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好日 ▋ 玩味影像延伸的展場實驗 從放映院搬到展場的「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
本次展覽邀請作品中,盧盈良導演的 《神人之家》及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 皆為紀錄片導演拍攝家人,他們從拍攝中探討家庭關係、成長創傷,並藉由拍攝找出彼此療癒、和解的方式。兩部作品都透 過創作者自身的實踐,體現紀錄片拍攝「主 觀」與「客觀」的議題,以及攝影機在場時, 導演身為當事人如何衡量紀錄片倫理與影像真實的辯證。
另一部參展作品《給阿媽的一封信》, 由旅法紀錄片導演、美術教師陳慧齡執導。 在法國念紀錄片研究所其間,因為發覺自 己對逝去祖母的陌生,無法說出她的生命故事、成長經歷,因而發覺到臺灣人對自 我歷史認識的空缺。曾經身為教師的她, 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與全臺灣 各級學校的老師合作,指導學生訪問自己 家族的長輩,聽他們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並運用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呈現出來。
圖說 | 《神人之家》劇照
對於紀錄片如何轉化成展場空間,讓參 觀的民眾有不同的體驗,府中 15 也花費了 一番心思規劃。在《神人之家》的展區,片 中哥哥、媽媽、爸爸的角色在各自的空間 中獨立出來,藉由探訪他們每個人的特質, 以及與他們相關的物件、影像及文獻,讓 觀眾隨著導演重新認識家人,呈現在外遊 子對家的思念。
圖說 | 《日常對話》劇照
在《日常對話》展區中,黃惠偵導演花了18 年時間拍攝媽媽,這些拍攝素材就像記憶的片段不斷累積,在影像堆疊起來的 空間中,隱藏著導演埋藏在心中已久的秘密,以及她一直想問媽媽的問題。展場重新設計了片中關鍵的餐桌對話場景,透過 光線、聲音、閱讀,重新體會面對攝影機 時,坦白自我創傷的艱難。
最後,在《給阿媽的一封信》展區中, 除了呈現陳慧齡導演引發創作動機的思考 外,在這部紀錄片中訪問自己家族長輩的青年們,最後都以藝術創作的方式,為家族長輩留下傳承的故事,有些人用母語寫歌、有些人寫成故事、有些人拍電影,這 些都是原本紀錄片之外,衍生出的創作能量,也讓這部紀錄片本身變成一種行為藝 術;導演最後收集了全臺灣 3000 張學生繪 製家族長輩的肖像畫,將之組合成一幅巨 大的群像作品,在府中 15 也將呈現這一幅 壯觀的畫作。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府中 15 耕耘紀錄片推廣 12 週年一次新的嘗試。
對於沒有看過這三部紀錄片的觀眾來說, 藉由展覽的引導,讓他們理解影像如何建 構紀錄片的敘事,並思考拍攝家人這樣的 創作模式,對創作者本身的特殊性;而對 於另一種已經看過紀錄片的觀眾來說,這 些展示的物件、內容已被賦予相當的意義, 在重新獲得感動之餘,也許能在下次為家 人拍下影像記錄的時候,思索家庭影像更多的可能。
了解更多展覽訊息請見>>https://ppt.cc/fdAtbx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