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廢青 今日大叔 寫就台北城時光過境裡的不朽青春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 -Clement Souchet.)

▎內容簡介 ▎

「真正的生活從來不在他方,台北就是台北。」  

1996年,台北的咖啡館尚未氾濫,也還不是文青和創意市集的聚集地。在台北出生長大的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都還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五人用「『出清存貨才能告別青春期』的瘋狂態度,挑戰當時出版環境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採用幾近毀滅友誼的吐槽批鬥」,和當時甫創立的大塊出版社合作,花費一年多完成了這本以現在眼光來看、實為雜誌主題特刊的奇書。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Charles Postiaux)

書裡將一百個生存理由切分為九個面向:怪店、戀物、經典、偏方、土味、嬉味、逃逸、夢想、個人。許多因歲月而生的變化:如「行天宮再不准燒香、Tower Records結束多年、敦南誠品已然熄燈⋯⋯當時的書寫如今成了對昔時台北的鄉愁,少見多角度的城市書寫,也記錄下台北城市史的變遷。

至於雞蛋糕和車輪餅在台北街頭依然隨處可見,鴨肉扁和公園號都還在營業,算命仙仍是市民的心理醫師,公園甩手老人也從來不減,香客依然能去行天宮收驚⋯⋯許多在台北生存的理由數十年來未曾稍變。

--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Joshua@joshuayeoh)

▎內容精選  ▎

台北有變也有不變的部分。變的部分不勝枚舉,不變的部分少得可憐。

然而位在民生西路上的波麗路餐廳,就是少數經歷幾十年始終不變的有趣特例,如果說「變」代表的是「與時俱進、跟隨流行腳步」的話,在這層意義下的「變」通常是好的:要是「不變」代表的是「堅持立場、不受旁人所動」

如此的 「不變」應該也值得鼓勵才對。不過在我們這座求變若渴、原味盡失的第三世界城市,擁有隨時在變的事物一點也不讓人覺得奇怪,能存在不變的事物反而引人側目。

很有可能的是,位在民生西路的波麗路餐廳,就是台北市為數不多、數一數二忠於原味的經典事物其中之一。波麗路餐廳在1934年開始營業,距今超過六十年。

當年它是第一家具備沙發椅、第一家鋪進口磁磚、第一家裝吊扇冷氣、第一家砸大錢購置高檔進口音響設備的西餐廳。

也就是說,以前它是此地極盡奢華之能事的用餐場所,去消費的顧客想當然爾是所謂的權貴階級。

同時,波麗路也是從前台北藝術家文人的聚會所在。它在硬體上的投資不只是知道要花錢而己,而目還知道找畫家顏雲連來作室內設計。相較於逗座城市許多時髦店家「週生月死」的生命與改來改去的装備〈為子隨時要換所以現在多半用木板隔間〉,正顯出波麗路室内裝潢的設計功力,它選擇最單純的動線規劃,不用什麼花俏的建材,也没有講究的燈光,唯一的裝飾就是牆上的壁飾,這其實就是視覺重點所在。

                            (圖說/充滿時光感的書籍內頁呈現_圖片來源/大塊文化

用木材、水泥和鵝卵石拼貼出來富變化的幾何型,看起來簡單,但是没有深厚的造型能力及對素材的起碼了解,根本設計不出來。波麗路就連餐具也都簡樸得要命。就像老一輩人的行事風格,講求實在而耐久 。並不是說老的東西、不變的事物就一定好,但在波麗路,許多事物越是經過時間洗禮,越能顯出它的耐人尋味。

現在我們去民生西路會看到兩家波麗路,一家是老店,一家是新店。至於哪一家是老店哪一家是新店,其實己經不重要。

只要坐進它那獨步全城幾乎絕跡的老沙發,吃一客「使用酷似小學生時代才會有的不銹鋼圓型便當盒」盛裝的法國鴨子飯,就著數十年如一日的老裝潢吃一頓,這樣的事,就應該屬於一種經典。

                                                 (圖說/書籍內頁呈現_圖片來源/大塊文化

▎作者介紹 ▎

* 馬世芳

  1971年生於台北。大學時代一面在電台介紹經典搖滾,一面編校園刊物。出社會二十多年,始終以文字和音樂為生,有得有失,大抵都是自己甘願。待過出版業,做過社群網站和獨立唱片發行,十多年前正式進入打零工生涯,以迄今日。寫過幾本書,仍在做廣播,拿過開卷好書獎和廣播金鐘獎。

* 許允斌

  1969年生於台北。沒想過上世紀末出一本書,至今內容幾無變化,作者竟要每隔十年寫一次簡介。多年來無甚長進,也不消自我交待了,大體上與其他四位作者的文青道路背道而馳,卻很珍惜此段多年不墜之友誼。

* 姚瑞中

  1969年生於台北,退伍二十年仍想不起來曾做過任何正經工作,無聊感常揮之不去,老覺得有自閉傾向,平常沒事愛發呆、拍拍照,竟也莫名其妙成為別人眼中的藝術家,這幾年為了打發時間寫了幾本書。總之,人生這回事對我而言,若不是無聊透頂,就是過度虛無⋯⋯

* 陳光達

  1970年生於台北,在學校念的是古代宗教史,出社會後待過新聞雜誌社、大中小型出版社,賣過唱片,經營過社群網站。因緣際會,轉投身到黯黑卻又欣欣向榮的身心靈產業,當了幾年逐水草而居的瑜珈老師。2015年開設「KT Lab 身心實驗室」。

* 黃威融

  1968年生於台北,昔日文青今日大叔,當過廣告文案,寫過幾本書。2004年後擔任多本雜誌創刊總編輯,例如《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和誠品書店《提案》。近年以創意顧問身分和不同客戶們合作,期待未來的自己要更靠北激進,同時世故勇敢。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大塊文化25週年增修紀念版) ▎

👑 圖片與資料來源_大塊文化、 unsplash
📜 遇見更多台北的故事→https://reurl.cc/9GV1Oj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椰油國小教師 顏子矞-海風中築建的居所,還有那躍於舞臺上的飛魚歌聲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