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3的文章

▋2023 春季號 ▋好日連載 ▋ COFFEE FLAIR主理人 森永-咖啡廳像防空洞,是可以安心休息的地方

圖片
文‧田育志 攝影‧蔡沛怡 午後時分,晴光商圈裡一扇黑色的鐵捲門正緩緩拉開,藏於門後的是大片玻璃作為門面的「COFFEE FLAIR」。店主森永正靜靜地替即將營業的咖啡廳做準備,外頭炙熱的陽光、商圈的喧鬧都被隔絕在外;對森永來說,COFFEE FLAIR就像防空洞,不論什麼時候上門,點杯咖啡,就能安心地在此處放鬆片刻。 香氣引路,嗅覺化入店名 從小就喜歡聞東西,氣味總能讓森永與記憶中的事件做連結,後來以flair(嗅覺)發想店名「COFFEE FLAIR」,似乎是件很自然的事──因為當年會對咖啡感興趣,正是被「香味」所吸引。 「記得是國小時走過咖啡館外面,聞到一股很香的味道,家人說那是咖啡,只是礙於年紀太小,不讓我喝。」初次的不期而遇,雖沒能品嚐到咖啡,但這股香味森永始終銘記。認真認識咖啡,是高中畢業後準備重考的那年,讀書之餘,森永也開始在咖啡廳打工,義式與虹吸壺的沖煮方法逐日累積有成;上大學後,森永也時常在BBS上查閱知名店家、訂購咖啡豆到宿舍,一邊練習,也將成果分享給室友們。日子久了,森永腦海中漸漸浮現「希望有間自己的店」的想法。 嗅聞風味,是咖啡沖煮時的重要步驟。 大學畢業後,森永來到湛盧咖啡工作,在沖煮之餘,也首次接觸到烘豆領域。而後,初試啼聲從與朋友創辦咖啡店品牌為始,森永挽起袖子親自烘豆,回憶當時,她笑說,當初不只沒想到會自己烘豆,甚至COFFEE FLAIR開業都比他預計的還要再早十年,「一開始只希望可以成為很會煮咖啡的人,開家屬於我的店,剩下的沒有考慮到那麼多。」 2016年,作為興波咖啡團隊成員之一的森永,跟著吳則霖勇闖世界咖啡師大賽(WBC,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並贏得冠軍頭銜,這次的深刻經歷,也是促成開店的契機之一。「開店這件事,還有來自家人的期待,他們覺得我年屆三十,又有出國闖蕩的經驗,是時候該獨當一面了。」幾經思考,森永決定和弟弟比爾回到從小長大的晴光商圈,創立COFFEE FLAIR,走上自己的咖啡之路。 專注記錄,如實呈現咖啡豆風味 從開店之初,森永就想讓走進這個空間的客人,能輕鬆地品飲咖啡,感受咖啡風味。「總是會有客人反映,很難在喝咖啡的同時,實際感受到豆子上所寫的『風味敘述』,我想最大原因在於,一般人味覺資料庫還不夠龐大的緣故。」無人帶領,便較難分辨箇中滋味,這也是以自家烘豆為特色的COFFEE FLA

▋2023 春季號 ▋視覺特色 ▋鴻福燙金 黃麗霞-閃耀襯托,畫龍「點金」的魔法

圖片
文‧李鴻駿 攝影‧石育安 鴻福燙金廠偌大的廠房,一側鐵架排放各色金箔,更多區域堆滿待燙印的紙張半成品。迎面而來的是廠務管理黃麗霞,雖為八年級的前段班,卻已是超過十年經驗的老手了,帶領參訪一圈,並親身示範機台的操作與校準,黃麗霞笑語盈盈,說自己並非燙金工廠接班人,她仍是鴻福的「第一代」:「這家店是我哥在民國83年創辦的,所以是我陪著鴻福一起成長。」 燙印,需要時間與經驗 就整體出版工業而言,燙金是相對神祕的環節—不同於設計師互動頻繁的印刷廠,燙金屬於產業鏈的「後加工」,再加上技術封閉,燙金是鮮為人知、相對低調的一門技藝。 燙金亦即「熱轉印」,指透過熱度與壓力,以鋅板(或其他金屬板)將金箔燙印到紙張上。看似說明簡單,箇中學問卻數不勝數:「速度、溫度跟壓力,這三項一有變異,金箔就有可能燙不上去。」黃麗霞說。 層架上一捲捲,都是燙金所需要的金箔。 由於各家金箔沒有統一的色號,燙金工作也無法系統化的教學,每一次作業都是case by case:「自動化機器當然重要,但熱力、壓力與時間的調配都需要人工參與─太重紙會破,太熱圖會糊,這些精細的校準,通通取決於經驗的判斷。」她從眼前一疊印製物中,抽出一張春聯,笑稱這是鴻福燙金廠的技術總合。端詳許久,赭紅色的紙質浮現木頭般的紋理,凸起的書法字「平安快樂」泛有晶瑩亮光,而整張紙面點綴著潑墨般五彩閃耀的墨滴,她說光這春聯,就經過了四道工序。 「紙張壓紋,燙上潑墨小點,書法字再燙上一層透明的金箔,最後再做打凸—這些功夫不難,但要將三種技術結合精準,便得依賴經驗了!」 黃麗霞進一步解釋:「廣泛來說,燙金廠最喜歡『光滑無粗糙』的紙張,如果紙面粗糙,轉印上會有難度,再加上紙張容易熱脹冷縮,套印更容易不準。」提點了門道,才明白一張多工而零誤差的製作物,背後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克服紙張伸縮、套印套得準,這就是這張春聯厲害的地方。」她說。 鴻福有許多各色金箔庫存,對設計師而言是一大福音。 協調的點綴,便是美 燙金工藝往往扮演畫龍點睛的角色,對黃麗霞而言,燙金非但增值,並且平衡了包裝裡的畫面協調,恰到好處的點綴便是燙金的奢華美學:「整面都是金箔,只會讓人覺得是土豪。如果你點的位置巧妙,反而能襯托質感。」她舉例,放眼看去,高端品牌包含商標、酒標、邀請卡,甚至是吊牌無不燙金,光照下點點如星芒,閃耀襯托,那是燙金的魔法。 經手過行天宮春聯、總統府邀請函、金馬

▋2023 春季號 ▋視覺特色 ▋竹工藝術家 林靖格-似草若木,美即日常

圖片
文‧章郡榕 圖‧林靖格 竹工藝術家林靖格,至今持續深入土地,探尋人與竹的共通性,在純粹的自然法則中提煉屬於自己的創作語彙。有感於竹以既堅韌又具彈性的包容力,乘載著人類超越時空的生命哲理、創造潛能和技藝文化,林靖格懷抱萬物有靈的虔誠信念,以赤子般的遊戲之心,領略竹世界的變化萬千。 保持簡單,續延童趣 2015年,林靖格離開產品設計師的角色,創立了林靖格工作室 Grid.atelier,與團隊陸續完成了一系列以竹子為媒材的創作,每件作品在概念、手法與形態的呈現上都各具特色。 曾經任職產品設計師,現在則以藝術家角度進行創作,林靖格解釋兩造差異:「以前切入的角度,是為特定族群做設計,現在做裝置藝術,主要是為場域而做。」今年三月,他與運動鞋品牌合作《New Balance的步履》,以四千多支竹蜻蜓打造出可觀的視覺量體:「我選用竹蜻蜓經過打磨、上漆等工序,便是希望每個細節都能保持精緻;由場域出發、量身設計的作品,會有更開放、多元的發揮空間。」 《New Balance的步履》 《垂首的謝籃》 談及創作理念,林靖格表示他喜歡帶有童趣的視角述說故事:「像日本設計師佐藤大(Oki Sato),他的手法童趣,作品構造不會讓人眼花撩亂。有時創作者會表現得很用力,你就會忘記他想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最簡單的東西,其實最困難,所以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構思。」 以玩心創造童趣,是林靖格一貫的創作風格,他在2021年以竹蜻蜓打造出氣勢磅的《山海匯》便是一例。由於竹蜻蜓構造簡單,慣常作法常以釣魚線垂吊展示;他則希望利用竹蜻蜓原有構造作為結構,創造屬於自己的手法:「我將竹蜻蜓的竹桿延伸,取代原先的釣魚線,再將它們串在一個頂板上,變成像是一枚枚連接的戒指,最後形成一個奇特的空間形式。」先解構、再創造,最終林靖格與團隊成功地以1378支竹蜻蜓串接、層層堆疊出臺東山海繚繞,輕盈通透的形體與意象。 《雲煙》 似草也似木,美源於日常 何以鍾情竹子?林靖格表示,他喜歡竹子「似草似木」的特性:「我覺得這個材料非常有趣,起初只是傳統材料,隨著認識愈深,你會發現這個材料有許多特質,是現代人較少應用的。」如草質的特性,可以輕盈編織成竹籃;而同時也似木的性質,亦能加工製成傢俱,甚至打造出建築物。 2015年,他以東方竹的君子意象,結合西方領結元素創作出《領結椅》─將竹片烤彎,再經由多工多道程序逐步組建而成,「臺灣的竹子是很有韌

▋2023 春季號 ▋視覺特色 ▋插畫家 湯姆帕克(Tom Parker)-以情感附著,在地迷宮裡埋伏著繪者之愛

圖片
文‧李書嫻 翻譯‧陳怡蒨 Joyce Chen 圖‧湯姆帕克(Tom Parker) 拉寬衛星地圖比例尺,在新舊接壤的街廓間飛行,這是來自英國巴斯的插畫家湯姆帕克無分疫情和居住地不曾改變的喜好,「小時候我非常著迷於迷宮和畫面龐雜的蟻道、城堡與戰爭場面。畫面中物品的大小、比例不是首要,對我來說,填滿整個畫面的細節才是關鍵 !」 「在倫敦,我可能走個30分鐘就覺得疲憊不堪,比較起來,臺北不只刺激又有趣,還遍佈歷史遺跡和寧靜的地點。」 ——Tom Parker 迷走《台北地圖》,可見圖面羅織著他晨起牽著太太行於臺北時路經的寫意場景,愜意的領略背後埋藏超過20張A4手繪草稿結合數位繪圖板上色的小幅作品,筆下細膩織就200隻棲身於地圖之間的飛鳥種類,細眼辨識猶如轉瞬進入《WHERE'S WALLY?》的世界;基隆河裡的龍舟定格於流淌的河道、如藤的快速道路和捷運軌道蜿蜒爬逾格狀的臺北城市,一不留神就像回到幼時桌面「蛇梯棋 (Snakes & Ladders)」裡的童趣時光。 湯姆帕克筆下的臺北。 「不過,也有人說我畫的臺北地圖太『綠』了 !」湯姆在印象裡搜索,忽地提起這個特別的評價,遠觀他眼裡透出的臺北倒影,琳瑯如星陣的景地間層疊著鮮動的綠意;南起四獸山群,蔓至都市之肺的大安森林公園與鄰近的臺北植物園,邊界將碧山巖與大湖公園按序收攏,北至適合短訪健行的軍艦岩無一不入圖裡的蓊密綠境,「很多人從未發現,臺北攤開來看,其實出奇的綠 !」十足把握的發言背後,除了根源臺灣女婿的身份,更多來自他每日以徒步感受城市地景裡各異其趣的色彩與氛圍。 「如果再畫一次《台北地圖》,我會大幅改變作法,讓景點更為分散,把更多具有意義的地景納入圖中。」—— Tom Parker 那些尚未標記的地方成為湯姆帕克亟欲探索的記憶待填格,儘管竭力保留重要的觀光景點和交通設施,「取捨」對於專職於此的他仍具難度,「過往繪製《台北地圖》,我錯過了部分的大學和官方場所,畫裡也只能有單軌捷運,不能有六線道的高速公路,前往下一個《台南地圖》計畫時,我發現許多校園都包含著重要而古老的日本建築,同時許多景點位置又非常接近,很難全數涵蓋,這時我難免需要犧牲建築的某些部分、甚至整個區塊。」 在取捨間可見他擇取部分地標加以放大呈現細節,有些則嘗試「微微轉身」以供讀者正面閱覽,在完稿初期他曾自豪道:「大致上,所有的位置

▋2023 春季號 ▋時光皺褶 ▋插畫家 鄭開翔 - 線築城市紋理 ,他以旅繪為街屋留聲

圖片
文‧李書嫻 圖‧鄭開翔 「鄭開翔描繪的街屋比較不侷限於建築(architecture)而是建物(building),更接近日本路上觀察學的取徑,記錄街道中各種有趣新鮮的事物,也揭露與建築師筆下全然不同的都市樣貌。」─臺大城鄉所教授  畢恆達 走進2021年尚未拆遷的屏東西市場,午後金陽拂進貼著春字的服飾店玻璃窗,亮橘色的圓面塑膠椅如走棋一般停格在店面之間,望向市場一樓,環景俱存在地人常日所需的老字號沙龍、吃食和衣物修改的手繪店招,攤前騎樓下一把簡單的露營椅偕輕木畫架,隨即在日暖春和裡開展起插畫家鄭開翔(小開)的創作現場。 《花蓮市中山路街屋》 鋼筆寫意穿行於小開的畫布之上,幾個回合,店面與餐檯擺設的輪廓業已成形,畫外的實景在一年後即將捲進時光成為過往,當時拆遷的議論已然風起,幾個圍觀的攤商臉龐原染著憂慮,在鄭開翔手裡彩墨的調和下,漸趨好奇而專注的凝視。 「我常用徒步的方式來找尋想畫的街屋,但好的作畫條件也靠機運,有時遮蔭、場地安全與時機俱全,就是沒遇到我渴望記錄的畫面。倒是在作畫的時候,常遇到住戶問我:『你是外地人吧!』還有曾誤以為我是環保局的阿嬤嚷著:『這些破厝到底有什麼好畫!』。」 《桃園復興路街屋》 速寫城市讓我逐漸接受自己,也接受家鄉的真實樣貌 以視線遊走小開收納的街屋,多可撞見線條曲折、連幢拼接著臺灣城市獨有的鐵皮住家;幾座街屋上字體紛雜的招牌高低堆疊於鐵窗與水塔旁,屋瓦縫隙有時會忽然竄出幾抹綠意,交錯橫亙的電線則像細蛇攀行於牆外多年積生的水漬與鏽斑上。 經小開巧妙的手眼佈局,桃園鬼手造型美甲屋、臺南成功路牙橋牙醫診所、養活街屋主一家七口的臺中霧峰度人生檳榔攤,依序走向棉質的水彩紙面。對照實體觀看,小開老師稱落筆後的成品猶如「剪貼」技法,「取捨」的落定來源於拍照與現場速寫之間的觀看方式。荷蘭畫家歌賀內依(Corneille)來臺時,看到滿街的廣告招牌,讚嘆眾圖像所交織出的彩光為不可多得的現代藝術,鄭開翔在《街屋台灣》和訪談裡多次引黃光男教授所寫下的這段觀察拋出反思,「為什麼只有外地人才覺得臺灣美,美雖然主觀,但如果這座城市、這幢街屋不好看,為什麼國外的觀眾反應這麼熱烈,這之間產生的落差,問題在哪?」停頓半晌,鄭開翔話進補充,「這些事以外,透過繪畫認識鄉土的過程,也像在接納自己,接受這就是我們的文化!」 《台南神農街街屋》 傳統街屋蔓出的生活感有別於現代建築

▋2023 春季號 ▋文化連載 ▋ 文史達人水瓶子─臺灣第一個高級社區,如今只看到條通的大正街 -附訪談線上聽 !

圖片
文/圖‧文史達人 水瓶子 大正街位置在今日臺北市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市民大道圍起來的位置。大正街並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個「町」,日治初期所有的町名以街名命名,方便臺灣民眾溝通。1922年重劃町名,大正町部分改為御成町,是以天津街旁的排水圳道為界。目前這是臺北夜生活密集區,也稱為條通商圈。   ▸▸▸ 訪談線上聽: https://reurl.cc/4Q2mZV 大正街的規劃 大正街的開發主要是1911年8月26日的颱風帶來了洪水氾濫,總督府構思要打造一個不淹水的住宅區,本町、表町與榮町的商業區街道就是這樣規劃出來的,但住宅區的規劃與興建也採取了官商合作的方式,並由「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統合收購土地、興建房屋,甚至採用租賃、貸款模式方便民眾居住,也已經有了公共住宅的規劃。 大正街以棋盤式街道規劃,仿照京都,東西向道路稱為「通」,南北向稱為「筋」,社區內有排水圳道(今天津街),街道兩旁有排水溝,家家戶戶有自來水、電力。淡水線鐵道有設立大正站(長安西路19號)與公共汽車的站牌。 1932年的大正町內的公園與美國領事館已經消失,領事館遷移至今臺北光點,也就是地圖左上方,另有林熊徵、井手薰等名人住宅皆再此。(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據說當年「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社長想要種植櫻花道,可惜氣候不適合而失敗,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上北澤的開發案,也有來自於臺灣的資金,而目前下北澤目前的櫻花道,就是來自於社長的構想。 每一戶庭院的五分之一是建築面積,大抵是田園城市社區的概念,雖然屬於私人住宅,但大致上是甲種官舍的規模,庭院100坪內含建物23坪,房屋採用和洋折衷的方式,有洋式的客廳、壁爐、和式榻榻米的居家空間。 ▸▸▸ 訪談線上聽: https://reurl.cc/4Q2mZV 大正街內還有美國領事館(1916-1926年)、網球場、射箭場、大正幼稚園,社區內設立公園是臺灣第一個兒童遊戲場,聖公會大正町教會。甚至到了戰爭末期(1943年),還有兩棟出租小套房的建物:大正莊、春風莊。 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自行設計洋和折衷自宅。(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井手薰自行設計洋和折衷自宅。(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學習開發的方式 日人治臺十幾年,日本移居來臺的內地人愈來愈多,既然臺北是經濟政治中心,在周邊興建西方現代化的社區,創造田園城市適合

▋2023 春季號 ▋時光皺褶 ▋影像導演 談宗藩-成為那顆滾動的石頭

圖片
文‧李鴻駿 圖‧談宗藩/大樂音樂 人物插畫‧黃寶琦 當第27屆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入圍名單出爐,前有蔡依林清空霧峰林家、遠偕安室奈美惠唱演〈I'm Not Yours〉,後有異色前衛如HUSH〈我想知道你的一切〉、五月天新編青春壞毀物語的〈盛夏光年〉,但無論場面浩大、技術再高端,最終不敵導演談宗藩單以「拍一本書」的簡約形式摘下大獎。 或說以小搏大,或稱以簡馭繁,那是他製作陳珊妮的〈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一鏡到底的鏡頭,對焦手工書頁鑲嵌歌詞:「我研究你的裝幀 / 捧你在手裡聞 / 不敢打擾 / 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沒有華麗聲光,這是「影像」與「意義」最純粹的結合—而說起拿獎,談宗藩揮揮手推給運氣,又笑稱得獎好方便,終能堵住親戚的疑惑:「其實我的人生,好像常靠這種負面驅動做決定。」 談宗藩導演作品,陳珊妮與林宥嘉合作的〈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 (大樂音樂提供) 雅與俗,並不是問題 常有粉絲鍾情於他手作物的精緻,〈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的手工書,彷彿時光凝結,定格了歌詞與裝幀;然而,是雅是俗,不構成問題,儘管風格攸關吸睛,但是「要有意義」才是一切的前提。 〈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不是他首度叩關金曲獎的作品。2005年濁水溪公社的〈歡喜渡慈航〉,同樣受到金曲獎的提名。當時的他擔任MV的視覺統籌,身為資深「農友」(濁水溪公社的粉絲),很快與導演決定以「農民曆」為概念,將過往濁團臭名昭彰的表演方式,結合歌曲本身的在地氣質,千頭萬緒化作一幕又一幕的彩蛋,讓收驚變收精、童子拜觀音,又或是主唱小柯的砸吉他事件,幕幕往事隨著音樂,保存成員異動前的濁水溪公社全景,眾人上船,歡喜渡慈航。 濁水溪公社〈歡喜渡慈航〉,是談宗藩認為台灣音樂影像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支MV。 談宗藩說,臺灣的音樂影像史,幾乎不曾出現過像這樣破壞性、意義性兼具的影像,每一格性、裸露或看似冒犯的情節安排,都不是單純地剝削或惡搞。話音未落,他卻針砭起當前的創作環境:「在政治正確開始扼殺創作自由之前,這些胡搞瞎搞是重要且珍貴的—你不喜歡是一回事,但我們不能沒有討論。」 負面驅動:馴化良好併發覺醒後憤怒症候群 聊局勢、論現況,話題拽回成長經驗,談宗藩說他從小就是個乖孩子,但也是過往的乖,遂成對「馴化」的反感—「當我意識『馴化』的發生,我就會特別反抗—如果你看到我(及作品)有什麼反抗、挑釁成分,那都是源自於,我

▋2023 春季號 ▋時光皺褶 ▋水下攝影指導/導演 袁緒虎-如果看得夠多,攝影就是選擇題

圖片
文‧李鴻駿 攝影‧彭定凱 圖‧袁緒虎 人物插畫‧黃寶琦 袁緒虎髮鬚皤皤,他說他太常下海,染髮都退回雪白色。在業界人稱虎哥、袁導,2022年4月成立海人製作(Taiwan Underwater Production​​),是全臺灣第一家水下攝影團隊。工作室窗明几淨,潛水裝備與攝影器材各據一方。甫自小琉球返北,未及整理行李,他先澆花點菸,倚窗而坐。談起潛水與攝影,袁緒虎目光炯炯,語氣卻盡顯平淡,好似這些浮水深潛之事,如吃飯喝水,日常不過。 袁緒虎與夥伴準備下海。(袁緒虎提供) 游出一條水下攝影的道路來 生命如湧動海流,神祕、多端、變化莫測。18歲以前,袁緒虎以舞蹈為業,18歲以後,他轉而從事影像工作,做過MV編導,也擔任製片、廣告導演;直到28歲那年,他身著潛水裝備,從臺北龍洞的礁石縱身一躍—某種意義來說,這一次的深潛經驗,他將某部分的自己定錨於海裡了。當興趣成為職業,袁緒虎自謙誤打誤撞,「早些年找了很多拍片圈的夥伴們一塊潛水,後來他們有關於潛水與攝影的疑問都會問我,久了,乾脆直接找我掌鏡;當時心想,大家都是朋友,可以一起玩玩看,沒想到走著走著就到今天了。」    不同於他自況般輕描淡寫,對臺灣而言,水下攝影的安全觀念是袁緒虎游出來的。他反省過往「賭命式」的拍攝方法,將自身累積成學問—攝影團隊在水下該如何溝通?如何確保保護攝影器材不至泡水報廢?該有怎樣的配置,才能確保演員的體力與安全狀態?關於這些難題,袁緒虎提出「水下戒護」的重要,並摸索出一套SOP,足以應付水中複雜而充滿危機的工作情況。 袁緒虎水下工作實況。(袁緒虎提供) 「水下戒護」,又分作「自潛戒護」與「水肺戒護」。前者戒護演員,後者戒護(並協助)攝影師的拍攝。這些戒護人員,需將演員帶到正確的位置,時時關注身心狀況,還得協助攝影師在海潮中保持穩定—而水中的狀況多舛,水下環境亦難揣度,時而混濁滿布泥沙,時而海流改變方向,在短時間內以手勢做出判斷與溝通,這些人手配置與SOP的建立,不只是針對水下攝影,更是完善了整套拍攝的安全流程。 「理想上,水中場景的一場戲,如果有五位演員,那你就需要五位自潛戒護、三位水肺戒護與兩位水底攝影。」袁緒虎笑說:「目前臺灣也只有我們這樣的專業水下攝影團隊。我們戒護人員從前期的分鏡、走位便加入討論,建立起一套水下溝通的模式,作業起來便會更快、更順暢。」 袁緒虎安裝調節器至氣瓶,手上戴著潛水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