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消失的產業鋼字雕刻
圖 JJ 文Kai 「現在沒有人要做這個了,就像鐵皮會生鏽,被時間淘汰。」師傅推著老花眼鏡,悠悠地道出這段話同時間內有條不紊地打著鐵皮刻字,在他的心中興盛與沒落早已淡然。在沒有電腦割字及雷射噴漆前,早年有這兩項需求的人都是用鋼字雕刻。這項畢業技藝在那個年代很吃香,並且掙得到錢,現今台北剩兩間僅存傳統鋼字雕刻,而身處大稻埕的「柏祥號」就是其中一間,林柏占老師傅從事這工作從年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很難想像一份工作竟成了文化資產,這技術也將隨著師傅退休而失傳。 日治時期開始就有這個產業,從祖父接手到現在已是第三代,以前車子後廂蓋要噴上註冊地,車身旁要漆上限載乘客幾人,所有想得到的噴字都是經由鋼字雕刻師傅一手打造。當年最大宗訂單莫過於外銷木箱上的記號,從前台灣商品外銷裝箱時需寫上標示。在沒有貨櫃的年代,字樣用墨汁刷過雕刻版就成了合格的海關標示。忙的時候就連身為家管的太太都下來幫忙刻字,因為如此也練就了一番好工夫,夫妻就如同夥伴似的相互扶持,直到貨櫃倉儲的出現,讓鋼字雕刻風光不再。 工具箱裡滿滿的鋼製鑽頭,各種尺寸與形狀,為的是因應不同筆劃框架而設計的角度,然而這些有時代的器具也都是來自匠師手工打鐵製造,當然迅速演化的現代有CNC銑床可取代,躺在箱子裡的鑽頭至今都成了寶物。老師傅不自覺的道出:「簡短三乘四公分的成語,四個字也需要花上幾十分鐘,字要刻的好要先從字角落筆畫刻起,然後再刻直線線條,才不會失誤,一個失手不像機器能在短時間內又再重新刻字,這手工阿可得再等上一會兒。」這時,閒話家常聊起最近生意好嗎?老師傅笑了笑,搖了搖頭,有工就做,怕閒著也無聊,敲打完成後拿起鐵片,完成後還得凹折鐵板四個邊,避免被鐵片劃傷,看著完成的作品,嘴角露出沾沾自喜滿足的笑容,雖沒有機器來得完美,不完美的地方也樸實、美麗,多了份珍藏的理由。 曾經為台鐵打下標誌,這份歷史,林柏占老師傅想留下作品給台灣,工作室裡僅剩當年打稿時的紙板,眼裡滿是回憶與驕傲。上頭刷滿藍色油漆,象徵著台鐵標準色,標誌是由台灣的「台」字, 加上鐵軌的橫斷面的「工」所組成,代表著「安全、準確、服務」根本基礎。 「現在會來找我刻字的以年輕人居多,還有日本觀光客,刻字時都會找我閒聊,都說:『阿伯手工刻字才有溫度。』一開始我真的聽不懂,想說我那輩都是在做手工,這是很常見的事,後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