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照片中沒有戰爭只有溫柔

圖 JJ 文Kai
攝影的時候不需要太侷限於這些傳統規則,這樣反而會抽離掉很多攝影樂趣。”—Steve McCurry。當代藝術館紅磚牆上巨型海報,六張鮮明的人臉,策展著傳奇攝影師Steve McCurry的個展,一場等待已久的盛宴,當年阿富汗少女已嫁作人婦。然而拍下這歷史性照片的攝影師也早已白髮蒼蒼,史帝夫‧麥柯里 Steve McCurry,1950年出生費城,1974年畢業於賓州州立大學藝術及建築學院取得電影攝影及歷史學位,從事兩年新聞攝影後前往印度展開自由攝影生涯。他傳奇的一生來自於自己的選擇,不走平凡的道路,以戰地攝影開創了自己的名聲。



1979年紐約時報獨家拍攝下阿富汗少女,當時世人還不知道蘇聯正在侵害阿富汗,該張照片雖然當下沒有改變太多事實,但也讓國際同聲譴責蘇聯的暴行。2004年他與姐姐前往阿富汗,舉辦了Young Woman攝影活動,教會了當地阿富汗少女拍攝照片,紀錄下她們的生活日常,讓更多人看到影像後志願參與義工,前往阿富汗進行人道協助,儘管沒能改變太多現況,卻也喚起群眾力量參與志工。

首度來台的Steve McCurry,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融入台灣在地生活,來台的這段時間,前往拜訪萬華艋舺慈雲寺拍攝照片,與計程車畫家碰面,當時以粉蠟筆原子筆畫下Steve McCurry的肖像。甚至到淡水與「臺灣現代攝影第一人」柯錫杰老師碰面,這趟寶島行踏遍了九份、大溪與三義鄉。說到台灣印象,特別喜歡我們的友善,一路上人們相當熱情,是個非常值得來旅遊的地點。


本次的展覽在動線規劃上,相較於一般的攝影展更有生命力,進入主展區,以阿富汗的少女為一進門的視覺,三維攝影雕塑切割了阿富汗少女的照片排列組合,重新切割後賦予照片新的生命。當代館的正前方,色素燈箱玩猜謎的遊戲,由色素去臆測為哪張照片。最大的特別12個裝置藝術,曲線、意像、呈像,讓前往看展人體驗什麼是攝影。在策展時照片的篩選成了挑戰,很多作品確實也出書發表了,如何保留經典又具有新鮮感是當代藝術館追尋的重點,發表前在他個人的攝影資料庫先行篩選,選擇條件在於適合本次主題的攝影,畫面不需要文字的解釋,就能與觀眾溝通,以視覺衝擊的影像為主。它必須不假於任何環境跟政治因素考量,讓主題與內容有視覺的一致性。



展覽好看的本身來自照片後的真實故事,Steve McCurry在拍攝期間碰過各種天人交戰的時刻。在年輕時就已學會轉換狀態,比起戰爭拍攝他更關注人性,為何在嚴峻的戰爭下人會有這樣的作為?人的行為與本質到底是什麼?這些才是他在意的構圖。他曾開玩笑說:我已不再年輕,會有更多新血加入,我不想一輩子被綁在北韓的暖爐旁等待拍照。漸漸地抽離戰地攝影,轉以情感拍攝為主軸。



策展方當代藝術館特別推薦不為人所知的照片,除了那些經典的畫面,有張照片是一對父子都沒有腿,坐在輪椅上閱讀,感人的從容,即便生命艱困依舊享受著閱讀的力量。展覽中另一個賣點在於Steve McCurry構圖相當精確,在他的攝影展中學會1/3構圖原則,所有的故事都在九宮格內描述完成,九宮格的切線結連四個點就能有好的構圖。技術層面他曾透露若將曝光降低半格色調會更飽滿, 有許多人在討論他的照片會什麼顏色都這麼鮮艷,是否有修圖亦或在暗房中操作照片沖洗,然而這些假設都是無法被證實的。唯一能確認的就是影像是與世界最好的交流方式,那些技巧與構圖不全然是重點,遊走於感性和理性間的Steve McCurry給了世人衝擊與崇拜。



史帝夫‧麥柯里 Steve McCurry
曾獲金牌獎(Robert Capa Gold Medal)、國家攝影記者協會「年度最佳雜誌攝影師」、「世界新聞攝影獎」(World Press Photo)、《Life 雜誌》「世界攝影獎」(World Photo Winner)...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3 冬季號 ▋人物專訪 ▋喚度知覺 · 有感的形塑 ▋ 動物行為治療師 戴更基 - 翻轉認知,以同理、尊重作為飼養之道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