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1的文章

取材自二戰期間真人實事 《巴黎圖書館》重現閱讀、友情和信念對人心救贖的力量

圖片
─────── 書本,是我們最後的避難所。閱讀,是我們僅存的抵抗方式! 《巴黎圖書館》取材自真人實事,描繪了二戰期間巴黎美國圖書館館員盡力維護生存、自由與尊嚴,透過書本的力量奮力反抗暴政的故事。 故事裡的主角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堅持閱讀,同時也閱讀了友誼、信念、愛與希望。儘管身處生命的困境,仍在絕望中望見書本救贖的光芒。而在壓迫的氛圍下,善與惡、罪與罰也逐漸形成灰色地帶,迫使我們逼視最真實的人性。    ▎作者 珍娜.史嘉琳.查爾斯 送給台灣讀者的一席話  ▎ 親愛的台灣讀者:  Bonjour de Paris! 來自巴黎的問候! 我很興奮能夠與台灣的愛書人連上線。 我花了十年時間研究、打造時間軸,聯絡書裡真實角色的後代,訪問他們。我希望你跟我書寫的時候一樣,喜歡這些圖書館員的故事。  本書開頭處在歐洲緊繃的時刻。一九三九年春天,空氣中充斥著焦慮的氛圍,大家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                                      (圖片來源/unsplash/Alexander/@aleksiii) 今天,法國人因為Covid-19剛結束第三次封城,我們也覺得同樣焦慮,不曉得世界重新開放後會發生什麼事。 此時與彼時,書本都提供了慰藉。 如同芮德女士所言:「只有書能夠提供神秘的感官經驗,讓我們以他人的視角看待事物。圖書館就是文化之間的書籍橋梁。」書本是橋梁。                                  (圖片來源/unsplash/Bethany Laird/@bethlaird) 我是住在法國的美國人,正在寫信給台灣的讀者。書寫的文字的確能夠連結我們。 我在蒙大拿州的大平原長大。包圍我們的全是小麥田。 我窺探外面世界的管道是一位鄰居,她是來自法國的「戰爭新娘」,還有我外婆的拼圖,上面是歐洲城堡的照片。每個禮拜,我的母親都會開車去外婆家,外婆不會開車,媽媽接送她去商店採買,也會去圖書館。在這些行程裡,我明白書本跟食物一樣能夠滋養每個人,而且圖書館就是通往世界的窗口。  雖然我的小說開頭是在巴黎,但故事構想來自我還是蒙大拿小女孩的時候。我喜歡跟我的戰爭新娘鄰居相處。她輕快的腔調讓英語聽起來更美,我也喜歡向她學習法文詞彙。                       (圖說:奧德薩的月光書封/圖片來源:珍娜.史嘉琳.查爾斯 個人

以經典《暗戀桃花源》書信為根 重現大時代難民心境的《江/雲.之/間》

圖片
表演工作坊的《暗戀桃花源》,民國七十五年三月於南海劇場首演,一推出就受到觀眾與媒體的熱烈好評,爾後數十年不斷的重演,直到《暗戀桃花源》三十週年紀念版,陸續上演了十三個版本。但是這部多年來受到戲迷熱愛的華語劇場經典,從沒有推出任何續集或衍伸作品,導演賴聲川也曾回應說,由於《暗戀桃花源》劇本的完整性,要推出續集並不容易,直到賴聲川終於從劇本抓取了一小段空拍,從劇中劇《暗戀》江濱柳與雲之凡所寫的信,發展出了引頸期盼的《江/雲.之/間》。 演員卡司特邀享譽國際影壇的張震演出江濱柳,還特別請回了三十年前的雲之凡,「風紀股長」蕭艾再次演出此角,以及音樂家胡德夫在舞臺上現場演唱,並且另外兩位演員,劉美鈺與呂明堯分別演出第二個雲之凡和江濱柳。 本劇的時空背景與另一齣表演工作坊經典《寶島一村》,不謀而合的幾乎重疊,劇中小人物在大時代下的遭遇,悲劇寫實到能感同身受的眼淚,苦中作樂的黑色幽默,時不時使觀眾發笑,不乏看到賴導擅長梳理劇情的細膩活。無法見面的江、雲坐落在舞臺的最兩端寫信,並以旁白的方式唸出信中的內容,細細描述四十年來的風風雨雨,舞臺中央則由另外一組江、雲演出寫信當下的情景,劇情始於江、雲兩人上海一別後,觀眾看著時間的流動、從民國三十八年一步步地推進,而對於看過《暗戀桃花源》的老戲迷來說,可以洞察出很多的劇情上端倪。                       雲之凡逃難的路線;大哥勸說雲之凡成婚;江濱柳的同鄉老韓;美如在冰果室的相親,諸如此類在這些取材自《暗戀桃花源》的臺詞,都在本劇中被切開並擴展成一幕一幕的情節,使得觀眾能在觀賞《江/雲.之/間》的過程中,在腦海裡拆解劇情,同時浮現出《暗戀桃花源》的經典片段。而依傍在舊有元素上所寫出的嶄新情節,就算是未看過《暗戀桃花源》的觀眾,也能接收到在當時信中被書寫的時代,從戰後撤退到近代臺灣,升斗小民歷經的時代悲劇。 伴隨背景投影出的年份向前推進,四十個寒暑的時光沙漏流瀉至終,舞臺上重現了《暗戀桃花源》中,江濱柳與雲之凡兩人重逢的感人橋段,所有人一輩子都在等的這個十分鐘,短短十分鐘讓觀眾回味無窮。但當重逢的橋段結束後,《暗戀桃花源》劇情中的《暗戀》劇組人員在暗燈中現身,導演打斷排練的場景,也突兀地跳進來。如同倒轉過來的沙漏,情感流動的沙子瞬間被止住,所有的觀眾被拉到了當年欣賞《暗戀桃花源》的國家戲劇院。此刻點醒了所有觀眾,《暗戀桃花源

Yo,Is This Ageist? 美國行動作家讓跨世代的年齡焦慮跨國現形

圖片
當上了年紀的好友不敢公開提起他們認識多久,回味共同經歷的往事老是要為避免彰顯 年齡 略作修飾;當男性和女性感覺被迫在線上約會網站謊報年齡;當人們對於公車上有人好心讓座感到生氣, 不難發現年齡歧視早已無所不在隱於周邊,以持 續的訊息和意識轟炸著我們。    (圖片來源/unsplash_Avatar of user bennett tobias bennett tobias @bwtobias bennett tobias.Available for hire) 電視、醫院、旅館,晚宴和地鐵上的 廣告看板持續出現著, 「你應該害怕變老」「變老是件可怕的事情。」 年齡歧視的誕生存在於我們未經思考就吸收的訊息, 將不再年輕的人放逐到社會邊緣的每個領域。 在未來誰也無法逃脫的老化步伐中,我們以言語、社交訊息的複製貼上,讓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恣意展現,卻也把自己逐漸變成 麻木不覺的隱形共謀...。                            (圖片來源/unsplash_Nastya Maxymova.@imitation) ▎ 作者簡介  ▎ 艾希頓‧亞普懷特(Ashton Applewhite) 作家、行動主義者,也是《紐約時報》《紐約客》雜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美國老齡學會公認的年齡歧視專家,撰寫本書同名部落格This Chair Rocks,以及同主題部落格Yo, Is This Ageist?(唷,這是不是年齡歧視?),也在《哈潑雜誌》《花花公子》《紐約時報》撰文;四處演講,足跡從TED會場到聯合國。二○一六年,入選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網站Next Avenue年度五十大影響人物。 ▎更多內文精選  ▎ 經濟依賴鮮少是單向的。更多的資源總是 一直從年長的世代流向相對年輕的世代,而非反過來。熟齡者提供給我們的照顧,和他們得到的一樣多或者更多,而且七十五歲以上的人比年輕人花費更多時間照顧特定的人,通常是丈夫。 二○一二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提出報告,發現每十個美國兒童中,就有一個與祖父或祖母同住,最常見是在祖父母家中接受照顧。許多嘉惠老年人的計畫,同樣使年輕人受益,例如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險給付,讓子女忙著撫養自己孩子的老年人能自足。在薪資停滯不前和學費漲價的年代,有愈來愈多熟齡者幫助孫兒支付大學學費。   (圖片來源/unspla

《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四十年台灣面對野生動物 視野轉變全記錄

圖片
           圖說_書內插畫_食蟹獴 一九八○年前後,台灣隨著國家公園的陸續設立以及對自然環境關懷的增加,自然保育的議題突然在大眾媒體上大量增加。四十年來,有關的社團或民間組織由個位數增加到上百個之多,不僅政府在農委會之下成立了保育機關,學術界也積極投入,於一九九一年成立特有種生物保育研究中心。 然而,即便如此,社會大眾仍不知許多野生動物在人類的威脅下,已近瀕危。許多非野生動物,也因人類滿足私欲而遭受非人道對待。 圖說_書內插畫_ 水獺與朋友們 適逢自然保育意識覺醒滿四十年,台灣野生動物畫家池边金勝出版《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以 生動可愛的繪畫,盤點四十年野生動物的處境,包括水獺、石虎、鱟、白海豚、食蛇龜、鼬獾、台灣狐蝠、白鼻心、食蟹獴、東方草鴞、麝香貓、小虎鯨、黑熊、黃喉貂、黃魚鴞、柴棺龜、水鼩鼱、綠繡眼、穿山甲等,野生動物們即將消逝的身影。作者透過精緻插畫以及動人故事,企圖喚起現代人對動物的關心以及同理。                                                圖說_書內插畫_ 水獺與朋友們 ▎內文精選  ▎  一九八○年(民國六九年)/ 森林來的噪音--長臂猿 奔放的吼音,節奏由慢而快,由低聲逐漸轉高,那是長臂猿獨有的曲調,同伴多時會成為此起彼落的盛大合唱,這是叢林裡家族之間聯繫情感的日常。本該像是歡慶同樂的鳴唱,誰料卻在人類居住的環境裡,成為了沒有回應的孤獨吼聲,也讓不了解的人聽著膽顫,更在鄰里間被當作一種不明所以的神祕噪音。 一九八○年代,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趨於穩定,在國際上宛如一個剛站起身的小巨人,除了讓「台灣製造」開始揚名世界,也逐漸連接起其他國家的經濟活動,台灣人的消費能力不僅活絡了本土的食、衣、住、行、育、樂,也開始向其他國家展現自己的經濟奇蹟。於是各國的名牌精品、旅遊觀光、飲食文化等,紛紛來向這個小巨人招手,這個剛嶄露頭角的小巨人,也像是個急於滿足好奇心的孩童,歡天喜地迎接著各式各樣來自異國的珍奇異寶。     圖說_書內插畫_北極熊 只是,當時興沖沖地收下各種包裝華美的神祕禮物,誰料拆開了卻是不如預期又難以善了的苦果。野生動物飼養潮,便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成形,與政治經濟盤根錯節四十年,至今仍是無法妥善圓滿解決的問題,只要民眾對飼養珍奇的野生動物仍有欲求,便會帶動本國與他國野生環境裡的盜獵及走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