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4的文章

▋2024 春季號 ▋人物專訪 ▋NO.27 改變 · 遷徙與變形 ▋ 插畫家 倪韶-線條裡那些關於分離、留下的人和那些後來發生的事

圖片
  圖說/ 插畫家 倪韶 文.李書嫻 圖.Mei Yang(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7 P.26) 2019年春天,插畫家倪韶在掌聲中奪下信誼幼兒文學獎的圖畫書首獎,繪本出版時她講起3年前在東京世田谷區與烏鴉小黑相遇的瞬間,「我在民宿陽台望著冷色調的天空逐漸變暖,才以為全世界只有我醒著,一隻烏鴉倏地停上眼前的欄杆,將我遙遠的思緒拉回當下。像怕打破這難得的寧靜,牠沒發出日本烏鴉特有的嘹亮聲響,只是靜靜的與我站在那裡對視良久。」 疊合行旅賞櫻時花冷日的粉雪繽紛,她以這段在腦海盤旋的畫面,層層放入對離人的思念,酵成一本以分離為主題的《小黑與櫻花》,「下筆時,只想著若能把這故事畫出來,有天她可能會看見。」擅將過往埋入隱喻的倪韶,對話反而玲瓏剔透的將自己剖個明白,「創作的原點很純粹,當時我與一個重要的朋友處在關係斷裂的狀態,這樣的處遇裡某天靈光閃現,我決定要畫成小黑與櫻花邂逅的曲折,也意外遇見比賽機會。」 倪韶話裡透著細膩的質地,有如她的筆觸,一縷絲線如煙連篇飛揚在《小黑與櫻花》的畫與話之間。首篇烏鴉眼底靈動的珠光,反射出牠看見的河津櫻與畫外更廣袤的心象,桌前的倪韶眼神流轉,輕說了句:「往返英國至今,我的創作意識更勝以往,但現在回來看,我無法改動這繪本裡的任何一筆,它象徵那個狀態裡的我──我也回不到當時那種心情了!」 圖說/ 倪韶以鉛筆為主要素材,把東京賞櫻之旅與烏鴉邂逅的心情、思念友人的情真意切一同繪進了《小黑與櫻花》。 過境雨霧的酣春潮氣,清淺止步於陽臺邊的木棧板,那幾乎無法點亮一室裡外的向晚薄日依然勾起倪韶的思緒,讓愛海的日子流入眼前,復生於對話。長於金山的她,年少常帶著防水相機潛進海下,游移的生物盡付相冊,被浪包覆的過程也像極了她的青春時代──渴望靠近世界,同時保有私領域裡的隱蔽性;相隔20年,她與友人走進英國的布萊頓(Brighton)港,看著夏季迷人的暖陽緩緩從畫冊上潛進深海,為畢製苦思時、夕陽與傍晚相視相伴時,日輪皆成光的日記,目睹每一刻她重返當下的悸動。 「倪韶有發現自己的創作常在描繪分別嗎?」「的確是,可能我一直以繪畫來梳理內在面對分離的狀態,也像我無意識走進族群探索與自我認同的過程。」 從《小黑與櫻花》的一期一會,與友人郭昱沂合作訴說發生於白色恐怖時期裡關於人權之事的《願望信》,到書寫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結合虛構性...

▋2024 春季號 ▋文化連載 ▋文史達人 Zoma Lyu - 連接臺北今昔的大橋-臺北橋的歷史記憶

圖片
圖說/臺 北橋機車瀑布。 (圖片來源:Zoma Lyu) 文.文史達人 Zoma Lyu(紙本連載請見《日日好日》No.27 P.32) 2018年的國家地理雜誌年度旅行攝影師競賽,刊出一張臺北橋機車瀑布的作品,畫面凝聚大量機車騎士,顯現出尖峰時段的繁忙。臺北橋作為連接三重與臺北市的交通要道、海外遊客的拍照景點之外,對於臺北的城市發展意義可是相當深遠。 第一代臺北橋落成於1889年,劉銘傳建設鐵路時連結了三重埔與大稻埕港埠。原先設計是鐵橋,因經費不足改成木橋。日本時代稱為「淡水橋」,因木材腐蝕情況嚴重,常常需要封橋維修。1897年的颱風使木橋斷裂,總督府決議改建新橋,同時也將鐵路改道往艋舺方向連接到樹林。 1920年,新建的第二代木橋開通並改名為「臺北橋」,但經淡水河幾個月的侵蝕下,不到一年木橋即受損而封閉。考慮到建材的強度、加上汽車通行的需求增加,總督府再次決定改建成金屬桁架橋。1925年舉行通車儀式,朱紅色的鋼構浮於淡水河上,第三代橋樑正式登場。 圖說/臺 北橋落成照。 (圖片來源:《台灣寫真帖》,1926) 這座工業化的金屬橋樑,對於當時臺北人來說,可說是現代文明的衝擊。三重埔的農田與大稻埕的紅瓦街屋,兩岸的風景間由生硬、無機質的鋼橋連接,這種反差被活躍於大稻埕的畫家們給捕捉,成為畫布上的題材。 橋樑延續不斷的桁架,產生的透視感正好與西洋畫的新觀念相符。在陳植棋粗獷的筆觸下,生動描繪淡水河上的船隻與橋樑的現代感;李石樵畫出岸邊民宅與鐵橋的對比風景,以此畫作入選臺展,確立了追求美術的道路;陳澄波採用了不同的視角,蜿蜒的河道與遠方群山,讓鐵橋和諧地融入畫面中,呈現出新舊交融的淡水河岸風景。 圖說/陳植棋《臺北橋》,粗獷筆觸與用色凸顯出臺北橋的壯闊感 。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堅固的臺北橋不只方便通車,也適合行人散步,特別是在黃昏時欣賞夕陽。「鐵橋夕照」便成為臺北八景之一,時至今日欣賞日落的遊客如百年前絡繹不絕。「大好中秋夜,江天萬里清;滿橋裙屐影,兩岸管絃聲」漢詩人林述三以詩描繪橋上賞月的景緻。臺北橋開始出現在紀念寫真中,是當時的「打卡名所」。 戰後的臺北橋,則從文人雅士的創作題材,轉變成庶民大眾的生活回憶。1983年台視的連續劇《台北橋下》主題曲歌詞寫著: 淡水河頂有台北橋 南北主要的通路 一邊叫作大稻埕 一邊叫作三重埔 台北橋頂有車來往 橋下就是太平通...

▋2024 春季號 ▋食譜特輯 ▋入春來鍋,絲瓜蛤蜊枸杞豆腐煲,為身子進膳一帖暖身、療癒、舒心的煲湯食補

圖片
插畫.倪韶 文.Anny Ho 插畫家.倪韶(紙本食譜請見《日日好日》No.27 P.24) 2024日日好日延續每季各具風格的插畫家攜手策畫「輕食譜」特色專欄,搭配本季「改變」專題,編輯們訪問了周圍粉絲年度的新展望,不約而同以健康飲食作為春季目標,因此本季安排以符合節氣、現代人烹調方便、簡易上手的「絲瓜枸杞蛤蜊豆腐煲」,本年度並延請插畫家倪韶進行食譜圖片繪製,希望在2024開春特色專欄,帶進「改變」新氣象。 插畫家專訪敬請期待NO.27插畫家倪韶線上專訪,或搶先見NO.27紙本雜誌P.26-27 《 線條裡那些關於分離、留下的人和那些後來發生的事 ── 插畫家倪韶》專訪文章 - 準備工具 刀具、砧板、瓦斯爐、湯鍋、湯勺、飯碗。 準備食材 油適量、薑適量、絲瓜一條、豆腐一塊、香菇3-5朵、水1-1.5飯碗、蛤蜊適量、枸杞少許、鹽適量。 烹調做法 前置作業 ‧ 蛤蜊準備 購買蛤蜊時,可以買已吐沙的,較為方便,若擔心沙沒有吐乾淨,回家後可以再吐沙半小時至一小時;吐沙時請準備一個夠大的盆,將洗淨的蛤蜊鋪平於盆底,盡量彼此不交疊,倒入濃度約3%的鹽水(此為模擬海水的鹹度,如500毫升的水,可以加入約12-15克的鹽,攪拌均勻),水的高度稍微蓋過蛤蜊即可,此外,避免晃動盆子,能讓蛤蜊安穩的把沙吐得更乾淨。 煲湯前後的烹調步驟 1.薑去皮、切絲,豆腐切塊,絲瓜去皮、切厚塊,香菇去掉蒂頭、切片,枸杞泡水待用。    2.加油熱鍋,下薑絲、香菇片炒香,加入絲瓜塊稍微拌炒,加水煮滾。 3.水滾後放豆腐,煮五分鐘,再放蛤蜊,煮至蛤蜊打開。 4.枸杞瀝水後下鍋,拌煮後嚐嚐看,若不夠鹹再加些鹽調味,完成起鍋! 圖說/ 讀者實際製作「絲瓜蛤蜊枸杞豆腐煲」 --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 轉載也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27 改變 ▌  -- 與日日好日有更多互動 通路總覽→  https://linktr.ee/edisgd.mag 手刀索取本季限量雜誌→  https://bit.ly/4d5e0m1 日日好日Podcast 頻道〈日日GOODDAY TALK〉 →  https://ppt.cc/fnYVVx 日日好日X雜誌 FB→  https://reurl.cc/l9e0...

▋2024 春季號 ▋人物專訪 ▋NO.27 改變 · 凝流之間 ▋ 部落草地便當創辦人 潘晨綱-回應家鄉呼喚,部落草地便當品嚐祖先款待

圖片
圖說/ 部落草地便當創辦人 潘晨綱 文.柳希莫依 圖.部落草地便當(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7 P.10) 原住民部落裡的老人家普遍認為年輕族人留在部落工作,是因為在大都市混不下去,找不到安身立命之處,才不得已背著失敗者的標籤回到初始之地。在臺東Kasavakan(射馬干)部落土生土長的潘晨綱認為事情沒那麼複雜,返鄉創業青年的光環也好、被八卦為失敗者也罷,「你只要夠愛這個地方就可以了,理由其實很簡單。」 水瓶座的天馬行空 晨綱是「部落草地便當」的創辦人,在他還小的那個年代,部落裡沒有「文化教育」這件事,家家戶戶期待自己的女兒讀護校,畢業後在醫院穩定工作;鼓勵兒子簽志願役,20年後領終身俸,水瓶座的他肆意地在國小畢業紀念冊寫下「我要當發明家」。 青年會是部落裡執行文化事務的重要主力,看著組織裡的哥哥姊姊們相聚、喝酒的身影,年幼的他想加入青年會一起為部落做事,卻不得其門而入。這個念頭一直到出發屏東讀大學前,都僅止於「想」。「讀大學有沒有離開部落的感覺?應該這樣講,懂事以來好像就沒有真正進入部落。」 晨綱是單親家庭,同時是家裡唯一的男生,「所以我早就設定好沒有要在外縣市工作,我會留在台東」,但這並不是「部落草地便當」的故事起點。大學時期加入原住民族社團,社團計畫做部落田野調查,選定了Kasavakan部落,「當時我說可以啊,但我跟部落沒有很熟」,創立部落草地便當的種子是在那場田野調查埋下的。 圖說/鹿寮青創基地不僅是 建和部落年輕族人的聚會所,也是藝術品展演空間。 遲來的文化教育 和他同年的兒時玩伴大多到都市工作,「當時我讀完書回到部落是沒有夥伴的」。1980年代掀起的原住民族運動浪潮,在新生代族人身上開花結果,「他們和我不一樣,經歷了文化教育,這是我那個年代沒有的」,晨綱自嘲是厚著臉皮要加入他們,和他們一起推動文化事務,「我只是年紀比較老,但他們才是在部落做事的前輩。」  和夥伴們共同完成一場場因計畫案而起的田野調查,也是他給自己遲來的文化教育。在訪視過程中,意外發現Kasavakan有很多廚藝高手,若要在部落創造商機,推出品牌是一條可以嘗試的路,於是號召大家共同創辦部落草地便當。 他自豪地分享便當主角「味噌醃肉」的冷知識,「鹹豬肉其實很多部落都有,但只有我們部落是用味噌,因為日治時期族人發現味噌讓味道更有層次」,當時的創新料理,傳承下來就成為現代的傳統...

運動好日/U-Sport臺北樂運動,動越多、賺越多

圖片
  圖說/ (圖片來源: U-Sport臺北樂運動 ) 。 2024 巴黎奧運會即將在 2024.7.26-8.11 舉行,每到了奧運年就會掀起一陣運動浪潮,如果你本身就有運動的習慣,【 U-Sport 臺北樂運動】將會為你的運動計畫起推波助瀾之效,若你還不是穩定運動者,趁著奧運風潮配上 U-Sport ,建立全新樂運動生活! 圖說/U-sport三大特色 (圖片來源: U-Sport臺北樂運動 ) 。     U-Sport 是什麼? U-Sport 提供運動點數(抵用金、 U 幣)給臺北市市民,市民可以到 U-Sport 合作運動場館使用運動點數折抵入場費、場地租借費、課程報名費。   如何參加 U-Sport ? 下載 U-Sport 臺北樂運動 APP 並完成註冊,後續透過 APP 到合作場館出示會員 QRCode ,入場運動集 U 幣。 23-64 歲的市民還可以另外登記抽 1500 元運動抵用金。動越多、賺越多。     U-Sport 大獎好康抽? 2024.7.31 前累積 12 次運動集點即可參加第一波抽獎活動,獎品品項有 Gogoro SuperSport TSC 、 MERIDA SCULTURA 300 、 IPhone15 pro(256G) 等 9 項大獎。 U-Sport 不只降低運動成本,更加碼抽好康大禮,實在找不到不加入運動行列的理由呀!     U-Sport使用教學 詳情請洽 U-Sport臺北樂運動 資料來源/ U-Sport臺北樂運動

駐站作家 / 昭和風洋樓內的家常美食──關西鎮長故居 X 一銀麵

圖片
  圖說/ 一銀麵外觀,洋樓二樓陽台,入口門廊設計是洋樓的經典。台北三板橋的紅葉園(陳茂通宅)也是同樣設計,可惜已不存。 文/圖.Zoma Lu(原文請見 Zoma街屋偵探 ) 某次從新竹山上下來,想找家店吃個晚餐,Google 地圖顯示了一銀麵這家店。從縮圖看來竟然是棟洋樓,裡頭賣的不是高級料理,卻只是日常麵食,怎麼會選在這麼大的老屋開業?決定來飽餐一頓順便一探究竟 從外觀來看是昭和時代典型的洋樓設計,最具代表性的是入口的門廊,橢圓形牛眼窗與歐式柱頭都相當經典。二樓陽台遠看,圓形與長型窗戶,跟一樓這面相比構成了四個完全不同形狀的窗戶。設計者在迎面而來的第一眼,精心安排了非常生動的印象。 圖說/ 洋樓常見的西洋柱 。 進到室內坐下來,專注力回到了菜單上。板條、肉羹、滷肉飯等麵館等美食都有。熱騰騰美食上桌,還是很難忽視空間裡的細節,像是開闊的木衍架、地上的梅花磨石子、小巧的洗手台、便所內的華麗水銀鏡,細節十分細緻。 吃飽準備離開時,鼓起勇氣詢問這間房子的由來。老闆娘相當友善,甚至帶領我們去尚未開放的二樓參觀。一上樓,彷彿走進50年前洋樓的舊時光。 這棟老屋紀錄為關西鎮長陳興盛故居,於戰後1953年興建,建築工法仍保持戰前昭和的特色。特別是整棟建築的木窗,窗的結構與形狀別具巧思,有上拉、外推、側推式等多種造型。依照老闆娘的描述,一樓主要用餐區是當時的食堂,次要用餐區推測應該是客廳。以前這裡曾經是另一個大門,據說老鎮長會開門欣賞外面庭院。 圖說/ 遼闊的木衍架,採用類似日本工法的洋小屋組 。 上到了二樓,發現這裡的時間完全凝結。麵店目前僅整修與使用一樓,二樓作為儲物空間,但從牆壁的張貼痕跡,看得出來是家族的起居空間。這層樓的四個房間有三間做成和室,房間的床之間與押入非常日式,窗戶的樣式每間皆有不同。和式居住空間反映出日本時代遺留的生活習慣。 這棟洋樓被當地人稱為老鎮長故宅,原屋主搬離後輾轉由從事糖果生產的黃家購得老宅,作為住宅與工廠使用。後來糖果業擴大生產搬出後,房子變長期閒置,還一度差點被拆除。 因緣際會下,原先在第一銀行騎樓擺攤的老闆娘,因故不能再原地擺攤,在另尋店舖時偶然發現老宅出租。原先不太積極招租老宅的屋主,也爽快決定出租,店名就以原本擺攤的位置稱作「一銀麵」。老闆娘也相當用心的整修屋況,甚至請來燈光設計,以光線凸顯出木衍架的層次感。 一碗簡單又好吃的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