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2的文章

駐站旅攝 / 吃蛇女人的傳說與萬山岩雕

圖片
圖說_孤巴察峨的人臉紋和重圓紋,一號岩雕為最精彩的一個,還有許多其他的雕刻紋路,也是吃蛇女人的傳說地 📍萬山,高雄 — 在茂林 萬山部落 你聽過流傳在魯凱族萬山部落的「吃蛇女人」傳說故事嗎? 相傳很久以前,萬山部落的男子理達格與來自其他地區的布農族女子荷絲結婚,荷絲有吃蛇的習慣,經常會吹口哨招來百步蛇並偷偷料理給家人吃。 魯凱族的文化中,百步蛇是神祇,也相信族人死後會變成百步蛇,相當於祖靈的存在,對其十分敬畏。 不知情的理達格與家人吃下百步蛇肉,身體一天天虛弱,察覺不對勁的他們偷看荷絲煮飯,才發現原來下肚的是蛇肉,所以才遭到天罰。 圖說_祖布里里的點狀鑿刻紋路 📍萬山,高雄 — 在茂林 萬山部落 感到羞愧的荷絲躲進山中,覺得大家氣消後,丈夫會來接他回家,離開部落前和理達格說在祖布里里(Tsubulili)和孤巴察峨(Gubatsaeh)的大石處相見,卻遲遲等不到丈夫的身影,無聊等待之時,用手指在石頭上作畫,也就是我們今日看到的萬山岩雕。 目前發現的岩雕群共有四處,分別為 #孤巴察峨 Gubatsaeh,意為「有花紋的石頭」 #祖布里里 Tsubulili,萬山傳統地名 #莎娜奇娜娥 Sanaginaeh,萬山傳統地名 #大軋拉烏 Dagala-U,萬山傳統地名 圖說_Day2回程見到的火燒雲,代表明天要變天了。 📍萬山,高雄 — 在茂林 萬山部落 這天行程相對緊湊,預計一天內走訪祖布里里、大軋拉烏、孤巴察峨共三個岩雕群,加上此行較為特殊,除了拍攝紀錄,還有研究與維護人員的作業時間,清晨匆匆吃完早餐即啟程出發。(Day1請見>> https://reurl.cc/XjKeGE ) 離開獵寮的樹林不久,昨日震撼我的巨石峽谷再次現身,部落大哥指著溪流對面的崩塌邊坡說:「康康,你有沒有看到白色的繩索?」 我瞇著眼睛觀察數秒,終於找到隱藏土石間的白繩,疑惑問:「有耶!我們要從那邊上嗎?」 我仰望那不安定鬆垮垮的土坡,太陡峭了些,看起來頗有風險。 「沒有啦,那是去年的上切路線,後來崩塌掉了,我們繞遠一點走新路。」 圖說_大軋拉烏最明顯的紋路之一 📍萬山,高雄 — 在茂林 萬山部落 由於這地區的河谷地形並不穩定,只要有颱風或地震就可能造成地形的改變,路線也會時不時改變,需要仰賴部落大哥的專業與開路。走過了崩壁與巨石溪谷,看見新的上切路線,腳下的路徑雖然鬆軟,但

那些年,她的特派員生涯 成就《布萊梅失蹤》後冷戰時代真實與想像交手的懸疑篇章

圖片
▎前言 金典賞得主陳玉慧曾為駐外媒體工作,包括擔任法蘭克福簡訊報及南德日報特約撰述,去過戰爭現場,也訪問過全球廿多位多位政治領袖,完成多則獨步全球的重要政治及軍事新聞,她表示:「那些年,在我的特派員生涯裡面,有一段時間中,我對台灣的國際軍火買賣的報導有一定投入的觀點⋯。」 她將特派員的見聞與經歷轉化為文學,創作這部《布萊梅失蹤》有如寓言般的小說。她也從目前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反思台灣對軍火戰爭、軍備戰爭的態度,並期待著作能侵入這個主體,引起台灣人對其思考。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Ian Yates ▎內容簡介 《布萊梅失蹤》描述在後冷戰時代,德國布萊梅祕密為台灣製造獵雷軍艦。這件佣金不菲的軍火案在台灣軍方不同派系間造成暗潮洶湧,也引起國際軍火商的覬覦和角力,讓兩岸關係為之更趨緊張。 來自台灣的女記者為瞭解情形來到德國,在抵達布萊梅港口不久後便失蹤了,她的雙生妹妹隨後趕到,走入北德造艦重鎮,不但無法拯救姊姊,反而也陷入生命危險。 ▎作者介紹 陳玉慧憑藉累積多年記者、劇本與文學創作功力,讓真實與想像力的交手,橫跨台灣與德國布萊梅,鋪展這部融合懸疑、偵探、愛情元素的長篇小說。 陳玉慧在新書發表時曾說,自己因著迷於偵探、犯罪的題材,常常栽入研究,並表示,雖然這部小說非半自傳小說,「但因為作者的生命經驗和他的寫作內容,其實有時候也是密不可分,所以也許一定的程度上有一點關聯。」陳玉慧的強調,也為這部 2022 年鉅獻埋下引人揣想的伏筆。 面對自己的偵探諜報小說新作《布萊梅失蹤》,陳玉慧引用《冷戰碟魂》(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作者英國級諜報偵探小說家大師約翰・勒卡雷( John le Carré )所說:「你要觀察一個國家的運作如何,其實只要觀察他們的諜報人員,大概就知道。」 巧妙點題出《布萊梅失蹤》這部長篇小說以揭開真相的一連串諜報追蹤,來窺探國際之間的衝突緊張,以及人與人關於愛恨情仇的拉扯。                                      圖片來源_ unsplash.com/photos/MarcoKrenn@mck ▎內文精選 台北市區忠孝東路巷弄內一棟現代大樓,緊臨一家電影院和大型超市,門牌號碼是六號之六,信箱上有一個小招牌:巨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嚴之寬坐

好日映畫/ 泡沫經濟後的人物日常 結合大時代背景與自然療癒的復原之旅《只是現在不走運而已》

圖片
▎關於電影 電影《只是現在不走運而已》改編自以《四十九日的幸福秘方》聞名的暢銷作家伊吹有喜同名小說。由新銳導演柴山健次執導,資深男星玉山鐵二主演,內容闡述四個面臨人生困境的男女,相互扶持並一起克服難關的心路歷程。 玉山鐵二所飾演的主角立花浩樹,曾是人氣攝影師,卻隨著泡沫經濟的瓦解而失去光環,在城市的角落過著不起眼的人生,經過歲月與現實的洗禮,在共享住宅夥伴們的陪伴下,終於得以重新徜徉於最愛的大自然中,並重拾笑容與對攝影的愛。 本片也是玉山鐵二睽違十三年再次擔綱主演的電影作品。片中每個角色背後都有一段令人有著高度共鳴的故事,不被家人理解的落寞、難忘往昔戀情的煎熬、渾噩不知該何去何從的迷惘、力圖振作卻再次被擊垮的自我厭棄,電影細膩描繪出這些幽微的魯蛇心事,同時也期盼他們浴火重生的幹勁能為觀眾帶來力量。 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劇組開鏡日總共延期了三次才終於開拍,並在千葉縣茂原市、長野縣千曲市、愛知縣幸田町、長崎縣島原市等地方政府協助下順利完成。 片中除了可飽覽日本各地優美的風光,也感受照進房裡的晨曦、濃郁的咖啡香氣、橫渡湖泊的清風,觀影過程中,彷彿隨著角色們一同置身於開闊山水之間,自由、無畏地做夢、逐夢。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風暴漸漸平息,對心靈極度疲憊的我們來說,《只是現在不走運而已》每個角色都在緩緩流逝的時光裡,以及美好如昔的大自然當中,努力找尋出屬於各自的「心之所向」。 ▎關於演員 ★ 玉山鐵二 1980年4月7日生於京都,因外型亮眼,高中開始從事模特兒工作。1999年6月以電視劇《我的老師很辣》正式進軍戲劇圈。2001年以特攝劇《百獸戰隊牙吠連者》爆紅,他所扮演正義的銀色戰士大神月磨,一夕之間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英雄,同時也獲得主婦們的喜愛。緊接著出演了《東京愛情劇場》、《離婚女律師》等人氣日劇,人氣水漲船高。 2005年首次在電影《功夫棒球》挑大樑演出主角,同年更以超夯漫改電影《NANA》中的不羈浪子巧紅遍亞洲。2014年主演NHK晨間劇《阿政與愛莉》,精湛演技入圍多項日劇大賞最佳男主角獎項。2019年飾演話題影集《AV帝王》中的理性合夥人川田,獲得高度討論。此次在《只是現在不走運而已》飾演曾紅極一時,卻風光不再的攝影師立花浩樹。 「在這個時代,能擁有第二次的機會,正面挑戰人生的敗部復活戰是一件不錯的事。希望能夠打造出觀眾看了會覺得『得以放下肩上重擔』的作品。」~玉山鐵二

駐站作家 / 路隨街屋偵探 走入南庄的舊美時光

圖片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十三間老街,過去日本時代有相連的街屋十三間而得名。現存有大量的木造街屋連續,矮矮的感覺具有古都氣氛 離開加里山的路上,許多人都會在南庄老街停留,大啖美食做為辛苦登山的慰藉。原抱持著走馬看花的心情,但外觀多變的街屋與古樸的日式建築,讓這座在地小鎮有了引人一再探訪的氣質!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使用大量雨淋板的二層街屋,在南庄相當常見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南庄在地建築 新竹一帶靠山的城鎮,多半跟森林事業有所關聯。南庄一帶山中當時有許多樟樹,日本時代初期開始有業者進入原住民領域經營樟腦事業。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東村日式宿舍,原屬於林務局的事務所與所長宿舍 當時曾經因為日人介入引起部落領土爭議、積欠薪資等問題,引發賽夏族人的不滿,後來聯合附近部落對日警襲擊,即為南庄事件。 衝突事件平定之後,南庄逐漸發展連接附近部落的樞紐,也成為日人行政的中心。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巷弄內留有許多紅磚黑瓦老屋 從現存的郵便局、南庄公學校、東村宿舍等機關設施,依稀窺見現在老街一帶過去的繁榮盛景。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鐵欄杆集結了許多吉祥符號 深咖色的雨淋板、窗台木欄杆、造型多樣的鐵窗花、黑瓦與紅磚,大部分房子都是1960年以前的模樣,繞著南庄老街走一圈,沒有商業化老街充滿色彩鮮豔的招牌,這裡反而保有古樸的氣質。 古老而緩慢的步調,舊時光是老街相對吸引人的地方,適當的保存讓商機自然而生。比起多數令人快步離開的老街,慢步於南庄成為嚮往朝都市外找尋綠洲的現代人,一方釋放心靈壓力的古樸美地!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黃色面磚是1940年代的產物 圖片來源_作者自攝/圖說_近看巷弄內有幾間木作工作室,思索與過去當地林業發展的關係線索 文/攝影_佐瑪 Zoma  遇見更多佐瑪 Zoma 的走踏隨筆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zoma.lu/

好日映畫 / 用愛撕除「過動兒」標籤 《還孩子做自己》乘影像傳遞獨特寶貝的真實心聲

圖片
圖說_《還孩子做自己》劇照 一個孩子有沒有病,到底該怎麼定義? 上回提及金馬導演楊力州監製的「怪咖系列」紀錄片,攜手新世代導演蔡佳璇,透過影像探討動保、同婚、移工、教育等不同議題。 系列當中另有獲得金穗獎最佳紀錄片《不排除判決書》林皓申執導的《還孩子做自己》(英文片名:Let kids be kids),內容聚焦「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李佳燕醫師,她致力於打破社會對「過動兒」的定見,認為應該要實際理解這些孩子的需要,而非輕易用藥「治療」他們。                                                     圖說_《還孩子做自己》劇照 談到本片的拍攝動機,林皓申表示,他曾經幫人本教育基金會拍過一部以過動兒為題材的紀錄短片《 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並因此結識了李佳燕醫師,才有拍攝《還孩子做自己》的想法。拍攝過程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部份,是李佳燕醫師會花上兩到三個小時跟孩子進行對談。 「他們最後在李醫師的診間都是溫和自在的,你會不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是過動的孩子,」他說:「李醫師也只是嘗試著用孩子的語言跟他們對話而已,但這似乎在現代社會裡變成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圖說_《還孩子做自己》劇照 以關懷「過動兒」為起點,李佳燕醫師的理想是兒童人權,希望社會大眾能正視孩子的需求。林皓申認為,當國家面臨少子化危機,卻只談經濟結構和如何催生,而不去思考該怎麼對待孩子,這是相當荒謬的。 「我們把李醫師放在怪咖系列,她的呼籲在醫療體系跟教育體系面前都被視為異類,但拍攝過程中許多時候,我都覺得怪的不是李醫師,真正奇怪的是這個社會。」                                                         圖說_《還孩子做自己》劇照 雖然《還孩子做自己》從片名就點出要讓孩子「做自己」,然而,林皓申強調,這部片並不是要否認過動症的存在或反對藥物。「這部片子在談我們可以(或應該)怎麼看待孩子,因為家庭或環境以及孩子各自的成長差異所造成的學習成果落差,把這些輕易地用病症去歸咎,是極其草率的做法,」 他說:「即便是真正需要藥物治療的孩子,也會需要父母和教育環境去進一步的協助,而不是只靠藥物而已,而更多的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藥物,而是家庭及教育更多的關懷理解和耐心。」 圖說_《還孩子做自己》劇照 《還孩子做自己》內

以文藝、味覺跨越海港時空 「2022基隆潮藝術」揭開漁會大樓百年秘密 在港邊搭建海上美術館 

圖片
                                         藝術家吳季禎_作品〈那座孤島正向前航行〉 紙上行旅〈透抽的指引〉 因疫情延期的「2022基隆潮藝術」將在6月10日至19日回歸。本屆以「未來島航」為命題,從深具歷史意義、甫修復完工後首次開放的「漁會正濱大樓」出發,延續串連「海上美術館」及「阿根納造船廠」等展覽場域,薈萃17 位藝術家與17件作品,更開張「海味食堂」,與在地媽媽共同策畫最道地的藝術套餐,潮藝術由居民、職人協力疏理基隆這座城市的點滴、港口集體記憶的脈絡,精彩紛呈的作品將帶領觀眾走進基隆海港的時空進程、思辨海洋永續的流光溢彩。 藝術家 李明璁、向陽_作品 〈為了夢見海,所以在雨中小睡片刻〉 基隆潮藝術於 2015 年首度舉辦,透過循序漸進的主題,從海洋關懷出發,不斷鼓勵及激發民眾思考基隆與海洋、藝術與環境的關係,用地景裝置豐富海岸線,透過藝術重新喚起在地認同,並以大型主題活動及節慶,帶動大家對漁港再生的想像。 揭開漁會大樓的百年風華 本屆邀請各路創作者轉譯基隆特有的氣候、飲食直至地方生活情感與文學物件的諸多樣貌。百變社會學家李明璁聯手詩人向陽,以文學入港基隆潮藝術,作品〈為了夢見海,所以在雨中小睡片刻〉,是獻給地方的浪漫詩歌。 藝術家 陳淑強_作品〈潮來潮往〉 歷經百年風華的日治時代建築「漁會正濱大樓」,前身爲「水產館」。藝術團隊AMCP Studio 由此出發,以作品〈明日之境〉將展覽場地打造為正濱漁港首座未來標本博物館,恍若閱讀一本海洋編年史,探究漁會大樓的古典秘密。而大樓中庭的作品〈潮來潮往〉,更是藝術家陳淑強直面地方的藝術創作,利用環保回收廢棄漁網為主體,進行的現地創作,在徐徐的海風中,感受到這塊土地的鹹甜記憶。 AMCP Studio〈明日之境〉 漫步港邊遙想未來 隨著腳步漫步至港岸邊際的「海上美術館」,作品們與考古學所秉持的實證法則相映成趣,除了粼粼波光映照在吳季禎

駐站映畫 /《倒數時刻》傳奇劇作家 Jonathan Larson的自畫像

圖片
           圖片援引_IMDb 《倒數時刻》傳奇劇作家Jonathan Larson的自畫像 英年早逝的音樂劇作家Jonathan Larson,他一生中只寫了二齣有被公開演出的作品,其中膾炙人口的音樂劇《RENT》大家並不陌生,1996年的東尼獎與普利茲獎的得獎作品。而在《RENT》完成之前,另一齣就是他的自傳性音樂劇《tick, tick...BOOM!》,去年改編 同名 電影映於Netflix,電影中文翻譯成《倒數時刻》。 由第二代蜘蛛人Andrew Garfield飾演男主角Jonathan,他也曾獲得東尼獎最佳話劇男演員,除了是名氣與實力兼備的人選,他在電影中揣摩男主角的形象,就讓人覺得他長得和本尊有幾分神似。 導演則是同樣來是劇場圈的Lin-Manuel Miranda,他的知名作品《紐約高地》,風格深受《RENT》影響,而後使他聲名大噪的音樂劇《漢密爾頓》,有著與《RENT》一樣,影響流行文化的跨世代成就,他也曾為許多迪士尼電影寫過歌曲,包括入圍奧斯卡的《海洋奇緣》與星際大戰系列。 《tick, tick...BOOM!》是他首次在片場坐上導演椅,執導Jonathan Larson的人生故事,這位影響他深遠傳奇音樂家。                                      圖片說明_Jonathan Larson / 圖片援引_MEAWW 原著音樂劇《tick, tick...BOOM!》在Jonathan Larson當初完成時,還處於沒沒無聞的階段,並只是他的首部公開演出的作品,只能由他一個人唱獨角戲完成演出,直到了2001年,才由David Auburn改編成三個演員的版本在外百老匯上演。 本部電影中重現了當年Jonathan Larson唱獨角戲的版本,並與電影的劇情穿插呈現,上演的音樂劇與生命故事同步進行,當你聆聽完獨角音樂劇,也品味了Jonathan Larson人生的黃金時刻。 圖片援引_IMDb Sunday in the Diner with Jonathan 星期天的早午餐 Lin-Manuel Miranda來自劇場,不過在片中使用了不少超現實橋段,是音樂劇難以呈現的,雖然他是首次執導電影,卻也處理的十分到位。片中歌曲《no more》,於紐約豪宅大廳中,一鏡到底的慢動作群舞的橋段,頗有《La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