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2的文章

《不要忘記我》獻給照顧者的療癒之禮 愛的力量,足以帶我們跨過記憶的距離

圖片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Danie Franco 「縱使我們的記憶已經不再交會,愛的力量,足以帶我們跨過所有的界線。」 「我羨慕那些人/心中有座金石打造的羅盤/永遠指向某座風景/但我人被困在太晚的時區/每一次的抵達/風景都成為灰燼」 ——〈下輩子也許才能做到的事〉。潘柏霖 圖片來源_臉譜出版 詩人潘柏霖曾用時區的意象精準傳達了與周遭格格不入的感受,當事人被困在無人知曉的空間,即使死命追趕也見不到與旁人一樣的風景,其他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難得的奢侈,大多數時候雙方無法彼此理解,孤單而無力。 在閱讀《不要忘記我》時,我想起了潘柏霖關於時區的譬喻。女主角克蕾萌絲面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阿嬤,兩人的回憶只剩搖晃交疊的殘影。        圖片來源_臉譜出版 患病的阿嬤認為自己是個二十出頭的少女,嚷著要回老家見爸媽,連自己生過孩子都忘記,更遑論克蕾萌絲的存在—對她來說,孫女是來自未來的陌生人;克蕾萌絲看著眼前的阿嬤,無法與過去溫柔扶持她的長輩連結在一起,明該是熟悉的人卻錯置了陌生的靈魂,那些她與阿嬤分享的成長點滴,彷彿成了一場只有她記得的夢境,過去與現在的巨大落差,令她不知所措。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Vinicius Wiesehofer  wiesehofer 阿茲海默症將兩人的記憶分割成兩個遙遠的時區,無論克蕾萌絲怎麼追,都無法觸及阿嬤眼前的風景。 例如對克蕾萌絲來說,老家是她與阿嬤一起成長的地方,是阿嬤與阿公一起蓋的房子;對患病的阿嬤來說,老家卻是更年輕的時候,她與爸媽(克蕾萌絲的曾祖父母)待過的地方。 圖片來源_ unsplash.com/photos/Anastasiya Chervinska 回不去的過去,倒數計時的未來 於是年輕的克蕾萌絲莽撞地帶阿嬤展開一場逃亡歷險,逃離療養院與用來鎮定卻令人呆滯的藥物。這一場在地圖軸線上越來越「靠近過去」的旅行,時間線仍毫不留情地向未來飛逝,阿嬤身體機能的老化、旅途中的大小意外考驗著克蕾萌絲,祖孫兩人僅存的,只剩過程中彼此陪伴的每一刻。               ...

杜甫和Bob Dylan多麼類似!生祥樂隊筆手「鍾永豐」筆下的「民謠之路」 詩與歌如何成為生活的出口

圖片
Bob Dylan, Woody Guthrie, John Lee Hooker 和 Muddy Waters。圖片來源_ 荷蘭籍畫家Theo Reijnders IG 民謠傳統往往在災年、戰亂或社會變革中,與憂國恤民的知識分子野合,生發激楚的當代化過程。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雪上加霜,奧克拉荷馬州發生連年大乾旱。天災與人禍加乘,逼使大量無地農民遷徙,尋找活路。二十出頭的民謠歌手Woody Guthrie(1912-1967)隨鄉民向西出逃至加州,見證了大型農業公司與銀行業聯手發動的土地兼併,其對小農與佃農的層層盤剝,以及大農制生產方式對環境的毀滅性後果。路上,逃難的艱辛風景、吃人的體制與遊民的行吟在歌手的心靈中交織,促使他寫出美國現代民謠史上的開山之作《Dust Bowl Ballads》(沙塵暴紀事)。一九四○年出版的《沙塵暴紀事》在敘事者、當事者、閱聽大眾之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對話深度與向度,影響了日後眾多優秀歌手。  民謠歌手Woody Guthrie(1912-1967) 。圖片來源/ woodyguthrie官網 這張專輯有幾項開創性的特質。首先是對事件的即時報導;專輯出版時,大蕭條尚未完結,而Woody Guthrie所描述與批判的社會現象也正愈演愈烈,其反應之專注與迅速,有助於吸引注目、激起公眾討論。其次,是觀察的眼光與敍事的口吻;紀實中的說故事者,其角色既涉入又疏離,有時是客觀的全知者,有時是苦難者的集合體,易使聽者產生半是宗教半是理智的關懷熱情。再者,曲調上Woody Guthrie參考了當事者生活其中的傳統音樂──小調、搖籃曲、福音歌等等,使得內含大量訊息的歌詞得以乘著文化親近性,抵達受眾的良知。還有,在歌詞的寫作上Woody Guthrie增添了新意,譬如用肺病的診斷寫沙塵暴之折騰生命、用銀行搶匪寫社會不義,其切入點既悲天憫人,又跳出人道主義的俗套,為民謠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創造了更高境界的體現。  以上都還只是創作方法上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生命態度。終其一生,Woody Guthrie不滿足於安全的、遠距離觀察與關懷,一有機會就跑到社會運動或新聞事件的最前線,理解問題的癥結,與群眾同悲共苦,用創作發聲,引發輿論關注,爭取公眾支持等等,為一九六○年代的激進民謠運動塑造了人格典範。另一方面,他不安於室,用盡各種辦法上路,行...

靜謐中的雋永無限+ 臺灣攝影師詹逸棠《Stillness+》台北徠卡之家特展

圖片
                         靜謐中的雋永無限:徠卡M11 X台灣攝影師 詹逸棠 座落在靜謐青田巷中的徠卡之家,歷來是專業攝影者熱衷探訪的幽靜之地,在空間裡也長期展設徠卡與各界攝影職人攜手呈現的視覺和器材合力之美,此次徠卡之家邀請台灣攝影師 - 詹逸棠以M11相機創作《Stillness+》系列作品,即希望透過徠卡M系列資深使用者之視角,在經典之中點亮全新火花。 《Stillness+》系列作品試圖從靜態影像中,傳遞時間與空間的流動、對比及反差,探索微光中物質的形態變化,與當下時空片段的對應關係。在引人探究的光影呈現之中,彷彿也看見了徠卡M為人著迷的雋永感。 圖說_《Stillness+》花卉殘影系列時間與空間流動消逝間,觀視物質間的片段與狀態變化,蓬勃與殘影所對比產生的反差,成為了一種和諧與雋永。 西畫與設計背景的詹逸棠,在進入攝影產業後,對影像構圖、色彩判斷、與整體美感等細節,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與堅持,對他而言,攝影有時雖是工作的壓力源,卻也因這份對攝影的喜愛,成為紓壓與療癒的管道。 創作過程中攝影師雖多以旁觀者自居,但在投入耐心與觀察,捕捉畫面後,卻發現作品正如實反映了自我。隨光線、空間自然拼湊而出的不僅是一幅畫面或構圖,更是自我內心的樣貌。 《Stillness+》系列作品透過靜物、空間透視與街景變化兩主題詮釋動靜對應與新舊交融的和諧,表現對比元素在融合後開創出的別緻景象與無限可能。即使是靜止的空間元素,依然與時間的流動有著對應關係,而「+」的部份則是將此想像交給觀眾,給予觀者解讀拼湊的空間。 圖說_《Stillness+》街景系列熟悉的場景,卻在光影重組的解構拼湊中產生新的寓意,秩序與混亂的結合,在靜止的當下卻有著無限的變化可能。 回歸攝影的純粹,傳承經典創造無限未來 攝影師詹逸棠於《Stillness+》攝影展作品全數以徠卡M11創作,身為超過20年以上的徠卡M系列底片相機使用者,M11不僅承接了M系列在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向經典致敬之外,更代表著創新突破。 憶起在創作過程中,每個畫面都印象深刻,在三種可變解析度技術的全片幅背照式CMOS感光元件與更大的ISO感光度範圍下,除了應用上更加靈活,其中高解析度的細節與...

不同蛋種有專屬料理/紅心蛋最適合歐姆蛋 在家還原臺味、日風、法式蛋料理職人美味

圖片
圖片來源_ Pinterest 蛋本身豐富的蛋白質等營養素,不僅能成為料理主角,也能成為襯托主食的配角,透過全臺第一間並且開業超過70年的協興蛋業張智豪老闆,分享不同蛋種適合做的蛋料理,他指出「紅心蛋適合料 理歐姆蛋或蛋包飯,它的味道濃郁蛋又不會過重;烏骨雞蛋或土雞蛋比較適合做半熟蛋或溏心蛋,因為它的蛋濃郁程度很重,所以吃起來會有流沙起司的感覺,如果是一般的蛋,比較適合拿去炒或是加多一點佐料,因為比較不重視蛋原本的香氣,是要吃口感或是鑊氣 。」  臺式餐桌的靈魂料理 菜脯蛋  然而不同蛋料理的呈現手法,皆可追溯其所屬的文化背景。好比不分閩南和客家的家常料理菜脯蛋,根據美食記者陳靜宜撰寫的書籍《臺味: 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中寫到,臺菜餐廳甚至有專屬負責料理菜脯蛋的編制,講究的料理手法讓菜脯蛋走出各自家門得以登上大雅之堂。 不分閩南和客家的家常料理菜脯蛋。圖片來源_ Pinterest 書中也指出菜脯蛋的美味在於「蛋得外酥內嫩,菜脯分布均勻且香脆還要保有蔥花清香,外型要圓且厚。菜脯不外露,表面平整光滑,吃起來不油不膩才算合格。」雖然家中菜脯蛋配料比例隨性,煎煮時也不會過多在意手法,因而總有專屬各家的菜脯蛋模樣。 用紅姑娘蘿蔔日曬而成的蘿蔔乾(菜脯) 。圖片來源_ 行政院農委會 作者陳靜宜也補充菜脯的命名來由,因為蘿蔔的閩南說法為「菜頭」,而「脯」是乾的、脫水的,菜脯是以往為了延長食用期限而發展出的食物,脆口而鹹香的滋味得以融入菜脯蛋、粽子、碗粿或是客家草仔粿裡,隱身於生活中的各式料理。  時常搶走一碗拉麵風采 日式溏心蛋  另一道源自日本的溏心蛋(半熟煮玉子)料理,也時常作為拉麵等主食的配菜出場。首間把溏心蛋放入拉麵的作法源自1992年於日本東京葛西站開業的「ちばき屋」,主廚千葉憲二之所以研發半熟的溏心蛋,是因為以往拉麵裡搭配的全熟水煮蛋,容易讓湯水變得混濁,因此研發出溏心蛋如今取而代之成為普遍的食用方式。  溏心蛋放入拉麵的作法源自1992年於日本東京葛西站開業的「ちばき屋」。圖片來源_ Pinterest 經由滷汁熬煮且浸泡的蛋,脫殼過後呈現光滑且亮褐色澤,手起刀落,膏狀帶有流沙般的半熟蛋黃羞赧躲在蛋白裡,一般說法指出,溏心蛋為「蛋白熟、蛋黃半熟不凝固」的蛋料理,「溏」字本身就是「不凝結、半流動」,「溏心」指的便是未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