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3的文章

▋2023 秋季號 ▋新嚐古早味 ▋永續旅行導覽團隊 島內散步 - 「食見」臺灣味 走訪最有味道的城市角落 — 環南市場|附訪談線上聽!

圖片
▲四季南瓜品種不同、適合入菜的料理也不同 文/圖.島內散步 被交通要道隔離的「孤島」  供輸著大臺北的三成飲食 民以食為天,在地市場肩負起餵養民生的飲食需求,藏於城內,連結城市動脈,暫留過往生活樣貌,若說市場是「城市最有味道的場域」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城市隨現代化腳步快速更迭,「市場改建、味道就變」,成為老一輩在地人的感慨。但「環南市場」卻是處特別的存在,歷經搬遷、改建,仍永續留存傳統價值。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本季即以導覽員之眼,帶大家前往這方氣味豐滿、生命力旺盛的「飲食文化觀察地」。 ▸▸▸ 訪談線上聽: 「食見」市場裡的臺灣味!走訪氣味豐滿的城市角落——環南市場  ▲環南市場內充滿各式蔬果攤位 環南市場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位於大橋頭河堤外的中央市場、一度移至西門町,後又在1970年代搬遷至緊鄰淡水河、鐵路的萬華現址。 如今環南市場被環河南路、前身是鐵道的艋舺大道,以及曾為河道的西藏路環繞,周邊更有四座直通外縣市的高架橋,但這些交通要道卻隔絕了周邊社區,讓環南市場形同一座「孤島」。 但這座孤島卻是臺北市少數「結合大型批發、小規模零售」雙重特質的中型批發市場,供應了大臺北地區約30%的生鮮需求。 ▲導覽員帶民眾從環南市場頂樓俯視周遭生活圈、回顧艋舺市場文化 連結城鄉的樞紐 都市裡的物產博物館 來到環南市場門口,撲面而來的並非老舊傳統市場的悶濕異味,而是冷氣帶出的颯爽涼意。市場內燈光明亮、攤商招牌設計一致利於分區找尋,超過1300個攤位林立在不同樓層。走逛一圈便能體驗傳統市場難以被超市、量販店取代的魅力。 ▲各地鮮食在這座批發與零售兼具的市場雲集 環南市場的「菜色」隨季節更替,「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攤位上的販售物彷彿全臺產地的季節風景縮影,春夏滿佈盛產的筍類與瓜果,秋冬則是根莖類與葉菜類的主場。 ▲菜色反映四季循環,每次採買都是永續飲食實戰 除卻超市的塑膠包裝、冷藏櫃位的阻隔,人與富饒的物產將更貼近、產生更深刻的連結。環南市場中多數生鮮都未經過度包裝、切分,以原型食物的姿態示人、釋放著飽滿的生命力,許多蔬果甚至仍留有些許來自土地的餘溫。 如果說環南市場就像一座物產博物館,那麼攤商便是博學的專業導覽員。在本次行程導覽員Kevin引路下,旅人得以透過市場職人的分享認識眼前食材的來歷與烹煮技巧,而每一次的採買互動就如同一場永續飲食的教育實戰。 ▸▸▸ 訪

▋2023 秋季號 ▋拆解臺灣味 ▋蚯蚓文化總經理 游智維、溪北文化負責人 林駿騰 - 啜一杯沁涼的手搖飲 踏進糖的文化路徑

圖片
▲蚯蚓文化總經理 游智維 文. Zoma Lyu  圖.蚯蚓文化、溪北文化 插畫家. YANG(日日獨家插畫請見No.25 紙本雜誌P.7) 文化路徑是什麼 ? 「文化路徑其實不一定真的有條路,也不是條觀光路線。」蚯蚓文化總經理游智維如此說。這個說法顛覆了記憶中對於文化行程的印象,像是走訪古道、參觀老屋、聽導覽等連貫的路線。 「文化路徑的認定,其實是一份主題清楚的敘事文本。這份文本的目的是讓人理解祖先們的經歷,讓現代人從當時的角度去感受族群互動、甚至對立的起源。」換句話說,走入文化路徑就像是踏入時光隧道。比如臺劇《斯卡羅》中,觀看 19 世紀部族開墾之間的利益關係與衝突,進而理解當時械鬥頻繁的起因。這與閱讀史料的認識不同,是細微的同理與察覺。 ▲溪北文化負責人 林駿騰 種甘蔗得自來水:糖與現代化 如果沒有一杯加滿豐富果粒、冰涼甜膩的手搖飲,在夏季的酷暑中是寸步難行的。不論是茶飲的風味或健康取向,最後都會連結到「糖」身上。當人們大口喝下消暑的美味,無形中已踏上了橫跨百年、從南到北的糖業文化路徑。 臺灣的文化路徑中,糖業是區域廣泛且最貼近生活的。自日治時期以來,糖業發展與城市關聯性極為密切。清領時期虎尾稱為大崙腳,曾有一度人口聚集,後來逐漸衰退。 1906 年,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虎尾設立五間厝製糖工廠,日本技師大量移入,帶動都市建設。糖廠週邊道路採棋盤式規劃,設有學校、車站、神社、武德殿、劇場等設施。 1930 年代虎尾居民甚至打開水龍頭即有自來水,這並非當時臺人可普遍享有的公共建設。 ▲糖業的發展與鐵路等交通建設密不可分 高雄哈瑪星過去曾是銀行、貿易行聚集,被稱為臺灣華爾街的繁榮市鎮;日治時期高雄港積極擴建,今駁二倉庫也曾容納大量的農產品,吞吐量至今亦是臺灣之首。港埠與市街,都跟首座現代化糖廠——橋頭糖廠有關。採用新式設備,每日可壓 200 噸甘蔗,巨大產量帶動高雄南北區的整體發展。「現在很多人去哈瑪星、駁二玩,都不知道跟橋頭有關係」如果將視野放大,糖業不只是直接帶動產地的發展,路徑所經皆受到影響。 ▲高雄哈瑪星的繁榮與糖廠息息相關   一口吞下甘美的府城記憶:糖與常民文化 從製糖講到吃糖,臺南人不免又要被「針對」一番。不論是炒鱔魚、鍋燒意麵、土魠魚羹,臺南美食對外地人的風味印象總是滿滿的甜味,「我們臺南人一堆喝飲料也是點無糖的啊!」長居臺南的溪北文化負責人

▋藝文好日 ▋夢回眷村歲月!「北投中心新村」沉浸式解謎在地巷弄間的故事

圖片
資料提供:北投中心新村 座落在臺北近郊的溫泉小鎮北投,有一處名為「北投中心新村」的所在,巧妙地結合了「沉浸體驗」與「實境解謎」的元素,打造非比尋常的展示空間,映入眼簾的景象猶如一幅寫意的畫卷,帶來了仿佛置身當年眷村的強烈感受。 「北投中心新村」是國防部通過全臺13處眷村保存區之一,更是全臺唯一擁有溫泉公共浴室的軍醫眷村。「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的發展息息相關,加之完整保存不同時期之眷舍建築類型,揉合北投特有的歷史脈絡、溫泉文化與生活記憶,使中心新村成為北投重要的歷史現場。   ▌北投中心新村也可以閱覽《日日好日》雜誌唷 ►► 索取點一覽 ▲中心新村展覽開幕活動,許多康莊社區眷戶也出席參觀展覽 2016年中心新村眷戶已全數遷村至康莊社區,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啟動修復工程。2021年由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進駐營運,策辦展演及教育推廣活動,以推動聚落空間再利用與眷村文化保存,同時串聯新北投周邊自然與人文景點,活化社區及在地文史資源,展現北投多元豐富的社區故事。今年在四棟婦聯會捐建眷舍空間將劃分成「常設展」及「特展」展區。 文基會副執行長黃文彥分享,今年特展透過工作坊的形式,讓眷戶用故事箱來述說自己的眷村記憶,不僅有中心新村,還包括了慈安二村、溫泉新村及重三新村等康莊社區的其他眷戶一起來參與。文基會期待以中心新村為基礎,逐步往外擴散,連結北投周邊的眷村、藝文館所與節點,讓更多人知道北投的精彩與眷村的美好。 ▲眷村故事箱為本次特展的主體與亮點 《心窗:開啟康莊眷戶的記憶之窗》特展區內「心動之窗」多媒體互動區,以「心窗、記憶、風景」為發想,觀眾可在復刻懷舊的造景內拍攝動態影像,隨後影像會顯現在以窗框裝飾的電視上,搭配周邊舊照片的窗框擺設融合成一體,形成一幅動人的記憶風景,讓所有參與的觀眾都成為展示的一部份,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心動之窗」多媒體互動區,是許多遊客最喜愛的展區之一 中心新村全新展覽!眷戶手作故事箱成亮點 文基會眷村部總監李曉雯也提及,今年常設展由文化部「地方場域導入藝文創新服務示範計畫」攜手中心新村所共同打造,依據口述歷史及調研資料,復刻1970年代眷村居家客廳、房間、廚房等寫實生活空間,並搭配沉浸式解謎遊戲,為展覽增添更多的趣味性。 中心新村全新常設展《走進中心新村的街談巷語》導入沉浸式實景解謎遊戲,打造全新眷村觀展體驗,另外搭配今年兩檔展覽,中心新村也推出工

▋2023 秋季號 ▋拆解臺灣味 ▋2023原創基地節藝術家 開發好明 - 巧手建築菸樓風華 現地媒材復生原創能量

圖片
文.李書嫻  攝影.翁紹詠 再度抵臺創作 延續往昔因緣 對臺灣日式建築和人文史料懷抱熱忱的日本藝術家Yoshiaki Kaihatsu(中譯開發好明),曾多次為旅遊和工作造訪臺灣,除著迷於空間歷史,Yoshiaki更對人們如何持續使用這些建築懷有好奇。2023年初,他受邀至寶藏巖藝術村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駐村創作,以臺灣日式老建築攝影與居民口述故事,重現臺日文化交錯的歷史線索,並以影像和物件一展臺灣長者對1890~1940年代建築的記憶與人地關係。 同為場域投注心力的松山文創園區,在藝術村牽線下,意外得知Yoshiaki曾採訪早期在松菸工作的老員工,因緣疊合的兩方夥伴,很快達成邀請開發好明成為2023原創基地節重點藝術家之一的共有默契。開啟創作前,資料研讀必不可少,Yoshiaki從中發現菸樓除外觀為日式建築風格,更是當年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製作捲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處理過程裡的重要中繼站。透過產業中繼站再到出口端的連結,為讓產業脈絡與園區相連,Yoshiaki想到結合經適當回收集結而來的保麗龍媒材,再現過去菸樓的樣貌。除了永續,也為懷想,讓觀眾了解菸樓的過去,也看見歷史建物與現今場域魔幻黏合的可能。 ▲日本藝術家 開發好明Yoshiaki Kaihatsu 跨國再遇牛肉麵  嚐盡南北美食差異 追尋美食不亞於對場域熱愛的Yoshiaki,來訪美味雲集的福爾摩沙之島必點珍珠奶茶,在寶藏巖駐村的觀察也讓他訝異短短的汀州路三段上,竟林立了五家以上的手搖飲店。覓食過程Yoshiaki不忘提及走踏市場品嚐到的鮮美滷肉飯,他驚喜發現,如同日本拉麵一般,即便都是滷肉飯品項,在島嶼南方或北域依然充滿了口味差異的嚐鮮樂趣。 說起心目中的臺灣味,Yoshiaki提起旅行時遇見牛肉麵的另一段插曲,「1999年我在紐約認識了一個臺灣人,在他介紹之下,我在華人街吃了第一碗牛肉麵,從此對它念念不忘。後來訪臺灣,除了再遇牛肉麵,還見到一棟二戰時期日本人所蓋,如今已成咖啡館的建築,那次對我衝擊很大,因為日本常發生地震,很多建築早不復存在,臺灣同樣處在地震帶,很多建築物卻能完好保留,這讓我感到非常有趣,也由此開啟後來老建築攝影的計畫。」藝術家的視野裡,創作能量無處不存,無分飲食和建築,臺灣文化的美好俯拾皆是。 ▲開發好明於松菸品嚐臺灣好茶 問起還有什麼沒嚐到的遺憾?開發好明托腮調皮回道,「上次來公館沒機會吃

▋舞蹈好日 ▋重新定義身體的藝術實驗!雲門舞集50週年新作《波》AI入舞 漾起新世代共感漣漪

圖片
▲雲門50 鄭宗龍《波》劇照(攝影/李佳曄) 資料提供: 雲門舞集 「我們能不能試著打破身體的慣性運動?」在今年六月底,鄭宗龍開始《波》的密集排練,他常常對舞者提出這樣的問題。 2023年時逢雲門舞集成立五十週年,春季演出呈現創辦人林懷民的經典作品《薪傳》,而秋季,鄭宗龍新作品《波》邀請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合作。舞者的身體、聲音、神經,與程式和LED影像相互交織,將舞蹈的能量以高速傳遞給觀眾。 舞者們從年初陳達和李泰祥的音樂,跳到真鍋大度讀取身體數據作為創作基礎的電音節奏,身體已經歷過數十年的轉變,鄭宗龍表示,「雲門的訓練一直在我和舞者的身上,那種『動』的方式,已經刻在我們骨子裡。」但在開始創作《波》時,「我給我自己和舞者出考卷,有沒有可以被打破的可能性?」 ▲雲門50 鄭宗龍《波》劇照(攝影/李佳曄) 量子世界的糾纏 科技與舞蹈創造前所未見風景 創作《波》的過程充滿了各種實驗,鄭宗龍形容:「通常人體在接觸電流時,肌肉會瞬間緊縮並反彈。在這次的創作過程中,有許多類似的電流,甚至是亂流在我和舞者之間。」同時,對於真鍋大度來說,《波》是他少數製作超過十位舞者的作品,為此他數度來臺工作,在實驗中摸索不同可能。 真鍋大度與團隊使用了各種工具,如肌電感應器和攝影機,來檢測舞者大量的身體數據,將舞者大腦和肢體之間的訊號拆解,然後透過人工智慧AI生成影像和動作,同時也應用在他為這個舞作創作的音樂中。在這次的《波》裡,AI並非僅侷限於舞蹈,而是成為了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樂、影像都與AI對話,「舞者的『動心起念』創造出前所未見的風景」鄭宗龍說。量子世界在鄭宗龍、真鍋大度和舞者之間不斷糾纏。 ▲雲門50 鄭宗龍《波》劇照(攝影/李佳曄)   ▌延伸閱讀: 雲門舞集創始團員 吳素君 - 化雲門滋養為綺想 《薪傳》初代舞者玩出一代編創奇遇  再度升降LED螢幕 舞者穿梭多重宇宙 令人驚喜地是,《波》延續了鄭宗龍的作品《毛月亮》,再度將LED螢幕搬上舞台。LED在《波》裡更變成了虛擬的實驗室,延伸舞臺的無限空間,和舞蹈動作產生融合又對立的存在。鄭宗龍說,「LED螢幕就像是我們的畫布,而數據則是我們的顏料。舞者的動作、肢體數據、影像、聲音訊號都被轉化成一道道波,相連台上台下,串起不同空間。」肉眼看不見的「波」動,將帶著觀眾跨越真實虛擬的分界,形成《波》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