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她的特派員生涯 成就《布萊梅失蹤》後冷戰時代真實與想像交手的懸疑篇章

▎前言

金典賞得主陳玉慧曾為駐外媒體工作,包括擔任法蘭克福簡訊報及南德日報特約撰述,去過戰爭現場,也訪問過全球廿多位多位政治領袖,完成多則獨步全球的重要政治及軍事新聞,她表示:「那些年,在我的特派員生涯裡面,有一段時間中,我對台灣的國際軍火買賣的報導有一定投入的觀點⋯。」

她將特派員的見聞與經歷轉化為文學,創作這部《布萊梅失蹤》有如寓言般的小說。她也從目前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反思台灣對軍火戰爭、軍備戰爭的態度,並期待著作能侵入這個主體,引起台灣人對其思考。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Ian Yates

▎內容簡介

《布萊梅失蹤》描述在後冷戰時代,德國布萊梅祕密為台灣製造獵雷軍艦。這件佣金不菲的軍火案在台灣軍方不同派系間造成暗潮洶湧,也引起國際軍火商的覬覦和角力,讓兩岸關係為之更趨緊張。

來自台灣的女記者為瞭解情形來到德國,在抵達布萊梅港口不久後便失蹤了,她的雙生妹妹隨後趕到,走入北德造艦重鎮,不但無法拯救姊姊,反而也陷入生命危險。

▎作者介紹

陳玉慧憑藉累積多年記者、劇本與文學創作功力,讓真實與想像力的交手,橫跨台灣與德國布萊梅,鋪展這部融合懸疑、偵探、愛情元素的長篇小說。

陳玉慧在新書發表時曾說,自己因著迷於偵探、犯罪的題材,常常栽入研究,並表示,雖然這部小說非半自傳小說,「但因為作者的生命經驗和他的寫作內容,其實有時候也是密不可分,所以也許一定的程度上有一點關聯。」陳玉慧的強調,也為這部2022年鉅獻埋下引人揣想的伏筆。

面對自己的偵探諜報小說新作《布萊梅失蹤》,陳玉慧引用《冷戰碟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作者英國級諜報偵探小說家大師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所說:「你要觀察一個國家的運作如何,其實只要觀察他們的諜報人員,大概就知道。」

巧妙點題出《布萊梅失蹤》這部長篇小說以揭開真相的一連串諜報追蹤,來窺探國際之間的衝突緊張,以及人與人關於愛恨情仇的拉扯。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MarcoKrenn@mck

▎內文精選

台北市區忠孝東路巷弄內一棟現代大樓,緊臨一家電影院和大型超市,門牌號碼是六號之六,信箱上有一個小招牌:巨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嚴之寬坐在辦公桌前整理他的資料,他將許多文件放入碎紙機絞碎,這是他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他總是將一些完全無關的資料放進機器,幾秒鐘內,所有的文件便化為紙絲。有時,他在收到一些註明最高機密的文件時,也會在閱畢後立刻將文件放入機器中,他享受這種樂趣,破壞的樂趣。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Anthony Ketland @anthonyketland

當他正在思索自己是否為破壞狂,是否對秩序有某種不耐煩時,他的同事吳新民走過來和他打招呼。他發現吳新民這次從歐洲返國述職,對他特別殷勤,不但送他一條領帶,還常找他閒聊,「什麼時候走?」「你在說什麼?」嚴之寬將最後一批文件送進碎紙機,然後將一張放在桌前的女生照片放進錢包裡。

「女朋友?」吳新民俯過身問,他來不及看那照片一眼,「聽說你最近有任務要到德國去?」嚴之寬沒有回答他。「怎麼樣?那條領帶能派上用場嗎?」吳新民問。嚴之寬想起那條俗氣的領帶其花無比,還放在抽屜裡,「還沒有機會拿出來用,謝啦。」他轉換話題,問:「待會的彙報去不去?」「去,當然去。李佳俐的場子我當然不會錯過,一起去吧。」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Adrian Hunter

吳新民建議,他便坐在他辦公桌的一角,嚴之寬心想,看來他是必須和吳新民一起去聽演講了,而他明明不想和他一起出席。「聽說,自從你來以後,很多人都不敢準時下班了,因為你無限期地加班?不要那麼百般圖強嘛,免得大家恨你。」吳新民不知在開玩笑還是當真,嚴之寬一時不知如何接話,一通電話打進來,正好替他解了一道圍。

 《布萊梅失蹤》

👑 圖片與資料來源_時報出版

📜 遇見更多《布萊梅失蹤》與陳玉慧的故事→https://reurl.cc/vdRke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3 冬季號 ▋人物專訪 ▋喚度知覺 · 有感的形塑 ▋ 動物行為治療師 戴更基 - 翻轉認知,以同理、尊重作為飼養之道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春季號 ▋咖啡連載 ▋珈琲寶山店主 蔡育庭 - 在水泥叢林裡孕育一座珈琲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