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3的文章

▋2023 夏季號 ▋日日真(徵)心事 ▋自我陶冶,工作中的生活藝術

圖片
  2023 年夏季,日日好日以「觸見.慢滋味」為題,捕獵萬物幽微,在職人緩慢打磨的手感哩,嚐一口時光慢燉出的絕妙滋味! 在此次 「日日真(徵)心事」 單元,我們蒐集挑選 2 道讀者提問,邀請本期人物下凡來解答,帶大家一同面對職場工作上的疑難雜症! ▲ 插畫.YANG  ▋ 日日(徵)心事,徵集你的日常煩惱: https://reurl.cc/7RXgQN Q1: 近期來了一位很優秀的同事,開始會拿自己去跟他比較,請問我該如何對自己有自信?   藝術家 楊宗嘉 在一個團體,我認為好的競爭關係,是良性的相互比較,可以互相補足雙方不足的地方。 ▲藝術家 楊宗嘉   帕奧健力國手 林亞璇 觀察優秀同的事優點,同時強化自己仍不足的地方。在心裡一定要肯定自己,因為心定則強。 ▲帕奧健力國手 林亞璇 插畫家 YANG 我認為會產生這個念頭,或許是把「自己」看得過於重要,工作是團隊合作,綜觀來看有了更強大的夥伴何嘗不是件好事,能幫助團隊往更優秀的未來邁進。所以如果將視野放於「團隊」,那思考或許可以轉向自己有什麼長處能夠發揮,與他人合作互補,共同成長並實現目標。 ▲插畫家 YANG 視障心理師 朱芯儀 與他人比較得來的不是自信而是優越感,真正紮實的自信是來自我們對自己優勢、特質、能力等的理解和接納,也看到自身的不足和需要學習成長之處,但記得欣賞與肯定自己的進步與付出,並一再探索及開發自我的潛能哦! ▲視障心理師 朱芯儀 Q2: 因為工作關係搬到陌生的新城鎮,請問我該如何打開交友圈? 藝術家 楊宗嘉 盡量去吸收城市的文化,或許很難一時間融入,甚至到不適應與排斥,但這都是一種很好開啟自己的方式。另外,如果個性內向,也不用勉強成為外向大方的人,相同興趣與性格互補的人,自然而然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交友圈。 ▲藝術家 楊宗嘉 帕奧健力國手 林亞璇 可以先從主動認識周遭或工作上的鄰居或同事開始,藉由互動漸漸打開交友圈。 ▲帕奧健力國手 林亞璇 視障心理師 朱芯儀 重新建立人脈的確需要時間和機會,可以先從了解工作同事下班後的生活開始,了解哪些是你可能有興趣參與的活動、社團,也可以借力使力,透過原有的人脈介紹更多建立人際關係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請給自己多一些耐心,當內在狀態穩定,朋友自然會被你吸引而來! ▲視障心理師 朱芯儀 插畫家  YANG 以我的例子,我是

▋藝文好日 ▋原民長老獻聲延續神話傳說 《TAFALONG 太巴塱》展覽揭開阿美族部落之謎

圖片
資料提供:沿岸製作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之一。以文化保存、永續傳承為目標,太巴塱文物館於112年落成。 此次由花蓮縣政府指導,花蓮縣文化局主辦,並由沿岸製作執行策展,於今年8月18日在太巴塱ilisin年祭展開的同時,揭幕太巴塱文物館 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 首檔展覽——《TAFALONG 太巴塱》。展覽以部落神話作為主要軸向,將代代口傳的信念價值搭配作為物質載體的文物,一虛一實交織鋪墊出觀展的路徑,描述著太巴塱部落怎麼來、太巴塱部落何以成為現在的太巴塱部落。 長期深耕於太巴塱的花蓮縣文化局局長吳勁毅認為:「神話時代的傳說故事,從來不是一個書本上的故事而已,至今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場合,一直以各種方式訴說與實踐。」藉由展覽,局長邀請訪客直接進入神話情境,進入太巴塱的國度,透過非具象與具象的物件,體會文化生成的狀態。策展人陳彥安與共同策展人張庭瑄表示,相較於展現「成果」,更希望展覽能夠成為探尋太巴塱文化的「起點」,在更立體地呈現部落文化內涵的同時,透過多樣的周邊串連,開啟對話並產生更多交流與刺激,讓所有參與的人成為文化傳承的媒介,在啟發意識的同時讓文化持續地被傳頌、創造、延續。   ▲太巴塱部落 邀請部落族人共同錄製 呈現口傳文化精神 首檔展覽《TAFALONG 太巴塱》以口傳文化為主軸策劃,邀請部落族人獻聲錄製部落的神話故事,作為展覽前三區的脈絡基底。第一區的「起源」,以阿美族創始神話「Tiyamacan」為開端,耆老Osay Hongay簡燕春的嗓音與聲光裝置邀請訪客遙想遠古情境;第二區「續存」以階梯地形引領訪客走過太巴塱祖先繁衍生存、遷徙定居之困境,抵達坡頂並聆聽部落祭司Ka’ti Karo林正治協同十多位耆老共同彙整的「Doci與Lalakan」故事;第三區「社會」,藉由藝術裝置的象徵性轉譯,呈現太巴塱小學生們在黃梅玲老師帶領下錄製的「Mayaw與Onak」故事,讓訪客能仰望省思祭儀精神之源頭與階級傳承內涵。   ▲太巴塱文物館 展覽第二區「續存」 在策劃及田調研究過程中,團隊發現口傳神話故事在轉述過程中可能因加入講者的個人詮釋而衍生出不同的版本;為此展場特別設置了故事錄音區,讓部落族人可以再展區現場錄下自己知道的神話故事版本作為紀錄。當每一種版本聚集在一起,便能呈現屬於部落的龐大的集體想

▋2023 夏季號 ▋特色專欄 ▋當感官遺失,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圖片
插畫.YANG 人類擁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感知能力,我們藉由刺激接受外界資訊;然而,你可曾想過,若是失去某種感官功能,日子會是如何? 下身癱瘓的健力國手、失聰的新聞主播、視覺異常的 書法家,三人各自 坦述真實經歷,縱使身上有某些感官消逝,但面對考驗,依舊無所畏懼的努力掌握人生,賦予生命意義與價值。 無法選擇我的人生,但可以定義它的價值!──  林亞璇(帕奧健力國手) 我小時候因不小心墜樓,造成胸椎第四節以下癱瘓。儘管身體好似被分成兩截,但肉體仍然是連動的,所以當我在做舉重訓練,縱使腳沒有辦法出力,大腿卻也因長期訓練連帶地長出了結實的肌肉,人體真的很奇妙。 平時通勤我都靠輪椅、四輪機車與大眾運輸工具。最常遇到的困擾是,當我找到車位、把輪椅抬下車,等辦完事回來,卻發現有人的機車併排停在我車子旁邊── ── 一般人可能不會意識到,一旦併排,我就上不了我的機車了! ▲林亞璇每次在賽場上,都極力爭取最佳表現 最近我忙著備戰,準備爭取人生第七次的帕奧參賽資格。我參加的「健力」是用體重分級,必須保持在55.00-61.00公斤之間。由於無法跑步,體重控制對我而言相對困難,所以平常就得自律,這也是運動員的責任,目前為止我的體重已維持15年不曾改變。 ▲實力堅強的林亞璇,過去戰果豐碩 很多人說我樂觀堅強,但我本來並不是這樣的人;我所分享的這些故事,很多都是用血淚換來的。常在想,我沒有辦法選擇我人生,但我可以賦予它定義與價值,這樣的想法與轉念,絕對是操控在自己手上,如果什麼都不做,那也太浪費了!因為人生真的很漫長,當踏出改變的那一步,你將會看見很多不一樣的事情!   ▲林亞璇過去征戰國際各大賽事 除了聽,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做不到的! ──  牛暄文(公視手語新聞主播) 我兩歲便失聰,大學畢業後,又飄洋過海到美國高立德大學讀書,這是一間專收聾人的學校。在這裡,我從零開始學習手語,西方教育注重溝通與思辨,他們告訴我,障礙者的障礙來自環境,所以日常生活環境盡力做到無障礙,讓障礙者也能和其他人平等的生活。舉例來說,在美國他們設計VRS視訊翻譯電話服務,透過手譯員的轉譯,聾人也能輕鬆講電話。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聾人常常會說:「除了聽,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做不到的。」 ▲牛暄文示範「謝謝」的手語表達 我是公視的手語主播,因為中文與手語的文法不同,所以將聽人的新聞稿轉換成手語是這份工作最辛苦的

▋藝文好日▋以文字創造新生萬物,多國詩人齊聚「臺北詩歌節」交流激盪

圖片
▲駐市詩人碧娜朗詩,搭配樂手黃思農演奏胡琴 資料提供/臺北詩歌節 文化局主辦的2023臺北詩歌節將於9月23日至10月7日舉行,策展人鴻鴻、楊佳嫻以「詩生萬物」為題,邀請印度詩人碧娜(Bina)來臺擔任駐市詩人,以臺北作為創作靈感的根源;同時邀請泰國、日本、法國和香港等地作家齊聚臺北交流激盪。今年詩歌節將推出詩講座、電影放映、音樂演出等精彩活動,更規劃咖啡與詩駐站計畫,邀請民眾走進咖啡店,與詩人來場充滿詩意與咖啡香的邂逅。 今年臺北詩歌節的主題「詩生萬物」,出自於《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短短的字句,就清楚地描繪了世界萬物的生成,希望用簡潔的方式傳遞,引導眾人透過詩意美學理解世界的美好。  ▲2023臺北詩歌節策展人鴻鴻、楊佳嫻 策展人鴻鴻與楊佳嫻表示,每年舉辦的臺北詩歌節以詩為核心,跨領域的藝術節讓生活不要與詩分開。希望透過詩人獨特的眼光,重新發現萬物。從詩出發,連結講座、展演、影像、行為藝術等跨領域的活動,將文字轉化成為更多樣的形式。 今年的活動從開幕的詩演出《百年對話:世紀初的火與光》、在金門街邀請到5位詩人一同打造咖啡與詩的獨特風光《詩生萬物,萬物有詩》以及演唱會《最初的語言・今天的花朵》等,包含7場多元議題的講座、3場跨領域詩行動、詩人進校園以及串連實體及線上書店書展等,更邀請到5位國際詩人來臺交流,面向多元,反映臺灣現在的景況。 今年的駐市詩人碧娜Bina談到,這是她第四次來到臺灣,非常喜歡臺灣人的溫文儒雅、美食和便利的交通,很高興能夠在臺北創作以及有機會跟年輕人很自在的交流,這是她第一次有機會待這麼久的時間,非常希望能夠更了解臺灣人和臺灣的文化。 ▲來自印度的駐市詩人碧娜Bina 開幕詩大型演出以詩歌回望百年文化,與當代對話 詩歌節將於9月23日由大型詩演出《百年對話:世紀初的火與光》在臺北中山堂拉開序幕,演出從臺灣文化協會的四位重要詩人林幼春、林獻堂、蔡惠如、賴和等人的詩作出發,邀請學者廖振富教授與詩人楊佳嫻作為領航人,並由鬥鬧熱走唱隊及羅思容領軍的音樂朋友們登場演出,遠道而來的國際詩人也將於現場朗讀詩作,用音樂串連起臺灣漢詩及現代詩作。  ▲樂手黃思農 創作、講座與電影放映,駐市詩人碧娜來台交流跨領域議題 臺北詩歌節今年邀請到碧娜(Bina)擔任駐市詩人,來自印度的碧娜同時也是全球性藝術與思想雜誌《國際藝廊》(International

▋藝文好日▋原創基地節構築新意象!響應白晝之夜營造星光體驗,點亮松山菸廠生命史

圖片
資料提供/ 松山文創園區 松山文創園區響應白晝之夜!園區戶外與製菸工廠24小時開放,白晝之夜活動期間,正值第11屆的2023原創基地節SONGYANLAND FESTIVAL《松菸LAND:共享變態》藝術創作展於10/6(五)至10/15(日)重磅回歸!今年,原創基地節內容全新轉型並規劃松山菸廠文史的藝術展,10/7(六)至10/8(日)白晝之夜期間,原創基地節室內展間也將開放至凌晨3時及全家松創店營業至凌晨至2時。加碼回饋文青夜貓子,首次推出白晝星光場活動-「松菸生態夜觀」、「松菸文史走讀」及「原創基地節藝術演出」!  原創基地節作為松山文創園區每年最大的策辦活動,從2012年開始至2022年已辦理十屆,每年邀請10-15位臺灣藝術家、設計師及文創品牌參與,在昔日松山菸廠空間中已超過百位創作者參與。每年透過藝術裝置或表演藝術等型式,在戶外場域的現地創作,以藝術活化松菸場域及再創意運用古蹟空間為永續經營目標。 ▲松山文創園區將響應白晝之夜,戶外24小時開放 原創基地節轉型「SONGYANLAND FESTIVAL」新視覺重現昭和14年松山煙草工場 松山文創園區觀察國際情勢及在地周遭環境的改變,重新思考原創基地節定位,針對品牌再造做出大刀闊斧的改變,包含首次亮相的英文名稱「SONGYANLAND FESTIVAL」及再次攜手方序中全新設計視覺識別,成為園區進行全面轉型規劃的起點,象徵2023年其長達十年的成長歷程和轉變,回歸場域的核心,挖掘過往的菸廠歷史,開發未來的園區可能性,找回過往使用者和現今觀眾對於場域的黏著度,共享園區的一切。 園區與方序中討論,視覺識別設計理念以松山菸廠場域為出發點,以「從松菸土地長出來的生命張力」為核心概念,強調場域的創意和包容力。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原創基地節的新視覺識別以昭和14年(西元1939年)松山煙草工場土留工事設計變更圖中圓拱門比例設計,以簡單而溫柔的幾何曲線呈現連續三個拱門的造型。這個圖像象徵著創意在古蹟建築空間中不斷流動和連結,同時結合了場域的歷史文化與原創基地節的創造力,呈現了松山文創園區新舊共融和不斷創新的精神。  ▲視覺識別設計理念以「從松菸土地長出來的生命張力」為核心概念 白晝之夜推出限定星光體驗  2023原創基地節《松菸LAND:共享變態》 #9組藝術創作團隊 #10件藝術創作#1個核心展間 #10多堂藝術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