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照片中沒有戰爭只有溫柔
圖 JJ 文Kai |
1979年紐約時報獨家拍攝下阿富汗少女,當時世人還不知道蘇聯正在侵害阿富汗,該張照片雖然當下沒有改變太多事實,但也讓國際同聲譴責蘇聯的暴行。2004年他與姐姐前往阿富汗,舉辦了Young Woman攝影活動,教會了當地阿富汗少女拍攝照片,紀錄下她們的生活日常,讓更多人看到影像後志願參與義工,前往阿富汗進行人道協助,儘管沒能改變太多現況,卻也喚起群眾力量參與志工。
首度來台的Steve McCurry,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融入台灣在地生活,來台的這段時間,前往拜訪萬華艋舺慈雲寺拍攝照片,與計程車畫家碰面,當時以粉蠟筆原子筆畫下Steve McCurry的肖像。甚至到淡水與「臺灣現代攝影第一人」柯錫杰老師碰面,這趟寶島行踏遍了九份、大溪與三義鄉。說到台灣印象,特別喜歡我們的友善,一路上人們相當熱情,是個非常值得來旅遊的地點。
本次的展覽在動線規劃上,相較於一般的攝影展更有生命力,進入主展區,以阿富汗的少女為一進門的視覺,三維攝影雕塑切割了阿富汗少女的照片排列組合,重新切割後賦予照片新的生命。當代館的正前方,色素燈箱玩猜謎的遊戲,由色素去臆測為哪張照片。最大的特別12個裝置藝術,曲線、意像、呈像,讓前往看展人體驗什麼是攝影。在策展時照片的篩選成了挑戰,很多作品確實也出書發表了,如何保留經典又具有新鮮感是當代藝術館追尋的重點,發表前在他個人的攝影資料庫先行篩選,選擇條件在於適合本次主題的攝影,畫面不需要文字的解釋,就能與觀眾溝通,以視覺衝擊的影像為主。它必須不假於任何環境跟政治因素考量,讓主題與內容有視覺的一致性。
展覽好看的本身來自照片後的真實故事,Steve McCurry在拍攝期間碰過各種天人交戰的時刻。在年輕時就已學會轉換狀態,比起戰爭拍攝他更關注人性,為何在嚴峻的戰爭下人會有這樣的作為?人的行為與本質到底是什麼?這些才是他在意的構圖。他曾開玩笑說:我已不再年輕,會有更多新血加入,我不想一輩子被綁在北韓的暖爐旁等待拍照。漸漸地抽離戰地攝影,轉以情感拍攝為主軸。
史帝夫‧麥柯里 Steve McCurry
曾獲金牌獎(Robert Capa Gold Medal)、國家攝影記者協會「年度最佳雜誌攝影師」、「世界新聞攝影獎」(World Press Photo)、《Life 雜誌》「世界攝影獎」(World Photo Winner)...等。
留言
張貼留言