:我一邊打字,一邊看著 狗;牠抬起頭,回敬我的目光。牠的表情顯然在告訴我,牠想知道我在想什麼—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日復一日,常常在一小時內,瑪姬和我都會重複這個工作空間的儀式好幾次。 . 我看著牠,牠也回看,牠歪著頭,豎著耳朵,這些時刻雖然短暫,卻很重要。因為它們令人放心,我們一次次重溫對彼此的好奇心,從而得到安慰。我們就像密友交換故事一樣,分享著彼此的不理解。這當中有些發自內心深處、繚繞不去且可能非常必要的什麼(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至於對牠來說是什麼,我只能用猜的),有如細縷般 將我們連結起來。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Jamie Street.Available for hire 瑪姬是家裡飼養的狗,也是我最新的寵物。多年來,我與許多寵物一起生活過,有烏龜、鵝、蜥蜴、魚、蝶螂、倉鼠、金絲雀與一隻灰松鼠。這名單很長,但每次都讓我相信,我們這些獨立物種之間存在著某種謎樣的聯繫。在我十幾歲時,家裡收養了一隻孤兒浣熊,放學後,牠會陪我去附近的池塘,我們一同爬上水邊的楊柳樹,看著河狸在下頭游泳。 . 大學期間,我曾有一段時間愛好馴鷹,我主要以讀書的方式自學,多年來一直訓練著一隻飛行技巧高超的紅隼,就像《蒼鷹》(The Goshawk)的作者懷特 (T. H.White)一樣,由於個人對「回歸野性狀態」的渴望,笨拙地自學馴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