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書 / 記達賴喇嘛與屠圖大主教《最後一次相遇》,解答眾人的永恆之問 ── 看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如何穿越苦痛,重啟喜悅智慧
兩位深受全球景仰的心靈導師,同樣經歷一生的苦難。達賴喇嘛二十四歲就被迫流亡,近六十年無法回家,卻仍擁有最具感染力的笑聲。
屠圖大主教一生對抗種族隔離暴行,目睹人性的醜陋與絕望,卻堅定帶領南非走向寬恕的漫漫療傷之路。
《最後一次相遇》出版前計畫籌劃一年,以慶生為由,他們兩人在印度達蘭薩拉相聚五天,這可能是雙方一生最後一次相見,他們卻選擇毫無保留地回答來自全球上千個關於喜悅的問題。
而作者之一的道格拉斯・亞伯拉姆正是參與這趟相遇旅程的主要紀錄者。除了兩人時而幽默逗趣,時而深刻感動的對談,分享他們對人生的體悟與許多真實故事。
也從探討喜悅的本質、結合科學實證分享跨越負面情緒的方法──嫉妒、恐懼、孤獨、焦慮、失去的苦痛等,到獲得喜悅的八大心靈支柱,分享他們穿越苦痛的智慧。同時列出他們日常安頓內心的功課,讓讀者也能練習感受喜悅。
▋內文精選 ── 一切美好都伴隨著痛苦
道格拉斯提問:「大主教,種族隔離期間,您和您的國家同樣備嘗煎熬。而且就連私底下,您也得對抗癌症病痛,應該說,您現在就在對抗它。很多人生病是很難感到喜悅的。您卻能一邊面對痛苦一邊保持喜悅,為什麼您做得到?」
大主教答道:「我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我明白自己並非孤獨的個體,而是一個善良群體的一員,這是一件好事,對我幫助很大。」
「如同剛才所說,向外尋求喜悅,最後並不會感到喜悅,你會發現自己是在閉門造車。人就和一朵花一樣,花開,綻放,真的都有賴於他人。而且我認為有些苦,即便是劇烈的痛苦,也是人生不可少的調味料,至少能夠培養人的同情心。」
「你知道嗎,當初曼德拉(Nelson Mandela)入獄時還很年輕,幾乎可說是血氣方剛、勇猛好鬥。他成立非洲民族議會黨,自己是黨內武裝派成員的領袖。」
「他在牢裡待了二十七年,很多人會說:天啊,二十七年,多浪費。大家想必很意外我居然會說:不,那二十七年相當必要。」
「必須有這段時間來沉澱糟粕。牢裡受的苦,使他變得寬宏大量,願意傾聽。領悟到他視為仇敵的那些人,一樣是人,一樣有他們的恐懼與希望,只是被身處的社會形塑出如今的模樣。」
「假若沒有那二十七年,我不認為我們能看到這樣一位有同情心、有雅量、有能力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曼德拉。」
種族隔離時期,種族主義的南非政府將曼德拉及其他多名政治領袖關入大牢,大主教成為反種族隔離運動實質上的代表。
身上有聖公會牧師袍,以及一九八四年獲得的諾貝爾獎保護,大主教得以持續推行運動,終至結束南非對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種的壓迫。
在那段血腥鬥爭的歲月,他埋葬了數不盡的男女和孩童,但始終不厭其煩地在葬禮上宣講和平與寬恕。
曼德拉獲釋出獄,選上南非自由政府首任總統後,大主教被延請成立知名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希望找出和平辦法,處理種族隔離政策的暴行,開拓一個沒有報復懲罰的嶄新未來。
「而且,說來有些弔詭,」大主教繼續說道:「我們如何面對人生中看似最陰暗的阻礙,才會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如果認為一切都令人絕望,我們最後只會變得壓抑刻薄,對所有事情感到憤怒,只想把所有事物搗毀。」
「我剛才提到母親和生產,其實似乎也是一個很好的比喻。說到底,美好事物的到來,總會伴隨一定的痛苦、一定的挫折、一定的磨難。這是萬物自然的道理,這是宇宙成立的法則。」
後來,我聽到產前研究專家帕提克.沃華(Pathik Wadhwa)的說法,大感驚奇。他說在類似情況下,的確有一種生物法則。原來,刺激胚胎在子宮內發育成長的,正是壓力和反作用力。
除非有足夠的生物壓力刺激,否則人體幹細胞不會自行分裂,形成個體。沒有壓力和反作用力,永遠不會出現像人類這樣複雜的生命型態,我們也永遠不會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你如果想當一個好作家,」大主教總結道,「老是出門去看電影吃甜食,不可能當得成。你一定得坐下來寫,過程可能非常辛苦,但不這麼做,也不會得到好的結果。」
▋作者序 ── 凝視聖者的眼睛 發現喜悅泉源
... 那一週的最後一天,我們在西藏兒童村(Tibetan Children’s Village)替達賴喇嘛慶祝生日,這是一所供逃出西藏的兒童就讀的寄宿學校,因為中國政府禁止境內學童接受藏族文化和語言教育。這些孩子被父母送出來,在嚮導協助下翻山越嶺來到這裡,嚮導答應他們會把孩子送到達賴喇嘛的學校。很難想像,這些父母送走孩子時的心碎,他們都明白,若能再見到孩子,也是十年後的事了,更可能再也無法相見。
在這所充滿創傷的學校裡,兩千多名師生為達賴喇嘛發出熱烈喝采,看著一向信守教義不能跳舞的達賴喇嘛,被大主教壓抑不住的律動給慫恿,第一次嘗試搖擺起舞。
達賴喇嘛和大主教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兩位精神導師,也是我們的道德標竿,他們超越自己身屬的傳統,發言之時總不忘想到全體人類。他們表現出勇氣與韌性,對人性懷抱堅定希望,拒絕向時下幾乎吞沒我們所有人的犬儒主義低頭,鼓舞了數百萬人。他們的喜悅顯然一點也不隨便淺薄,而是經過了逆境、壓迫和奮鬥,從烈火中淬煉出來。達賴喇嘛和大主教提醒我們,喜悅(joy)是天賦予人的權利,甚至比快樂(happiness)還要根本。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Brigitte Tohm@brigittetohm「喜悅,」那一週期間,大主教說:「比快樂大得多。人們常常覺得要靠外在環境才會得到快樂,喜悅不用。」這種思考以及心靈狀態更接近達賴喇嘛和大主教認知的生命力來源、以及人生最終要靠什麼獲得滿足和意義。
這段期間的對話內容,達賴喇嘛稱之為「生命的目的」,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免去苦痛,發現喜悅。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憂傷,該如何懷抱喜悅而活,他們對此分享了得來不易的智慧,一同探討我們如何能讓喜悅從一種轉瞬即逝的狀態,化為經久不損的特性,從一種飛逝的感受,化為恆久的存在。
▋作者介紹 ──
達賴喇嘛,丹增嘉措(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 Tenzin Gyatso)
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是藏族人民和藏傳佛教的精神領袖。一九八九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二○○七年獲頒美國國會金質獎。一九三五年出生在西藏東北部貧窮的農家,兩歲被認定為達賴喇嘛轉世。達賴喇嘛長年熱心倡導用世俗方法培養人性基本價值,三十多年來不斷與各領域科學家對話與合作。達賴喇嘛四處遊歷,推廣慈悲、跨信仰理解、尊重自然環境,與世界和平。目前他流亡在外,定居印度達蘭薩拉。
戴斯蒙‧屠圖(Desmond Mpilo Tutu)
南非榮譽大主教,在南非追求正義與種族和解時期成為號召運動重要領袖。一九八四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二○○九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一九九四年,受曼德拉指名出任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開拓新做法,使歷經內戰與壓迫的國家得以向前邁進。他是「長者領袖組織」創辦主席,聚集全球領袖商議和平與人權問題。世人公認屠圖大主教是良心的聲音、道德的指標,也是希望的象徵。他深切關懷世界各地人民,教導愛和慈悲。他現居南非開普敦。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是作者、編輯,也是出版經紀人。Idea Architects創辦人兼執行長,協助理想家打造更有智慧、健全正義的世界。道格擔任屠圖大主教共同作者和編輯已超過十年。他曾擔任HarperCollins出版集團資深編輯,也曾在加州大學出版社擔任宗教書系編輯。他堅信書和媒體的力量可以催化下一階段的全球文化革新。他現居加州聖克魯斯。
譯者簡介 | 韓絜光
台大外文系畢業,專職人文科普書籍與字幕翻譯。在天下雜誌出版的譯作有《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等書。另有 《足球帝國》、《蕭邦的鋼琴》、《探險家學院》系列等。喜歡貓、角蛙和末日電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