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9的文章

國際好日/台灣時尚產業落後他國的原因真的是因為「職人不被重視」這麼簡單嗎?

圖片
先前刊載於《BeautiMode》雜誌裡一篇《Harper’s BAZAAR》國際中文版總編輯廖秀哖對 「 為什麼台灣時尚產業總落後他國 」指出 癥結點「職人始終不被重視」,但粉專 《 巴黎墓誌銘 La fille et ses voisins morts 》提出不同觀點回應: - (以下經巴黎墓誌銘同意授權,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 看完 廖總編的 文章,問題學生如我,又有一堆不認同(揍),這邊文章半對、也半錯。 壓倒台灣時尚產業的才不是 「不尊重職人」 這麼簡單,國際連鎖時裝店才是殺手之一。 別說職人了,很多本土服裝品牌都不敵快時尚的削價競爭,當一件衣服的價值比一個便當便宜,誰願意花大錢買一件「純手工」但是穿著場合少之又少的職人服飾呢?我真心覺得zara踢恤199對我的價值還比較大。(至少我不會被朋友笑哈哈哈) 再者, 台灣職人缺少的不是手藝,而是商品最終的呈現方式。 曖曖內含光?時尚產業更要懂得自我行銷 原文中的某段提及「然而為什麼這個產業的產值這麼大,台灣至今甚至還落於泰國之後,原因就在於普羅大眾並不尊重這些產業內的專業人士。」 問題根本真的不是這麼簡單,不是不尊重專業,是不會自我行銷。 請去看一下泰國的設計還有行銷手法,時尚到底來說就是很表面又膚淺的東西,外在設計決定大部分購買誘因(內在好當然加分)這就道理好比一位衣冠楚楚的金城武與一位油頭口臭荷葉邊宅男二選一,兩位我都初次見面,就算金城武作惡多端、吃喝嫖賭、射後不理樣樣來,宅男保護地球、人權戰士、吃齋念佛。但是差就差在金城武會包裝自己,宅男完全不會自我行銷,就算再好再善良,還是不敵金城武啊!我想,沒有人不想不尊重專業,但是要我花大把銀子買一個外觀奇耙或是不實穿的職人商品,抱歉,我無法。 台灣與歐洲的環境差異影響時尚發展 再者,主編一而再拿台灣職人跟 Lesage 刺繡工坊比,這是完全無法比的啊啊啊啊!前者單打獨鬥、閉門造車、下一個客人都不知道在哪裡,後者是有一大品牌在支撐,每年好幾個秀,到處去吸引客人、產品有地方賣才會有源源不絕的訂單啊!而時尚玩意就是高寒國家的專利!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天冷才可以『多層次穿搭』請問生活在亞熱帶或是赤道的人士一生中能夠有場子穿皮靴、披裘衣有幾次?脫光都來不及了。而歐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巴黎又是時尚中心,當這東西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政府自然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