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2的文章

日日好書 / 裂谷邊陲等待雨臨,我們在馬拉威教中文的日子

圖片
故事,從走進陌生國度的那一刻開始說起。位於南緯9°45'~17°16'、東經32°35'~35°24'之間的馬拉威,面積是台灣的三倍大,但人口數只有台灣的一半,曾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全世界第六窮的國家,有超過90%的人口居住在未發展的農村,四分之三的人每天收入不到38元台幣。 雖然許多人都倡導「教育」是能讓馬拉威脫離貧困的關鍵,而當地政府也確實提供了義務教育,但因整體生活環境、經濟條件不良的關係,馬拉威的學生所能獲得的教育資源其實是相當匱乏的,可以說沒親身走過一遭是很難有深刻體會的。 作者武皓詠滿懷熱情隻身前往上述這片陌生的土地,開啟了他為期4年的漢語教學工作,初來乍到面對與華人迥異的人種、風俗民情,從一開始的不適應、驚訝於當地的落後,到漸漸融入當地生活,面對各種突發狀況變得處變不驚,甚至還能樂在其中,關於那些日子的冷暖點滴,他以個人獨特的視角、思維,細細地將其埋於字裡行間。 4年的時光,隨著漢語教學工作的進行,日子的不斷往前推移,武皓詠藉由不斷的觀察、體驗以及融入,來成就一段段常人所難觸及的人生經歷。看到學生蹺課為了不被老師抓到而爬到幾公尺高的樹上躲著,情緒從一開始的驚訝到後來的一笑置之,心想「不要掉下來就好!」    近百份的考題試卷因停電無法影印,而為了隔日能準時讓學生應試,「連夜咬牙親手謄寫到雙手扭曲痠疼」算是另一種人生成就的解鎖;面對學生透過天文望遠鏡望見宇宙的彼端,發出「自己去年饑荒死了的哥哥要是轉世到那裡,是不是就永遠見不到面」的疑問時,「你我各自修行五百年,才獲得一次擦身而過的機緣」的東方宗教觀點成了一種不置可否的應對 看似體面的書店店員,深交之後才知道其在5歲父母意外雙亡後,親戚們起貪念將家中財物搜刮一空,讓他開始了兩年流浪、偷渡、乞討、偷竊四處為家的悲慘童年,所幸之後被修女帶回教會扶養,才讓人生道路不再崎嶇;諸如此類的故事且聽作者在書中娓娓道來。    ▋內文精選  ──  天文望遠鏡  Njira ya mtanda 【月食】 二○一九年七月十六日晚上全市停電,學校發動發電機,我趁機批改稍早指派的造句作業。不改沒事,一看感嘆童年不易。 「我得過一次瘧疾,發燒一整天,隔天睡醒就痊癒了。」 「表姐不但得下田收割馬鈴薯,還要照顧小孩,根本沒時間上學。」...

在地好日 / 引味蕾品食飲故事 八月萬華美食祭 聚合30攤美食主理人 季夏大口吃萬華

圖片
小吃是記憶中的美好滋味,展現百年傳統職人精神 小吃,一道道看似簡單的大眾美食,卻是店家品牌的核心靈魂,也是流傳百年記憶中的美好滋味。老品牌的職人精神,在代代傳承中克服艱難與考驗,堅持初心只為了將熟悉的古早味保留至今,分享給更多世世代代的族群。 ▲ 周記肉粥店 ▲ 龍山寺附近走過一甲子的老店,店內紅燒肉是內行人必點    ▲艋舺大豐魚丸店▲原大豐魚丸店,創始於1957年(民國46年),座落於萬華三水街傳統市場鮮甜的好滋味    ▲艋舺大豐魚丸店▲原大豐魚丸店,創始於1957年(民國46年),座落於萬華三水街傳統市場鮮甜的好滋味 ▋  大口品嚐萬華美食,深入體驗在地文化 萬華美食承載了歷史的歲月,本次活動以萬華在地的小吃、甜點、百年老店、觀光夜市、必比登排行及在地人才知道的私藏料理等美食元素,做為引領大眾認識萬華飲食文化的起點,讓大眾了解萬華美食背後的脈絡,同時結合時下流行的「LARP劇本殺」實境解謎遊戲以及三大主題走讀活動設計--「艋舺服飾商圈導覽」、「愛情產業鏈解析」、「在地美食介紹」,來深化對於萬華街區的體驗。        ▲老濟安 青草店 ▲目前已交棒給第三代主理人王柏諺的萬華青草店__老濟安 青草店 Healing Herbar        ▲老濟安 青草店 Healing Herbar ▲ 目前已交棒給第三代主理人王柏諺的萬華青草店老濟安 ▲            延伸閱讀 ▶ 好日採訪_ 宴請五感入席老濟安第三代主理人王柏諺 草裡乾坤 萬華50年青草店轉生記  ▲ 福大同茶莊 ▲  堅守百年焙茶工藝,專注自然農法茶園 ▋  市集限定,祭出傳統美食新滋味 【大口吃萬華  -- 美食祭】由台北市萬華街區發展協會策劃主辦,與台北市產發商業處、交通部觀光局合作,集結30攤在地店家,從甜的鹹的、冰的熱的,到最傳統的最新奇的,讓大家不用在大熱天揮汗如雨跑續攤,在這裡可以就一網打盡 !  參加品牌有百年老店「福大同茶莊」、「川業肉圓」;老店新創「協興蛋行」、「老濟安青草吧」;  最佳伴手禮「太和餅舖」、「二和珍」、「一肥仔...

駐站作家 / 「愛不分對錯,就算愛錯也不是你的錯。」── 專訪《怪物島》作者 CHIA CHI CHANG

圖片
  駐站作家/FLiPER Editor's Note #一生僅有一次的浪漫 無論繪圖或創作,對作者 CHIA CHI CHANG 而言就像呼吸一般,沒有什麼想不想,而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跟不能不做的事。 「我時常觀察自己與人相處時,所產生的每一種情感,其中包含細膩、強烈、矛盾和難以言喻的。每當感情遇到挫折時,我總會試圖釐清『感情中有沒有一種成功的相處模式?』,假如我能透過學習並養成良好的待人之道,那是不是就不會再經歷失敗了?」往返內心深處的自答,成了作者 CHIA CHI CHANG 孕育《怪物島》的念想。 幾經求學時期的靈感磨練,畢業以後她開始拓展圖文創作的領域,直到去年年底,認識一位餐廳老闆且對方剛好可以提供一個策展空間,令當時一心想辦個人展的 CHIA CHI 感動不已,便在命運的安排下展開圓夢計畫。 接著,故事《怪物島》的雛形也就這麼誕生了。在遙遠的某處,一位少女在無人島上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地下基地,並打造了一個可以讓人類轉換成毛毛怪物的機器;島上安裝了很多監控攝影機,不論室內室外,監視著每一個前來遊玩的遊客之間的互動。 「就算受過傷,希望你還是可以不要放棄去愛;就算愛錯了,也不是愛的錯,更不是你的錯。」 日復一日,少女悄悄搜集著人們的互動狀況,他們之間如何從相遇到相識、相處到相愛,如此大費周章的登島計畫,只是她一心渴望證明「當初是不是自己用錯了方法,才會一再的受傷。」 CHIA CHI 以鉛筆線條刻畫情節,一層層堆疊出呢喃的敘事感,搭配灰階色調流露出幾分寂寥。《怪物島》一書就像作者自己的來時路,既沒有文字,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註定好的結局,每個人在翻閱的同時,都能從中投映人生的寫照,進而理出不同思維。 走一遭人生所要經歷的難,比你我想像中的還要多上許多,不論是人際的處理還是自我價值的肯定,對 CHIA CHI 而言也是如此。「凡事起頭難」體現了當時與創作的第一次接觸,之後她也曾試著轉移重心,卻仍無法漠視自己的初心,這才意識到: 「無論繪圖或創作,對我而言就像呼吸一般,沒有什麼想不想,而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跟不能不做的事。」 ▋創作者獨白 --  CHIA CHI CHANG 「我想當畫家!」一直以來都是我的心之所向,至今從未改變。從求學到出社會,成長過程中聽過許多人說:「當你把喜歡的事變成工作,你可能就會開始討厭這件事,喜歡都會被消磨殆盡。」,我...

日日好書 / 記達賴喇嘛與屠圖大主教《最後一次相遇》,解答眾人的永恆之問 ── 看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如何穿越苦痛,重啟喜悅智慧

圖片
圖說_左為屠圖大主教,右為 達賴喇嘛 兩位深受全球景仰的心靈導師,同樣經歷一生的苦難。達賴喇嘛二十四歲就被迫流亡,近六十年無法回家,卻仍擁有最具感染力的笑聲。 屠圖大主教一生對抗種族隔離暴行,目睹人性的醜陋與絕望,卻堅定帶領南非走向寬恕的漫漫療傷之路。 《最後一次相遇》出版前計畫籌劃一年,以慶生為由,他們兩人在印度達蘭薩拉相聚五天,這可能是雙方一生最後一次相見,他們卻選擇毫無保留地回答來自全球上千個關於喜悅的問題。 而作者之一的道格拉斯・亞伯拉姆正是參與這趟相遇旅程的主要紀錄者。除了兩人時而幽默逗趣,時而深刻感動的對談,分享他們對人生的體悟與許多真實故事。 也從探討喜悅的本質、結合科學實證分享跨越負面情緒的方法──嫉妒、恐懼、孤獨、焦慮、失去的苦痛等,到獲得喜悅的八大心靈支柱,分享他們穿越苦痛的智慧。同時列出他們日常安頓內心的功課,讓讀者也能練習感受喜悅。 圖說_左為屠圖大主教,右為 達賴喇嘛 ▋ 內文精選  ──  一切美好都伴隨著痛苦 道格拉斯提問:「大主教,種族隔離期間,您和您的國家同樣備嘗煎熬。而且就連私底下,您也得對抗癌症病痛,應該說,您現在就在對抗它。很多人生病是很難感到喜悅的。您卻能一邊面對痛苦一邊保持喜悅,為什麼您做得到?」 大主教答道:「我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我明白自己並非孤獨的個體,而是一個善良群體的一員,這是一件好事,對我幫助很大。」 「如同剛才所說,向外尋求喜悅,最後並不會感到喜悅,你會發現自己是在閉門造車。人就和一朵花一樣,花開,綻放,真的都有賴於他人。而且我認為有些苦,即便是劇烈的痛苦,也是人生不可少的調味料,至少能夠培養人的同情心。」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Marcos Paulo Prado 「你知道嗎,當初曼德拉(Nelson Mandela)入獄時還很年輕,幾乎可說是血氣方剛、勇猛好鬥。他成立非洲民族議會黨,自己是黨內武裝派成員的領袖。」 「他在牢裡待了二十七年,很多人會說:天啊,二十七年,多浪費。大家想必很意外我居然會說:不,那二十七年相當必要。」 「必須有這段時間來沉澱糟粕。牢裡受的苦,使他變得寬宏大量,願意傾聽。領悟到他視為仇敵的那些人,一樣是人,一樣有他們的恐懼與希望,只是被身處的社會形塑出如今的模樣。」 「假若沒有那二十七年,我不認為我們能看到這樣一位有同情心、有雅量...

在地好日 / 跟隨時令推移,信步鹿仔港靜凝時光— 彰開藝境 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

圖片
                                                            圖說_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 / 藝術家范承宗作品《遊戲》 鹿港,古稱鹿仔港;昔時在地理區位上為十分靠近中國大陸之對接港口,因此於清代受官府指定為臺灣到泉州的官方口岸,屬臺灣早期重要物資集散的貿易中心、交通來往樞紐,自此吸引了大量的士紳家族來此通商、甚或遷居,逐漸形成一定規模聚落。 鹿港悠久的歷史脈絡,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每逢三五步,盡是古蹟、老建物,傳統飲食手路滋味充斥空氣中,建築和器皿工藝手筆處處驚豔過路人心,自有一股時光暫留的悠閒氣息和淡泊的生活情境。舉凡遊子來此,一踏入便仿佛受時空隧道瞬時吸入,旋即沉浸於歲月織就的望風懷遠氛圍,感受代代傳承的人文薈萃空間。 尤其鹿港巷弄曲折,柳暗花明又一村,身處其中宛若遊歷園林建築,一步一景:昔時繁榮商景、氏族的衷情義理、俯仰間的祝禱虔念,鹿港人、鹿港生活,鹿港的景致和文化,腔調、磚瓦、窗櫺到木雕。 數世紀的煙花撩亂,全在腳下逐吋漸次展開,隨著裊裊線香輕煙不禁展開遙想臆測,彷如走進浮世韶華揮毫下的古典長軸畫卷。 隨著節令推移,臨海至離海,風依舊,潮聲仍在,陽光未息。此刻,一群旅人途經此地、暫且休憩。他們鬆懈下所有日時分秒行進的緊湊,與鹿港風土發生一連串連綿層疊、意念無窮的激盪。這群旅人將昔時的節奏與今日複合媒材的韻律揉合成新的彼岸風景;他們也搖櫓擺渡,引你來此打散既有的時間秩序,看見我們於此共同夢見的幻化之境。                           圖說_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 / 藝術家考工記工作室作品《魯班月》 體驗鹿港風土造就的藝術精神,閱覽鹿港的美學手扎 當觀眾漫遊鹿港街道巷弄,就像一頁頁翻閱著藝術論述,名家爭艷、朗聲闡揚著複合媒材對應生活的設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